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玲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710100)
唐伯虎与寒山子,一位生活在唐代,一位生活在明代,时间差距约七百多年,然而这两人诗歌创作却有颇多相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寒山子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接近口语。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中认为,寒山是七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三五个白话大诗人”之一,是继王梵志之后“佛教中的白话诗人”。
唐寅的诗歌也喜欢运用浅白的语言,唐伯虎中后期诗歌风格多学白居易,语言浅显流畅,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唐伯虎的诗歌如“乞儿唱莲花落”。唐伯虎留存的诗歌中尤其以歌行体作品的白话倾向最为鲜明,其集中《桃花庵歌》、《一年歌》、《焚香默坐歌》、《花下酌酒歌》、《把酒对月歌》等都是以朗朗上口的白话形式写作的。
从文学创作的形式来看,不讲法度,随心而出,浅白自然是唐伯虎与寒山子对诗歌语言的共同追求。
寒山和唐伯虎都选择了运用叠字来实现诗歌的音韵感及口语化效果。寒山在他的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如《四时无止息》:“唯有黄泉客,冥冥去不回。”《家住绿岩下》:“仙书一两卷,树下读喃喃。”《欲得安身处》:“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登陟寒山道》:“谿长石磊磊,涧阔草濛濛。”《白云高嵯峨》:“此处闻渔父,时时鼓棹歌。声声不可听,令我愁思多。”《杳杳寒山道》诗每句都以叠字出之:“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碛碛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浩浩黄河水》:“浩浩黄河水,东流长不息。悠悠不见清,人人寿有极。”叠字在寒山诗歌中出现得非常多,运用叠字是寒山诗歌的一大特点。
唐伯虎诗歌创作中也多有运用叠字的情况,如《世情歌》:“浅浅水,长长流,来无尽,去无休。”《伥伥词》:“怅怅莫怪少时年,百丈游丝易惹牵。”《伤内》:“凄凄白露零,百卉谢芬芳。……迷途无往驾,款款何从将。”《咏怀诗》:“郁郁梁栋姿,落落璠玙器。”《和沈石田落花诗》:“莹莹爱水衫前泪,渺渺游魂树底春。”(其十二)“春来赫赫去匆匆,刺眼繁华转眼空。”(其十六)
多用叠字可以达到诗歌形式上的规整,在朗读时可以收到一气贯之的效果,比较适合追求诗歌口语化的创作。
从文学创作的内容来看,唐伯虎和寒山子诗歌中都有一部分劝告劝诫内容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从佛教的空观出发,认识到此生的短暂及痛苦,希望人们能够及时把握此生,及时行乐。寒山子的这类诗歌极多如《璨璨卢家女》(四十二):
璨璨卢家女,旧来名莫愁。贪乘摘花马,乐傍采莲舟。
膝坐绿熊席,身披青凤裘。哀伤百年内,不免归山丘。
再如《世间何事最堪嗟》一首写到:
世间何事最堪嗟,尽是三途遭罪楂。不学白云岩下客,一条寒衲是生涯。
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三界横眼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
唐寅的此类诗歌以《花下酌酒歌》为代表:
九十春光一掷梭,花前酌酒唱高歌。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
好花难种不长开,少年易过不重来。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
人生本苦是佛教的主要思想,唐寅和寒山子都用他们的诗歌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阐发,在他们自己深刻地理解之外,对现实进行强烈的批判,奉劝世人及时清醒。钟文《诗僧寒山子》指出寒山子的诗歌风格具有“讥讽时态,毫不容情”、“劝善戒恶,富于哲理”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唐寅的诗歌中也屡屡表现出来,唐寅的《世情歌》、《一年歌》、《一世歌》、《怅怅词》、《百忍歌》以及三十首和沈石田《落花诗》都是对这一主题的表达。
七百多年后的唐寅从其人格特征到诗歌语言的运用、诗歌的表现内容、诗歌的美学追求都与当年寒山子有着太多的相似,这种相似从何而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寒山子的出身据明代白珽在《湛渊静语》卷二中记录,他系“唐之士人,尝应举不利,不群于俗”。今人钱学烈《寒山诗校注•前言》通过寒山诗所反映情况指出:寒山子乃唐代首都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从寒山子留存的诗歌来看,其艺术之高妙,其思想之深奥,确非不曾受过教育的人所能为,因此,寒山子无疑是一位文人。
唐伯虎归于佛氏正是由于科举案带给他沉重的创伤,由此可见,唐伯虎与寒山子的逃禅隐遁都是自视颇高的文人遭遇了科举失利的打击之后的重新选择,他们没有选择彻底沉沦,而是在佛教中寻找到了再次前进的动力,精神上的潇洒达观成为他们在诗歌内容表现上的一个契合点,让他们更容易跳出当时的社会,冷静地面对人生。
寒山的作品表现出他强烈的自信,在他生活的时代中,他的诗歌无疑是极具个性的,但他肯定自己的作品:“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他相信自己的作品一定会受到人们的重视,“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当时人嘲笑他时他也会反唇相讥:“有个王秀才,笑我诗多失。云不识蜂腰,仍不会鹤膝。平侧不解压,凡言取次出。我笑你作诗,如盲徒咏日。”他认定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好的,为此他感到快乐“谿涧静澄澄,快活无穷已。”(《可贵一名山》)常常为自己鼓掌大笑:“我自遁寒岩,快活长歌笑。”(《寒山无漏岩》)
寒山的自信在唐寅身上也处处可见,他称自己是“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对自我才华的自信通过他的诗歌表现出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画鸡》)“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桃花庵歌》)不同的是唐寅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上的自信与寒山相比要逊色很多,“诗赋自惭称作者”“后人知我不在此”表现了他对自己诗歌艺术成就的谦逊。
寒山与唐寅,他们生活年代有七百多年的差距,然而在他们身上出现的这些相似,充分说明了他们之间某种精神上的联系,寒山之后七百年的唐寅,其人其诗与寒山有诸多相似之处,唐寅的人生及艺术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寒山的影响,他们身上那种遭遇挫折之后的达观、面对红尘的冷静透彻、对自我追求的肯定及自信是他们留给后世文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寒山寺出现在唐寅的生活世界,而寒山子则出现在他的精神世界,唐寅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延续。他们是独特的“这一个”,这种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士那里是较为少见的,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少部分。但是,这种精神却是和合精神的基础,也是无尽的创新之源泉,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恐怕就不会有名闻天下的寒山寺、唐伯虎,也就不会有寒山子代表的和合精神了。唐伯虎继承了这种文化精神,成就了他的人生及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