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 200000)
在摄影术被发明之前,从未有一种这样如此“亲民”的艺术。相比起其他的艺术门类,诸如美术、音乐、戏剧或是建筑,后者往往需要付出较长时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才能逐渐地了解和不断地深入理解这门艺术。而摄影则不然,在拿到一台新的相机之后,稍加摸索,就可以拍到一张较为满意照片。上个世纪末期就有人提出“读图时代”的概念来,与文字相比较,图片可以更直观、生动地描述一件具体的新闻或者事件,阅读起来相当容易,也更具有观赏性和视觉吸引力,于是乎铺天盖地的影像汹涌而来,充斥着人们的神经系统。
而伴随着后工业革命高潮的到来和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在这样一个全民影像——人手一台相机——每个人都可以生产照片的时代,图像生产数量呈几何型增长。根据摄影网站mylio.com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照片生产总量为6600亿张,14年照片生产总量为8000亿张,在2017年,mylio预测的照片生产数量将会达到1.2万亿张照片,其中手机拍摄的照片占比为85%1。面对如此庞大而惊人的照片生产数字,这并不意味着照片的被生产标志了整条图像活动行为链暂告一段落,恰恰相反,照片的生产往往是整个行为链的开端,紧随而来的是对影像的编辑、传播和建档。苏珊•桑塔格说:“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人是一种喜爱收集的动物,因为喜欢收集,所以才有了动物园、博物馆。收集的目的在于传播与分享。
比起专业的摄影师,普通的家庭摄影用户一般并不具备举办展览、出版画册以及在专业的摄影报刊、杂志发表照片的机会,也没有条件去建立自己的摄影师网站,因此对于大多数摄影用户来说,最普遍的传播方式为人际传播和网络新媒体传播。前者是指摄影者本人将拍摄的或数码的、或纸质的照片面对面的分享给朋友;后者则是借助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发布自己满意的照片,通过点赞和留言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互换。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每天都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处理来自手机或是电脑上的信息。然而由于个人时间和个人精力的有限性,不可能将接收到的信息全部仔细阅读,只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浏览,然后根据经验和习惯选择需要仔细阅读的那一部分。因此在影像传播活动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的影像信息更具有存在感和可读性,为了使受众更有阅读兴趣和欲望以及更舒适的体验,摄影者有必要对照片进行初步的编辑。
广义的图片编辑不仅包括对照片数量的整理、挑选以及排序工作,同时也包括了对照片内容的调整和修改。由于数码摄影的低成本性,大多数摄影师会针对一个场景进行多角度拍摄,传输到电脑之后要进行仔细的挑选,选出符合主题的、质量较好的照片,然后再发布到社交媒体平台上。
在社交APP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新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便捷的、廉价的传播平台。从已经开始没落的天涯社区、人人网到如今仍在使用的微博和微信,用户依靠各类APP建立起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也越来越依赖社交软件展示自我,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平台,可以从手机上直接编辑图片、发布信息、收获评论。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微博、微信也许不能再称之为“新媒体”,伴随着各种平台的更新,可以预见到会有各种类型、针对不同用户的软件,提供给用户使用,满足用户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对拍照的个人来讲,影像照片里定格了许多精彩瞬间,每一张照片都承担了帮助回忆、收集幸福、分享喜悦等不同的功能。数字化的相机与传统胶片相机比起来,操作方便,具有回放功能,也不存在胶片的成本问题,因此一次外出旅行可能会收获几百甚至上千张照片。面对如此庞大的个人照片数量,从照片的拍摄、分享,必须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照片分类方法,定期对照片进行整理。
整理照片的第一个步骤,就是筛选出高质量的照片,需要摄影者对照片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一般意义上好的照片至少要有三个标准,主题鲜明、主体突出、画面简洁。
一般家庭摄影用户拍照多为旅游照、亲子照、家庭照,皆属于纪念照的范围,在主题方面并无特殊较高的要求,只要能够阐明被摄主体所在的环境、地点,能够满足摄影者和被摄者的纪念层次上的需求即可。一张好的照片还需要将被摄主体从背景环境中脱离出来,并且尽量努力做到画面干净简洁。因此,在选择照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要素:拍摄作品时镜头焦距的运用,景别的选择与控制,拍摄距离、拍摄高度与拍摄方向上的考虑,背景的范围、明暗和虚实等方面的控制,景深的选择,运动的处理,神态的处理,情节的控制,瞬间的取舍,细节的刻画等一系列方面的内容。
根据标准将选择好的照片放在一个文件夹内,数字档案具有传统相册不能相比的优点:数字相册可以与家人、朋友,同时在大屏幕电视上欣赏;同时数字易于保存和复制,例如CDR光盘以数据为存储介质,寿命长达上百年;再次,数字相册欣赏性强:以高科技处理照片,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加以3D动态效果,可以得到双重的享受。
摄影有着不同的分类标准,例如商业摄影、纪实摄影等,但一般家庭摄影用户可能并不清楚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艺术摄影和观念摄影之间的区别,所以摄影学科的分类标准在此并无太大理论指导意义。家庭摄影用户没有必要搞清楚其所摄照片究竟属于风景照片还是人像照片,只要能够在看见文件夹的第一时间内回忆起文件夹内的照片内容即可。例如按照日期进行排序的方式就很可行,一个文件夹名称为“16.09.27—29,南京”可以包含2016年9月27日至29日之间在南京旅游时拍摄的照片的信息。
相比起数字版的建档方案,也有不少摄影师更倾向于建立纸质版的相册,操作性强,携带方便,拿出来就可翻看,不像电子相册那样要专业设备才可观看,其次做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比虚拟的电子相册更有感觉。但同时纸质相片也会有其缺点,例如时间一长或稍有不慎照片就会损坏,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照片很容易会发黄、褪色、甚至会发霉。如果加上保护膜则时间会长些,但在美观上会有些损失。因此建立纸质版的相册还是数字版的档案,可以根据摄影者的喜好来决定,不必拘泥于单一的形式。
摄影手工书,指的是将照片打印出来后,重新对照片进行编辑、排序,整合在一起,使之看起来像一本书的样子。它最大的特点是手工痕迹重,虽然看上去略显粗糙,但它集中表达了摄影者对作品的一种理解,和对记忆的一个重新认识,因此摄影手工书不仅仅受到摄影爱好者的追捧,在各大摄影节上,也备受青年摄影师的青睐。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和拍摄成本的下降,摄影越来越融入到普通家庭用户中,成为承载家庭记忆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摄影受到了大部分群众的喜爱。照片越拍越多,需要对其做出整理,照片档案的建立与其传播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其最终的整理分类方式和传播路径都是根据摄影者不同的喜好确定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合适的。
注释:
1.数据来源:http://mylio.com/true-stories/tech-today/howmany-digital-photos-will-be-taken-2017-re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