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需摒弃哪些不良心态

2018-07-12 08:15刘鹏邓小明
人民论坛 2018年16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培育大学生

刘鹏 邓小明

【摘要】受西方社会思潮和客观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加之自我主观因素的制约,当代大学生群体或多或少存在理性缺失、人际冷漠、社会危机感、“体制内”迷恋、功利主义、学习倦怠等消极社会心态。为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需从多方面努力,例如: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注重人文关怀等。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心态 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不仅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增强大学生自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综合素质,还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消极社会心态

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他们总体上呈现出勤学上进、开放自信、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但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部分大学生受社会、家庭、自我等因素的多重影响,存在或多或少的消极社会心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

“孤独社会”的理性缺失与冷漠心态。与感性相对,理性是指人们面临问题时能辩证分析、冷静对待和客观处理。当代大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往往过于冲动、偏激。近年来,高校学生因日常生活小事件引发的宿舍冲突事件屡屡发生,是大学生理性缺失的重要体现。冷漠即冷淡,不关心。大学生冷漠心态主要表现在:不愿意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不善于助人也不愿意接受帮助;不关心国家大事,消极应对党团组织生活等。

“风险社会”的社会危机感及对体制内工作的盲目迷恋。当代社会,风险已扩展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危机状态。大学生危机感表现为:学习压力大,对学历含金量的认同感不足;缺乏就业信心,对职业发展无限忧虑;恋爱成功率低,对婚恋前途过度担忧。对体制内工作的盲目迷恋,“官本位”“学而优则仕”等思想在当代大学生心中仍然广泛存在,公务员、事业单位成为众多大学生去向中的理想选择。

“浮躁社会”的功利主义心态与学习倦怠心理。“中国人太浮躁了”“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或多或少折射出国人的社会心态。而近年来,浮躁心态已蔓延至大学校园,表现为功利主义心态和学习倦怠心理。功利主义思想体现在:渴望成功,却不能静下心来夯实自我;渴望爱情,却不能在恋爱中真诚对待。学习倦怠则表现为:厌倦学习、身体疲倦和学习动力不够等情绪性特征;旷课、迟到、上课玩手机等消极行为特征;质疑知识学习的实用性、完成学业时体现的能力不足以及对专业学习前景的担忧等。

大学生产生不良社会心态的多重诱因

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当前,有三种西方社会思潮特别值得我们警惕,即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互联网环境下,西方不良社会思潮侵蚀大学生心灵,使其形成不良社会心态。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急功近利,过于追求自我利益,忽视甚至损害他人利益。面对网络空间西方媒体的一些言论,部分大学生缺乏分辨能力,往往盲从,甚至产生一些非理性行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的严峻现实问题。

受客观存在的社会环境影响。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0万亿元,世界排名第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也面临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养老、医疗、就业、贫富悬殊等,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推进缓慢,易让大学生产生负面的社会心态。同时,受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近年来大学校园里“读书无用论…‘毕业即失业”等思想不时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小的挑战。

大学生主观因素的制约。大学生的年龄集中在18-22岁,这一阶段的青年心理还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这些特性决定了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可能出现思想困惑、认知偏离及行为偏激。“00后”大学生的成长与我国互联网发展同步,深受互联网影响,其价值观多元、多样、多变,在互联网上所接触知识的广度远非课堂书籍所能比拟,这给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策略

社会心态培育的基本保障:构建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高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需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把握重点,对情绪异常学生、残疾人学生、贫困生等特殊群体,应予以重点关注。二是注意结合,将心理服务体系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相比专业心理咨询师,班级辅导员等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削减学生接受心理咨询的困难。三是构建思想大数据库,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如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设计了校园大数据分析决策平台,“学生画像”可以为学校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与精准化的教育管理与引导提供重要依据。

社会心态培育的导航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心态的导航器,必须增强自身的理论创新力、包容力、渗透力、辨别力、教育力和利益疏导力,达成全民的价值共识,才能实施对多元社会心态的有效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具有创新力,取决于理论能否正视大学生所密切关注的现实问题,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文明教育,可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合力”。从疏导大学生所关注的宿舍问题、食堂问题、网络问题等现实利益着手,可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问题,形成健康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培育的动态管控:加强网络空间的舆情监管。网络是真实社会心态的“晴雨表”。在当代社会,大学生的活动方式被无限投射在网络空间,他们的情绪、情感、认知、价值观念等也在网络空间中加以展现。加强网络空间的舆情监管,掌握大学生社会心态现状,预防不良社会心态在网络中的快速蔓延,高校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管党治党,积极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原则,领导干部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要常抓不懈,强化领导干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舆论引导,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做精做优,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让党的主张始终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确保阵地可管可控;三是多管齐下,网络生态建设做细做实,技防与人防相结合,24小时无缝监控,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及校园意见领袖,以他们的影响力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环境。

社会心态培育的现实要求:注重人文关怀。高校人文关怀应注重三方面“结合”。一是物质关怀与精神关怀相结合:除奖、贷、助、勤等物质关怀外,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历练品质、锻炼能力;二是重点关怀与一般关怀相结合:除对贫困生、残疾学生、学困生等特殊群体的关怀外,一般群体也不可忽视,注重人文关怀的多层次和全覆盖;三是课堂人文关怀与课外人文关怀相结合:课堂教学中教师肯定的眼神、及时的表扬以及亲切的微笑,这些适时的课堂人文关怀会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鼓励。在课堂之外,教师与学生的一次学术讨论、一场体育竞赛、一段偶遇交流,也许可以影响一个学生未来无限量的成才成长。

(作者分别为内江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讲师;内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内江师范学院2015年校级科研项目“微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15SZ01)的研究成果;内江师范学院学科建设特色培育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研究”(项目编号:T160028)团队项目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献】

①王俊秀:《社会心态的结构和指标体系》,《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2期。

②陈红、张福红:《西方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责编/刘芋艺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培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谣言倒逼“真相”?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