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娜 左鹏
摘 要:网络爱国主义文化是虚拟空间的正能量,是在多元主体的网络互动中,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来传递和表达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的文化形态。网络爱国主义文化经历了萌芽、形成及成熟三个阶段,其发展一方面增强了爱国情感,凝聚了爱国力量,形成了爱国合力;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如爱国主义狭隘化、民粹化和抽象化。培育爱国主义文化,需要从构建爱国共识、引导爱国理性、倡导爱国行为、涵养爱国气度四个方面着力,增强有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文化;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5-0090-05
爱国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凝聚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1]当代中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步,爱国主义文化不仅在现实的生活、生产空间,同时也通过网络空间,借助多元主体的虚拟互动,生发出一系列思想、情感和行为。这一方面促进了爱国主义思想传播的大众化、平民化,拓展了爱国主义文化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因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也给爱国主义文化的健康培育带来了新挑战,影响着爱国主义思想的科学、理性表达。因此,针对网络爱国主义文化发展中的不良倾向,探索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培育路径,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网络爱国主义文化的发展脉络
网络爱国主义文化的发生发展既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也与现实中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密不可分。当今世界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在这一态势下,中国的崛起使得对外关系面临诸多争端和矛盾。而对于中国自身来说,转型期社会急剧变迁带来社会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突发性的事件不可避免。同时,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根植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极大地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的信息壁垒,国际国内冲突事件在网络上不断呈现,催生了网络爱国主义文化的发展。
1.网络爱国主义文化的萌芽阶段。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互联网的接入,爱国主义在国际大环境中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面临巨大压力,中国作为现存的社会主义大国,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作为主要的遏制对象。他们利用“人权”“民主”等问题不断干涉中国的内政,制造冲突事件,企图促使中国发生苏联东欧那样的演变。而随着我国国民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感、责任感也在不断增强,当出现与中国国家利益相敌对、伤害中国人民情感的国际事件时,爱国情感和爱国行为便在压迫中逆势上扬。党和政府出于对民众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培养,也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政策,像《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以我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为主题,在大中小学生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通知》等,这些文件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互联网作为新的信息交流平台,成为民众关注国家命运、民族兴旺的最重要场地。网络爱国主义最初是基于“网络+爱国主义”模式,即将互联网作为一种载体,为民众表达情绪、发出声音和展示力量提供空间。例如当中国驻南使馆被炸时,人民网开设了“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在这个电子公告栏上,网民发布的相关帖子多达9万条。随后,“抗议论坛”改为“强国论坛”,在全球中文排行榜上,其发帖量和访问量都名列第一[2]。再比如,在中美撞机事件当中,民众通过网上发声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据相关数据统计,从2001年4月1日至2001年4月13日,网民在新浪网就“撞机事件”发表的评论帖子已经超过20万。同时,新浪网就此开辟的舆论调查也吸引了85万人参加[3]。尽管网络在这一时期并没有普及,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文化表达的最主要途径,在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提升社会的凝聚力和动员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網络爱国主义文化的形成阶段。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在此期间国际事件依然纠纷不断,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国CNN记者辱华事件、奥运圣火传递受阻等不断激发民众爱国情绪。以CNN记者辱华和奥运圣火传递受阻为例,西方记者罔顾事实,对拉萨事件的歪曲报道引起了民众极大的愤怒,奥运圣火传递到法国,火炬在“藏独”势力的阻碍下四次熄灭,法国政府的不作为更是激怒了世界各地的华人。同期互联网在中国已经开始普及,民众借助网络发起了以“反对藏独、抵制CNN、支持奥运、爱我中华”的抗议活动,而社交工具的流行为民众反抗不公提供了武器,通过QQ和MSN掀起了“红心运动”的签名活动,瞬间引爆社交网络。而且民众将网络爱国主义活动进一步深化,开启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爱国行为表达模式。比如,就法国政府的不作为,民众借助网络进行动员发起了线下的“抵制家乐福”活动。尽管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由于感情的宣泄和对抗而忽视了国家根本利益的行为,但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感借助网络得到进一步的壮大。同一时期,党和国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目的就在于培育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中华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江泽民同志强调:“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4]就是强调要将爱国主义与人民利益相联系,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009年《关于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意见》颁布,围绕建国60周年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成为这一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高潮,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有效融合。总之,这一时期,网络爱国主义文化的特点就是突破了传统防卫性思维,开始对崛起的中国以及自我身份的认同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和再认识。
3.网络爱国主义文化的成熟阶段。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的面貌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此同时,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日益严峻,多元社会思潮冲击着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人民论坛杂志社从2012年至今,每年度都会推选出最受关注的十大社会思潮,分析和研判社会思潮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在多元价值观和利益多元化背景下,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爱国主义文化在凝聚人心、整合利益、发扬民族精神方面起着统领作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阐述了爱国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并对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进行了新的定位,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就是爱国主义”[5]。随后,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对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和时代特征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指出:“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6]这一时期,网络爱国主义文化有了根本性的发展,在吸纳了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和本质特征的同时,将网络传播的内容、手段、机制以及组织方式都内含在网络爱国主义文化的本质当中,使其本身构成了一个独立的整体,成为引领网络多元社会思潮、凝聚共识的主流力量。比如近些年来我国在东海和南海遭遇别国的挑战,正是网络上高涨的爱国热情有力地支持了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的对外政策,为整个社会风尚带来一股强劲的正能量。他们设置网络议题,整合各方利益诉求,形成网络爱国主义文化传播的合力;借助影像、图片、数字、表情包等衍生出新的“话语符号”,表达爱国主义情感,“赋予想象的边界以实在的可视化呈现”[7];借助微视频、动漫,以网络话语体系凸显中国特色爱国主义文化,使内容更加通俗易懂,民众更加喜闻乐见。像爱国主义题材漫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就是通过网络表达和网络形象的结合,构造出比较立体的中国近代史的画面。总之,这一时期,网络爱国主义文化确立了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作为国家在互联网上的重要喉舌,成为凝聚网络爱国共识的中坚力量,有效抵制各种思潮和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的隐性渗透。
二、网络爱国主义文化发展中的不良倾向
网络浓缩了现实中的各种思潮的交融交锋,是意识形态发展动态的一个缩影。但网络又不仅仅是缩影,在某种程度上,它形成了民众的虚拟生活空间。基于此,网络爱国主义文化的发展不仅要关注现实中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更要关注网络环境下爱国主义所呈现的特殊样态和表达方式。网络爱国主义文化的发展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
1.爱国主义狭隘化倾向。 爱国主义文化反映的是个人对祖国的依赖情感,是调整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系。个人的存在发展与国家、民族所提供的整体环境休戚相关,国家、民族利益是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和基础。现今互联网上的一些人由于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导致泛爱国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对本民族进行过度的颂扬和崇拜,认为自己的一切都好,拒绝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明。例如,没有看到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唇齿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推崇中国产品,像“卫龙食品”,盲目抵制外来产品,像“肯德基”“苹果手机”,这种爱国激情就像托克维尔所说,它不做任何推理,只凭信仰和感情行事。殊不知这样的盲目推崇正是落入了某些商家精心策划的陷阱,导致爱国主义趋于庸俗。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我们希望,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8]因此,在网络中盲目排外与庸俗化爱国主义都是狭隘的,要建设健康的爱国主义文化,唯有将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摆在首位,以推动国家进步、民族发展为己任,才是真正明确自己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责任。
2.爱国主义虚无化倾向。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重视祖国的历史渊源,正视祖国的历史演进,尊重祖国的历史事实,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善待祖国的历史遗产,是爱国主义文化的永恒主题。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就是一部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科书,五千年的辉煌历史荟萃成灿烂的中华文化,成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关于祖国的一切美好历史记忆最能深化我们的爱国爱家情怀。然而,在网络虚拟空间,否认国史党史的言论一度甚嚣尘上,他们借助通俗化语言迷惑广大民众,否认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历史,否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會主义革命,否认社会主义基本路线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历史情感引向虚无主义,给人们的思想和心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记忆对于个人一样,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9]。因此,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掌握历史知识,认清规律,“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避免主观臆想、区分历史支流与主流、现象与本质,才能从祖国的历史中汲取营养、获得智慧、凝聚力量,对网络上虚无历史的言论进行反击,在祖国的共同历史记忆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历史自信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3.爱国主义情绪化倾向。 爱国主义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集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于一体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的组合,它反映着一个国家特有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历史发展过程。爱国首先表现为一种情感,情感的力量很强大,运用得当,会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运用不当,则会造成相应的危害。诚然,中国在逐步崛起的过程中遭遇到许多不公正的待遇,人们会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但是互联网上的爱国主义情感会被无限放大,比如网络“愤青”粗俗的谩骂、对同胞中不同声音的“围剿”以及以讹传讹地倡导抵制某种外国货(实际已经国产化),容易衍生出爱国主义群体激情,造成现实中的不理智行为。像一些人借着爱国的名义,“去肯德基吃霸王餐”“在游行中打砸日本车、抢劳力士手表”等,不仅污化和抹黑了爱国主义,而且是一种违法的行为。有些人因此而全盘否定爱国主义的价值,认为“爱国主义就是流氓的庇护所”。奥斯卡·王尔德做出过一个悖论式的断语:爱国主义是种邪恶的美德。爱国主义怎样从美德走向邪恶?这其中,理性或许是牵制“牛鼻子”的缰绳——当原本高尚的爱国情感缺乏理性的牵引和监控时,它就有可能变得如同一头发狂的公牛,只要见到标榜为“爱国主义”的红布召唤,它就会疯狂[10]。因此,仅靠义愤填膺、情绪高亢,不能形成真正的爱国主义文化。它需要讲原则、讲法律,以合法合理的方式来表达。
4.爱国主义抽象化倾向。 爱国主义文化是基于人们对祖国价值的全面认同而产生的一种肯定性的文化形态,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升华的过程。从对祖国江河大地、锦绣山川的依恋,到对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以及骨肉同胞、祖宗先辈的热爱,到对祖国领土主权、社会制度的维护,經历这三个层次,可以说爱国主义文化已经超越了具象的局限,升华为一个更高的境界,体现为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网络时代,有人将爱国主义之“国”等同于自然意义上的祖国,即只有对祖国的深情厚爱,但是不包括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也就是简单地将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分开,爱国可以不爱党、不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在具体事例上,就是当你谈及“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时,有人会说这种行为是“向当局者效忠”;当你谈及“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时,有人会用“中国官场腐败”“贫富差距悬殊”来回应。亚当·斯密就曾提出:“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似乎牵涉到两条不同的原则:第一,对实际上已经确立的政治体制的结构或组织的一定程度的尊重和尊敬;第二,尽可能使同胞们的处境趋于安全、体面和幸福这个诚挚的愿望。他不是一个不尊重法律和不服从行政官的公民;他肯定也不是一个不愿用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方法去增进全社会同胞们的福利的循规蹈矩的公民。”[11]可见,爱国主义文化并非抽象存在,它必然要落实到每个具体的人身上,体现在每个爱国者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中。那些不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根本的爱国主义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文化的内容,没有离开国家制度的抽象的爱国主义文化。
三、网络爱国主义文化的培育路径
培育和践行网络爱国主义文化,需要在宏观背景中把握网络爱国主义的复杂性,审视网络爱国主义文化在多极化的国际社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矛盾根源,以网络特质重构爱国主义文化的生成、发展、组织及运行,探索网络爱国主义文化的培育路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形成爱国主义文化的正确导向。 爱国主义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要有共性认识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原则和价值目标,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中也包含了“爱国”的理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它可以为爱国共识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还体现在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从后两者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成功构建爱国共识,最主要的是能否清楚阐释爱国主义的社会主义属性。从爱国主义的起源和内涵来看,它与社会主义不同步,但是在当今中国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具有了社会主义属性。这是因为,从中国近代发展的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便有了交集,而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就实现了完美的结合。爱国主义的“国”有了具体的指代,即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一特定的历史就决定了爱国主义包含了社会主义因素,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区分清楚这两者,才会形成我国的爱国共识,才能避免出现对爱国主义的误解、误读和误行,凝聚人们的爱国认知、形塑人们的爱国行为,形成爱国主义文化的正确发展导向。
2.以民众利益为依托,塑造爱国主义文化的理性品格。 “爱国主义在实质上表现为个人与国家或民族间的一种价值关系,表现为一定民族在对待个人利益与国家或民族利益之间关系上所持有的根本观念和态度。”[12]任何人都无法脱离群体单独存在,只有依托群体、融入社会才能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和保障。在日益复杂的网络和现实中,人们需要平衡自身与国家、社会的利益,以获得国家的庇佑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在人们对国家、民族、社会逐步产生依赖的过程中,就可以适时引导人们认清“为什么爱国”“爱什么样的国”以及“怎么样爱国”的问题,以便人们能够将爱国情感与国家性质、社会制度、现实生活实现完美契合,进行文化、观念和精神层次的深入互动。同时也使那些试图唱衰、诋毁、分裂中国的网络舆论能够不攻自破。但是,国家作为人们的坚强后盾,必须给人们以依靠,这就体现在国家应该保护公民的个人利益,要关注每个人的利益诉求并予以落实,增进个人福祉,这是塑造爱国主义文化理性品格的立足点。因为,“能否尊重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能否做到当家作主,所有的前提与关键都在于具备一套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爱国主义生成的最基本前提。”[13]
3.以网络新技术为基点,倡导爱国主义文化落地践行。 培育网络爱国主义的关键节点在于能够有序、合理、规范地落实和发展爱国主义。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轻易或草率地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和实践验证而容易走向反面或者极端,只有历经“爱国认知——爱国实践——爱国再认知”的循环往复过程,才能剔除爱国主义当中的非理性因素,形成理性的爱国主义。随着网络社会和自媒体的发展,网络爱国主义的传播不能再局限于以往的宏大叙事,而是需要进入人们的具体生活实践中。具体而言,由于受众的注意力呈现浅尝辄止、碎片化的趋势,因此在宣传上就要充分借助网络的多平台、分渠道。话题上,设置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的网络话题,阐明中国立场和中国态度,与民众能够进行互动,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视觉上,通过一图流、表情包、微视频、H5、音乐等将爱国主义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人们理解并践行爱国主义;在内容上,既要深耕细作,独具特色独创新意,又要符合大众需要,易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总之,就是要遵循网民信息接受规律和网络传播规律,“把想传播的信息、想表达的观点融入娓娓道来的笔触中、融入巧妙的谋篇叙事中,让报道活起来、亮起来、跳起来,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实现‘内容更好看、读者更爱看的效果。”[14]
4.以世界舞台为导向,涵养爱国主义文化的恢弘气度。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的趋势,赋予爱国主义更多时代性内容和全球性特色。站在融入世界民族之林的角度,网络爱国主义文化的培育需要超越封闭思维和本土观念,树立开放的、包容的、恢弘的爱国主义气度,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倾向,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向世界、走向未来。正如江泽民同志所强调的:“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绝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文明的成果。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15]同时,在西强东弱、北富南贫的世界格局尚未改变、发达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仍然掌握更多话语权的情况下,应该肩负起一个大国的责任担当,致力于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充分发挥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在面对全球性挑战的时候,倡导世界各国“以负责任的态度同舟共济、协调行动”[16]。总之,在传播爱国主义正能量的过程中,要以开放的面对世界的胸怀,展现中国的理性态度和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勝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 陈继静.国际冲突语境中的互联网传播(1999-2008)[J].国际新闻界,2008(9).
[3] 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88.
[4]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1.
[5]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6]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
[7] 周逵,苗伟山.竞争性的图像行动主义:中国网络族主义的一种视觉传播视角[J].国际新闻界,2016(11).
[8] 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3/20/c_124478704.htm.
[9] 郭圣铭.历史教育的重大意义[J].史学史研究,1985(2).[ZK)]
[10]冯秀军.时空变幻中的爱国主义追问[J].思想理论教育,2009(17).
[1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302.
[12]唐凯麟,李培超.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深层透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历史关照和现代价值审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13]卞桂平.伦理精神:爱国主义之价值维度[J].理论月刊,2015(7).
[14]杨振武.做好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工作的科学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舆论引导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4-05-28.
[15]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1050-1051.
[1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65.
【责任编辑:梁 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