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牡丹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为了满足人们对无公害绿色食品的需求,顺应时代和经济市场的发展潮流,农作物栽培无公害栽培技术得到了发展与推广,此技术的应用不但使农作物产品的质量得到了提升,而且还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自身竞争力,为农业日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现阶段我国在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所以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这对我国农业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1.农药残留过高。在度农作物进行无公害栽培时,为避免农作物遭受害虫侵蚀就会给农作物进行农药喷洒,这样过多的农药加上管理技术的缺乏和不足,使得这种防治方式盲目不断的跟风,最终导致农作物的有毒物质和农药的残留都超标。这种行为不但损害农作物本应该有的营养价值,还会给食用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影响身体健康,并且也不利于农作物的长远发展以及应有的效益。
2.滥施化肥。由于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离不了营养物质的滋润,加之农作物品种众多,栽培人员若不清楚农作物品种,且专业知识欠缺,就会出现滥用化肥的问题,将其作为肥料。这样不但严重污染了土壤,导致土壤自身的肥力下降,更损害了农作物抵抗害虫的能力,降低农作物的免疫力,让农作物失去了原本应该拥有的食用营养价值。
3.使土地遭受严重污染。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注重城乡结合、一体化建设的发展,但同时也使得土壤环境受到了破坏和污染,由于农作物生长需要土壤,所以久而久之就会使农作物的栽培基地受到污染,在如此遭遇污染的土壤中进行农作物的栽培就严重破坏了农作物的内部结构,导致人们在食用这些农作物产品之后危害了自身的健康状况,这一点使得农作物的无公害栽培初衷得不到合理的实施。
(1)严格挑选种子,并予以科学处理。很多农作物在生长中被病虫害侵蚀都是受其自身的影响,在栽培时没有对种子进行严格挑选,或欠缺科学处理,就会使种子自身携带病菌,以至于在生长中病菌也会加速扩大,最终影响农作物的健康。因此,在农作物种植之前,仔细选择优良种子并对其进行科学处理,能够有效避免病虫害的产生。
(2)选择播种区。在种植的农作物当中找出没有病害的植株,然后将这些植株转移到没有病害的种植区域内,并存储好无病害植株的种子以及种植所需的土壤肥料等,这样能够有效降低病害发生概率。
(3)科学选择种子存储条件。一些农作物的种子在其贮藏期间也会有病害产生及生长,这与种子贮藏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合理选择种子的贮藏条件对控制种子无病害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科学控制种子贮藏条件,确保来年农作物的种植获得良好的收益,有效的避免了种子病害。
相比于以往传统的栽培技术来说,无公害栽培不论是在培育还是在施肥等各个环节要求都更要高一些,若是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就会影响到农作物的整体生长。所以,就需要在进行无公害栽培时,要强化对田间的管理,使农作物生长的整个周期都得到很好的保护,有效方法病虫害侵蚀,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比如,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加强田间卫生的管理与控制,防止农作物受到病菌感染的危害;在农产品收获时收集那些病株残苗,进行腐熟处理后再利用,或者在农作物收割完成后,将病株残苗处理干净,防止再次种植的农作物遭受病株残苗上遗留细菌的侵害。
(1)科学合理的选择肥料。在栽培无公害农作物时,必须要肥料用量进行严格地控制,严格按照无公害栽培技术要求添加肥料。由于长期施用化肥会对土壤和水质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实际农作物栽培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对农作物不施肥,如果必须要施肥时,也要尽量施加有机肥,防止土壤污染,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注重对浇水量的控制。在落实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其浇水量的管控,依据农作物的实际生长情况、地区的气候环境以及降水情况等来选择是否浇水。比如,发育初期水稻的需求量是较大的,而该阶段正好处于我国长江沿岸地区的枯水期,仅仅依赖降水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增加浇水量,从而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
(3)科学防治病虫害。无公害农作物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环节也是非常关键的。对于病虫害的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基本原则,加强农作物的管理,尽可能避免农药的使用。农民为了追求杀虫效果和经济效益,在虫害出现后,往往更倾向于使用一些范围广、广谱性高的农药,虽然能够取得快速杀虫的效果,但同时也污染了土壤。对于病虫害的防治,要尽可能地采取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比如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用杀虫灯诱杀害虫;利用害虫的天敌捕杀害虫。如果使用农药的话,要尽量使用能溶解的农药;一定要控制好农药的用量,保证农产品无农药残留。
结语:总的来说,尽管我国已经推广并应用于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但经分析可知,在其技术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还需要我们加深对其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创新,要从多个方面控制和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做好其病虫害的防范工作,从而保证农作物的质量和安全,也为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