因缘会通无穷意,风雅巧设声更远

2018-07-13 06:40孙洁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先哲人文主义历史

孙洁

安徽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竞赛时,我听到黄山市屯溪一中付娟老师一节《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觉得在课程导入、教材处理、教学过程、核心素养和有效教学等方面有诸多亮点,在内容结构和课堂讨论上也可以再加工,反刍多时,思考历史教学的呈现力与“核心素养”的润泽度之间的关系,将点滴心得记录下来,期冀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能有几许“反拨”之功。

一、尊重学情,悉心导入,概念教学简约质朴

此课“热场子”活动颇为成功,提到自己从皖南美丽的黄山千里跋涉到淮北,希望借助这堂课,和同学们一起向全省的历史老师充分展示淮北实验高中的风采!寥寥数言,成功拉近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赢得了孩子们第一轮热烈的掌声。这样的学情导入,对于异地、异班进行的赛课,相当重要,从素未谋面到迅速磨合,不着痕迹而达到目标。

其次,按照课文与教参的提示,课程导入环节是:泰勒斯开始挣脱对神的敬畏和崇拜,关注人周围的世界。作为“西方科学之父”,他开启了理性之门,为人文主义奠基。相对于文字导入,图片类的导入似乎更受欢迎,直观丰富,寓意深远。因为比赛地点在淮北,不少选手都拍了淮北景致或者都以赛课校址为切入点,这样做亲切美好。可是,如何与课题联结,并有学理依据,成为难题。此课导入首先展示了淮北实验高中的大门,提问“咱们的校训”是——“让人生更精彩”,紧接着,展示了哈佛大学的图片,提示齐读哈佛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以真理为友”相结合后导入主题“西方人文起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参与热情,贴切自然;又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家国情怀切切,无缝链接。

再者,因为本文多处涉及哲学概念,比如“人文主义”、“美德”等,教师进行了概念教学,帮助学生澄清了概念,避免了认识误区;将此课内容置于必修三第二单元的总体格局下思考,串点成线,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文主义”发展的脉络,更为深入地理解古希腊先哲们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分析背景影响时更是联系了必修一、必修二的相关内容,力图分析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的内在联系,知识点融会贯通。

整个教学设计和课件脉络清晰,有利于表达。

二、纲举目张,层层递进,教材内容完美整合

人大附中特级教师李晓风曾经说过:一堂历史课,必须有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 [1]上完这一节课后,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条印象深刻的、脉络清晰的纲。做到纲举目张,有助于学生建构框架结构,培养分析能力。

此课,教学主线梳理有序,主题明确,理清了知识体系和学理结构。其教学主框架是:一、领略希腊先哲的风采;二、探究希腊先哲的思想;三、感悟希腊先哲的精神。三个层次,知识点罗列——概念探究——精神升华,鲜明简练,一目了然。

“领略希腊先哲的风采”部分,是打通脉络的过程。教师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本,把课文中所介绍的希腊先哲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及贡献等相关信息提取出来。然后通过屏幕展示五位希腊先哲的人物小档案,进行归纳小结。这个过程相当必要,调动学生通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从宏观上了解教材,从知识脉络中明白古希腊文化的变迁。

“探究希腊先哲的思想”部分,是变换视角的阶段。教师娓娓道来,从泰勒斯哲学命题的提出,强调价值认同;立足学生思维,分析智者学派的观点;引入普罗泰格拉和苏格拉底的差异;分析美德概念、求知的态度和方法,以及教育的重要性;从苏格拉底为追求真理而死,引出其学生柏拉图,进而延伸至亚里士多德,通过问题转换设计实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问题分解,以思促学,以点带面,层层深入,并在探究思想理解观点的过程中,分析了人文主义思想光辉为什么最早在古希腊出现?复习了相关知识,并直达了问题根源。

“感悟希腊先哲的精神”部分,是拓宽视野的终曲。古希腊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从关注神——自然——社会——人的过程,最终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古希腊先哲们的思想细流发展到文艺复兴时的初具规模,再到启蒙运动的波澜壮阔,人类社会正是在这样的发展中步履蹒跚地迈入了近现代。布局巧设,将章节内容置于必修三第二单元的总体格局下思考,串点成线,言犹尽而意无穷。

课的最后,要求选取一个角度,以“微博体”方式编写一条有关古代希腊人文思想起源的微历史。此课后拓展,颇有史学通俗化的意味,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凸显了核心素养的润泽度,很有意义。

这样,基于“因缘会通”而选择、整合了教材内容,建立了相对立体的知识体系,不仅揭示了历史主题,而且体现了自身素养与多元视角,是新课程教学所必须坚持的方法。台湾知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曾经这样描述过:“历史的陈述,是从许多许多线索中寻找‘因’与‘缘’,‘因’是直接的演变,‘缘’是不断牵涉的因素,无数的‘因’与‘缘’构成无数可能之中的‘果’,历史学家所能做到的,也不过是截断众流,起一瓢而已”。 [2]

三、反刍细节,多维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为是赛课,不同于问题丛生的常态课,也不同于精致完美的观摩课,总有一些不甚满意的环节和细节,引发赛后较长时间的思考。

反思一:内容结构上是否可以再处理?

导入环节,如果以东方的人文主义(儒家行善)和西方的人文主义(尊重人格)对比导入,是否更具深度、条理性和逻辑性呢?正课环节,应该有两部分:一、高度发达且泛滥的直接民主的产物:智者学派:探索人和社会,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西方人文主义的最初体现。人是万物的尺度,但忽视道德、法律和秩序。二、对泛滥的直接民主反思的产物:1、苏格拉底:反思智者学派,呼唤人的社会性,强调道德、教育和人的自我约束,强调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坚持真理,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2、柏拉图:老师之死,使其直接反思雅典民主政治,关注社会,设计理想的社会模式;形成理念论,为理性主义发展奠基——西方唯心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者。3、亚里士多德:博学;批判柏拉图唯心论,强调理性,“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創建逻辑学等诸多学科。

个人觉得,如果以这个思路为准,来一个同课异构,以更宏观的背景来考察,似乎更有历史的厚度和理论的深度,可能会有更完美的课件出现;或者,以这个课件为蓝本,来一个李惠军老师所倡导的同构异表,其课堂效果,授课教师的“学养”与“教养”的展示,是不是更有意义?

反思二:课堂讨论如何设计更有效?

此课设置普罗泰格拉和苏格拉底的拥护者辩论中,采用了保守的提问方式,既没有引导学生举实例说明,也没有形成真正激烈的交锋,效果不够浓烈;有关苏格拉底的内容,备课环节借鉴的几个事例,都缺乏新意;因为仓促,情境预设与解决方案不够,上课时课堂语言略匮乏,语误也有一些;时间节奏上把握不够好,结尾比较急,留白不够,算不上唯美升华,留下一点点遗憾。

反思三:优质与有效,到底有多远?

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我们如何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在教材设计上精处理?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情境设计上重规划?如何以驾驭课堂为目标,在知识素养和行为规范上多锤炼?如何以正确的评价取向为引导,在学生个性发展上下功夫?

有关课程设计,是否该首先理清知识体系和学理结构,然后添加各类素材,将主干知识完整清晰呈现;做到有形式的趣味、结构的清晰和学理的深度,真正让知识和能力并举。

有关历史教师的个人素养,学识广博、思维开阔、语言规范、反应敏捷、应答如流、尽力思考、亲和有度富有激情是否都是要素?

有关教学方法,是史料探究好?还是活动探究好?或是知识整合升华好?还是史学至上更佳?但无论哪种,都需系统建模,突出“课魂”,方能体现“教学立意”,彰显其有效性。

有关应考的依据呢?有老师说,无非是课标、教材、大纲和考试说明,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几方面去实践历史核心素养!呵,难道说有效教学,就是以智慧应对高考?从纯应试教学转向素质教学,给学生以应试的能力?

其实,我想说,教无定法,爱上历史,感悟人生,比考试更重要!

【注释】

[1]  李晓风:《李晓风历史教学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第76页。

[2]许倬云:《历史大脉络》,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简体字版序,第1-2页。

猜你喜欢
先哲人文主义历史
春日偕诗友登文华阁
漫画家许先哲:梦想不远,“镖人”为证
街头小坐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新历史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