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凡 龙口市第一中学
经济,通俗地解释,则表示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能够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的支出,同时又能获得最大地收入,以最少的成本换取最高的收入。如果从大众地角度去理解这个词语,即挣到钱。
而今天所探讨的“学生经济”其实就是经济中的一部分。顾名思义去理解,则表示在进行经济活动过程中,赚钱对象特指学生这一群体。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经济”并不是仅仅指学生的钱,也有一些“学生经济”是指结果作用对象为学生,但是金钱来源是其监护人或者与其有关的有收入能力的人。
我国的学生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其实都存在着相关阶段的“学生经济”,如在小学生阶段中,由于小学生对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因此,多数“学生经济”均针对这一好奇心去进行赚钱行为,如各式各样可爱的文具等。而中学生阶段,因为这一群体已经有自我意识,仅是尚未完成成熟,此阶段的“学生经济”更多是针对其兴趣爱好吸引学生消费,如游戏厅等。高中学生这个阶段,相对来讲,“学生经济”多数集中在学习资料和社交上,此时的我们多数已经努力为高考做准备,也对友情的需求处于一个较高的程度,因此,“学生经济”多数是针对学习与社交。大学生阶段的“学生经济”,则要相对复杂一些,毕竟学生多数已经成年,可进行消费的空间要相对大一些,如旅游等。
而在本文里,探讨的“学生经济”主要针对于中小学生阶层,主要以初高中生及小学生为主。
中小学生的“学生经济”,必须从两个方面去看待,分别是校内和校外。而这一部分主要探讨的是校内的“学生经济”。而中小学校内的“学生经济”,主要表现在教材费上。
教材的昂贵与必须,都是“学生经济”的主要表现。从学生踏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学生经济”就随之而来。每年上学必备的文具,似乎不再仅仅是文具而已。开学前前往书店,即可发现琳琅满目的上学必需品,连最简单的书包,都陈列在满满的一面墙壁上,不同的款式及不同的风格,越是漂亮越是昂贵,“学生经济”由此而来。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必备的教辅教材,也都是“学生经济”的组成。
如果说校内的“学生经济”还是有必须且相对单一的话,那么校外的“学生经济”,则是丰富多样的。纵观每一个学校附近,小学附近势必会有游戏室的存在,初中学校附近一定不会缺少网吧。下课放学后,这两大游戏场所成为学生的光顾之地,即使国家政策多次严打,但这些场所依旧是“潜伏”在学校附近。
除了网吧及游戏室这种“学生经济”外,还存在着另一种“学生经济”,如专门盯着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而进行的挣钱行为,如教学机构、学生营养品等。教学机构的收费标准不一,教学成果也不同,却都有着共同点,即价格不菲。同理,学生的营养品也是一样,打着各种旗号,却不一定真有效果,两者的共同点无非都是想赚取家长们因为关心孩子而愿意花钱的心。
说起来,“学生经济”其实早已就存在的,从文具到教材,早在学校成立便是存在的。但如今看来,“学生经济”却已经达到了盛行的程度。那基于上述所说的两种校内外的经济,探讨其形成原因就很有必要了。对于校内经济来说,教材费用及因成绩达不到学校标准额外收取的择校费,可以说是必然的,毕竟是学习所需。校外的经济就不是必须的了。这种经济多数都是为钱而做,形成原因其实就很单一而明显,为赚钱而赚钱,利用学生或家长的心理去赚取钱财。
存在即合理,“学生经济”的存在,当然有其合理性,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但是这样合理并非必要,如校内经济的择校费,可以通过师资力量的均衡来进行调整,校外的网吧及机构,则可以通过市场来调节,家长学会不要关心则乱等。“学生经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不是必要性。
“学生经济”的危害性也是比较大的。校内经济最明显的是给家庭增加了经济压力,最明显莫过于网友的“学费太贵,上了不”这一调侃网络说法。而校外经济则是对学生的危害最大,网吧极易让学生沉迷游戏,染上网瘾。这些危害都是不容忽视的。
对于“学生经济”这一歪风,要及时遏制。政府政策加强管控,家长对教育上心,学校严打“学生经济”,整体社会树立正确的金钱价值观,才能真正遏制这股歪风,还学生一个干净绿色的学习环境。
总结:在当今的社会上,人们对金钱的追求与欲望越来越大。许多人都知道也遵守在合法范围内赚钱,却经常忽视了应有的道德层面,就如本文所讲的“学生经济”。“学生经济”的形成其实也可以看出是一个社会对金钱追求的不正确价值观。因此,这种现象亟待扼杀,这种扼杀更应该是多方合作,从学校到家长,再到政策的三管齐下,才能真正扼制这种错误价值导致的歪风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