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欣钰
【摘 要】中国经过近几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城市数量也悄然增长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得知:2008年,我国全部地级市以及以上城市数为287个,直至2015年增长为295个,共增加8个。城区面积从2008年的178110平方公里上升到191775.54平方公里,共上升13665.26平方公里。2008年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36295.3平方公里,到2015年为51584.1平方公里。以上资料可以表明,中国城市规模日渐扩大,城市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2017年5月,国家颁布了中国新一线城市排名,除北上广深外,又增加了15个新一线城市,其中成都,杭州,武汉领衔前三。现存大城市人口密度高,普遍通过兼并周边乡镇,设置卫星城来达到扩充城区,增加规模的目的,这是我国城市一体化最明显的标志。在此过程中,又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不仅会阻碍城市一体化发展,而且还会激化社会矛盾。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城市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所遇困境来提出相应对策,以此来保障中国城镇健康与良性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一体化;城市规模;困境;解决对策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落实不力
我国在城市发展问题上一直采取“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却出现了如下困境:第一,某些官员为获得政绩,盲目扩大城市用地面积,土地资源被大量浪费。第二,片面增加小城镇数量,一味控制大城市规模,而不追求二者合理配置的利益最大化。第三,过度占用耕地面积和开发新区,盲目炒房,浪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出现了神木等一系列空城,除这些主观因素之外,还存在一些客观条件,例如:城乡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城乡间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短缺;各类基本服务间发展不平衡。中国如今基本国情是虽然已经初步达到小康水平,但是人均收入差距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极度不均衡,人口一味的涌向大城市,导致大城市人口密度过大,生存拥挤,而小城镇缺乏劳动力,各个村落消失速度快,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日渐突出。这种现象会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分化各地经济差距,不利于城市一体化协调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二)各地区资本投入明显不公
以固定资本投入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就2015年而言,全国固定资本投入量最多的省份是广东省,为72812.6万元,其次是江苏省,为70116.4万元,第三是山东省,为63002.3万元,浙江省位列第四,为42886.5万元,最少的是西藏自治区,为1026.4万元。在全国各省份中,河北省的固定资产投入是29806.1万元,其中北京市就占了23014.6万元。根据以上资料可以分析得知,沿海发达省份固定资本投入要远远高于内陆贫困地区,这也是贫困地区人口流失现象恶化的原因之一。各省份资本投入尚且如此不公,各市县就更加严重。
(三)各自为政,城市之间与城乡之间协作能力差
国家为促进各区协调发展,在不同地区划分了城市群,例如:长江三角洲(长株潭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广深珠城市群),京津冀地区以及武汉城市群等等。其目的主要通过中心城市带动周边相对落后城市乡镇发展,但其中却出现许多积弊,像同一城市群内各个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确,城市之间缺乏合理分工,产业结构趋同,未能形成相互依存协作体系,优势产业尚未形成,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中心城市一般基础设施健全,产业链完整,但其中却有一大部分不能发挥产业优势,由中心向外围扩展,发挥其应有的辐射作用,中心与外围城市各自圈地,技术与人才以及资源上缺乏沟通和合作,横向联系不紧密,各产业重复建设,造成效率低下等问题,并未能结合当地特色,形成一个有竞争力的特色的优势产业群。有的城市之间甚至出现恶性竞爭,没有共赢意识,破坏了整体经济实力。同时,现在也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各地不惜以出售低价地皮为代价争夺外资,此手段不仅损害了政府利益,而且制约了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是一种肤浅而且目光短浅的行为。
(四)一味强调城镇化速度,而缺乏对质量的重视
2006- 2010年间,我国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4%,增速显著,但也因为对速度的过分强调,我国城镇化质量依然低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民工福利待遇不够,农民工是我城市发展的主力军,但是始终作为一个“外来者”的身份不被城市所接纳。按照我国目前的统计口径,是将居住在城镇半年以上的农村人口列为城镇人口,因此大量农民工被纳入城镇人口统计范围,但是,这些农村户籍人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人口,而是“半城市人口”,其在劳动就业,工资福利,子女就学,社会保障方面无法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选择
(一)促进各区交流与合作,发展集约型经济
各级省市乡镇应本着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来寻找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要最大限度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而且要加强跨区域交流。比如在建设物流通道时,要促进过境资源的截留,加工和升值。围绕“大生态,大交通,大电网,大开放”,鼓励跨省(区)经济合作和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推进一批旅游,物流,交通,能源,科技和生态环保等方面跨省合作重大项目。此外以城市群为单位,挖掘当地特色产业,加强城乡之间的分工和合作,秉承整体发展为核心的理念,各司其职,达到共生共赢,也有必要对现行体制进行一定程度改革。避免职权交叉,多头领导,互推责任的现象,精简机构,提高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加大对“以权谋私”现象的惩罚
加强党风党政党纪建设,保持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端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避免盲目追求业绩,浮躁冒进的心态。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有序发展的同时,关注民生,心系百姓,为人民解决在城镇发展中出现的征地,拆迁等一系列矛盾,关心留守儿童与老人,落实相关救济金款项,提高农民工等底层人民福利待遇,创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改革户籍制度,减小城乡差距,以缓和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达到民生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以节约资源为基础,促进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环境友好型社会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我国最典型的“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是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我国经济结构不平衡,许多地区依然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的发展。其实,在当今国际背景下,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扶持信息、高科技等产业发展。两型社会则完美地诠释了科学发展的理念,有利于保障城市一体化工作的有序开展。比如:长株潭城市群的两型社会,推进机制是“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促进发展质量,发展效益和发展水平的协调推进,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就是倡导和推进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政府应大力招商引资绿色产业,合理规划土地,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在城市扩建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做到可持续发展。
(四)制定城镇化顶层政策设计,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总体上形成三种典型城镇化模式,即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就地城镇化模式。城市群实现了大城市“高”就业机会和中小城市“低”生活成本优势互补,下一步需尽快构建城市群内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协调和公共服务衔接等体系,促进城市群内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成为“折返式”城镇化的主要载体,相当数量农民工采取“折返式”进城的路子,他们在大城市积累一定资金和技术后,会选择进入门槛更低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就业和创业,并逐步实现定居,这一趋势将因东部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省份转移而得到强化;就地就近城镇化是新时期推进城镇化的积极补充形式,一旦城市技术、资金等向农村延伸的体制障碍破除,城乡的资源自由、双向流动真正实现,就可以实现另一种新兴的城镇化模式。
(五)实现城乡资源全面、自由、双向流动
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全面、自由和双向流动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目前,由于城乡分割的土地管理制度、住房制度以及户籍制度,使得农村的劳动力无法顺利进城,而城市的优质的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无法进入农村。完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农民工进城的关键还是要解决就业问题。没有就业,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会成为游民和贫民,也就没有健康的城镇化。目前,可以大量吸纳农民工的一方面是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10个百分点,则可以扩大就业2500万,另一方面是东南沿海的加工贸易,如果在这两个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极大解决农民工进城以后的就业问题。沿海发达地区的就业形势好,靠的是群众性创业的氛围和制度的完善。在中西部地区,束缚创业的政策、法规比较多,地方政府的思想还不够解放。要敢解放思想,提出群众性创业“非禁即入”,让群众有业可创,并大力发展草根金融,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510006)
参考文献:
[1]魏珂,林莉.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服务能力提升[J].时代经贸,2018(6).
[2]王建刚.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问题及对策探析[J].求实,2006(12).
[3]陈秀山,张帆,董季红.迈向城乡一体化:问题,难点与未来取向[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14(2).
[4]王劲松.东北城市体系及其一体化的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2(7).
[5]骆元君.长株潭城市群: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J].寧波经济,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