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龙 济宁市技师学院
职业教育相较于高等教育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我国当今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各大岗位招聘量连年提升,这使得职业教育越发受社会各界所重视。机械制造专业和中职院校开设的各专业相比应用性较强且涉及范围广。由于我国机械制造业也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要巩固我国机械制造业地位、提高我国机械制造水平就应更加注重中职教学。现阶段部分教师对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存在策略不足的问题,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及各项素养,对学生起到模范带头及良好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促使其今后更好就业。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大部分中职学校对于课程的设置单一,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操作能力下降。教师采用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只会背课本,没有思维创新,再加上学生对实际操作锻炼少,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节。机械专业,需要的是专业技能,而学校课程大多是机械基础教学、机械制图等理论课程,对实训的内容少之又少。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则会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增大,这对学校之后的教学是不利的。只有改变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操作机会增多,才能使机械制造专业更好的发展。
(二)教师的专业技能不强。由于中职学校对于实践操作不太重视,导致教师对实践技能的培训不多。只有教师的专业技能增强,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帮助,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建立培训基地,使教师与企业之间加强交流实践,对市场现状加强了解,才能更好的对学生加强教育。学校应该多举办教师知识技能竞赛活动,使教师在与别人的竞争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习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每年国家举办的专业技能资格认证,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教学实训设施不完善。在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中,机械实训设备老旧,而且数量很少。这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有很大阻碍的。很多学校只有普通车床与简单设备,项目单一,使学生失去兴趣。学校应该合理利用资源,对于理论课程的投资偏向教学设备,使学生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一)组织入学统一测试 ,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入学基础知识测试, 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便于学校进行专业组合;另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准确掌握学生学情,更好地因材施教。通过入学测试,结合学生个人意愿,中职学校可以把在数学、英语、计算机等方面基础较好的学生组合到机械加工类专业,由专业实践教师整理出本学期实践教学中要用到的基础知识,由专业组对基础知识进行分解,再根据教学进度把这些基础知识贯穿到日常教学中,从而不断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接受能力,提高专业实践教学效率。
(二)深化校企合作 ,强化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机械加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 中职学校要主动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推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企业掌握着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趋势,中职学校要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把握产业发展规律,获得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教学技能,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企业高技术人才能够接触行业和技术领域最前沿的信息,且实践经验丰富,是企业文化的践行者,中职学校要聘请高技能人才兼任机械加工类专业实践教师,促进实践教学有效性开展。
(三)深化产教融合 ,更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中职学校现有的实践教学教材内容以理论课程为主,与企业对机械加工类人才的要求(掌握新技术、新工艺)不符,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岗位标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中职学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 紧密结合企业岗位需求,确定实践教学内容,必要时还要融入竞赛内容、职业资格内容, 实现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无缝对接。 中职教师也要不断深入企业学习,对企业生产流程、新技术、新工艺及管理模式进行实践总结,并有效引入课堂,实现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深度融合的目标。
(四)加大经费投入 ,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有效性。机械加工类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难题之一是教学设施陈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耗材费、维护费等高额的费用来源后继不足。 因此,中职学校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寻求政府的帮助,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尽快充实和完善有关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二是要不断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进度,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三是要做好实践教学规划工作,合理设计实训环节,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当今时期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中职院校作为为各大企业保送人才的重要媒介,如何进步教学有效性以使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面向就业越发受现阶段教育所注重。学校及教员应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所在,以协助学生就业、为社会保送人才提供效劳为目的展开教学,不断的促进中职院校整体教学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