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璇[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 江苏 苏州 215021]
《申报》是《申江新报》的缩写,是近代上海,也是近代中国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作为报纸的重要内容之一,早期《申报》刊登了大量的诗词歌曲。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号始,至1890年4月底暂停刊发诗词作品止,《申报》刊登的诗词作品约有34760首,其数量是相当惊人的。在众多的旧体诗词创作中,有一类题材备受关注,那就是描写当时社会时事与世相的诗歌。俄国思想家普列汉诺夫说过:“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中心的一环,都有这种为时代所规定的特色所在。”“在世界范围内,近代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由西向东,如果说,这独具特色的一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是那抽象而深刻的古典哲学……燃眉之急的中国近代紧张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迫使得思想家们不暇旁顾,而把注意和力量大都集中投放在当前急迫的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讨论和实践活动中去了。因此,社会政治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是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他方面的思想,如文学、哲学、史学、宗教等等,也无不围绕这一中心环节而激荡而展开,服从于它,服务于它,关系十分直接。”①19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变与不变的两难境地之中。西方列强用他们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伴随着一次次的军事袭击以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满清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几千年来封建专政的王朝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倾覆。这些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使得社会各界开明人士忧心忡忡。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创立了关心并反映民瘼的传统。从《诗经》中的《伐檀》《硕鼠》诸篇,到杜甫的‘三吏’‘三别’,以及白居易的新乐府,这种倾向一直十分明显”②。这种关心民瘼的传统,被历代文人很好地保存了下来。以至于发展到清代,词这种与忧患意识联系甚少的文体中,也加入了很多民生疾苦的内容。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满目疮痍,社会危机四伏。早期《申报》文人大都经历了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太平军起义以及1882年以后的中法战争。家国的破败,经济的凋敝,人民被鸦片的荼毒,使得这些文人忧心忡忡。但梳理1872年《申报》创刊起至1890年的旧体诗词刊载情况,我们发现1882年之前《申报》诗词中,对于这类重大事件的关注较少。这大概与创办人安纳斯托·美查作为外国人在中国办报,只为营利的方针不无联系。但是,随着时局的日益变化,诗人词家凭着他们捕捉社会现实的敏锐嗅觉,心里日益沉淀的爱国主义热情如火山一般,逐渐喷发。1885年,法国海军侵略我国,偷袭我国福建海军,福建海军几乎全军覆没,全国人民极其愤慨。1885年2月8日,嘉兴杨伯润写《马江哀·哀扬武等兵船也》③一首,不仅悼念死去的将士,也对当时清廷贻误战机的军官给予无情抨击。“敌舰往来久阴觑,战书骤下炮渐轰。仓卒之间苦无备,血肉飞舞声如沸。千百水师中诡计。君不见,鬼蜮潜伏芭蕉山,是时击之无一还。”两国交战,必下战书。福建马江之战,其实法军统帅古拔在偷袭我海军之前,已有战书交给清廷统帅。可是清廷统帅的犹豫不决,不作任何防备的错误决定,最终遗失了战机,使得法军偷袭成功。福建水师一败涂地,损失惨重。整首诗歌以平实而朴素的笔调,叙述马江遭袭的经过,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字里行间,透露着痛恨和惋惜。特别是最后两句其实是对清廷统帅的质问以及对清廷软弱政策的抨击。
同时,杨伯润还写了另一首歌咏时事的诗,名为《淡水捷·美孙开华军们也》:“孙将军,足智谋。淡水捷,敌人忧。敌势如潮炮如雷,将军不为动。示敌空虚使敌误,诱之深入断归路。守如处女出狡兔,横刀跃马敌慑怖。半自践踏半伏诛,将军下马草露布。”④如果从诗歌的语句和艺术特色上来讲,这一篇与其他诗歌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全诗用一种明朗而欢快的情感基调,让读者读来欣喜万分,一个足智多谋的将军形象跃然于纸端。马江海战后,法军入侵台湾,驻守台湾的我军将领孙开华使用诱敌深入的策略,将入侵台湾的法国海军一举歼灭。透过这首诗,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战争的全景图。大兵压境,足智多谋的将军气定神闲,任敌势汹涌,不为所动。待诱敌深入后,果断出击。接着描写了一幅敌军抱头鼠窜的狼狈场景。结尾,镜头定格在一位将军从马上跃下的一瞬间。杨伯润的这两首诗,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一味妥协投降者的讽刺和对英勇抗敌将军的赞美,具有浓烈的爱国主义的感情色彩。
当然,这类题材在早期《申报》创作中,并不是主流。但随着局势的日益变化,这类题材的作品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只限于诗歌,到诗词均有。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早期《申报》文人爱国主义情愫的积累以及逐渐喷发的过程,也可以看出报馆的编辑方针在不断发生变化。到了庚子与辛亥之后,随着《申报》副刊《自由谈》的创刊,“爱国主义”渐渐成了整个《申报》诗词创作的重要题材,这与早期《申报》在这类题材上的开拓是分不开的。同时,这类题材的创作多继承了辛稼轩的现实风尚与创作手法。思想上看,现实主义的批判色彩流露在字里行间;从创作手法看,这类题材的写作,往往要交代背景、刻画场面,所以,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手法常常用在创作中。
早期《申报》诗词创作中,有一类题材常见于作家创作中,那就是对忠烈的歌颂和悼念。忠贞之士,往往以一腔热血慷慨赴死,英勇就义,视死如归。有的是百姓知道的,因此,身后常常有人祭拜,上香。而有些忠烈并不为人知晓,其埋骨处甚至荒草丛生,一片衰颓的景象。早期《申报》文人将他们对忠烈之士的歌颂诉诸笔端,如《瀛寰琐纪》第二十二卷录有《吴门佘烈士诗文彚录》。长洲黄兆麟、吴县亢树滋为之作传,常熟张瑛仁作《书后》,元和陆懋脩、长宁曾行恕、昆山徐家畴、元和吕一凤、嘉兴杨良济等诗各一首。传文中写道:“佘烈士,讳文昭,字赠云。自号随初子。吴县人也。居贫,力学读书。鄙章句,天分甚高……庚申城陷,以襄办乡中团练未获走避,遂率其所练勇与贼巷战,杀伤甚多,卒以众寡不敌被戕。贼大怒,焚其庐并其尸。毁之时年六十有四。子一字振之,失其名,工画墨兰,亦不屈致害。噫!先生就义捐躯,死且不朽,独其生平撰述一炬无遗,惜哉。”⑤这里提及的“庚申之变”,当为1860年太平军攻占苏州城。暂且不论佘烈士与谁作战以及太平军的功过,重要的是其身上英勇的品质和临危不惧的骨气是值得赞赏的。《瀛寰琐纪》第九卷,有西脊山人所作《金山卫城三忠祠诗》⑥,讲述了总兵湖南人黄金友等人在城陷之时不肯弃城投降,慷慨赴死的悲壮事迹。
值得关注的是,在对忠烈的歌颂题材中,女性,尤其是那些面对贼人,毫不畏惧,最终英勇就义的烈女,也成了众多作家吟咏的对象。1887年10月31日,署名禹航子川蔡济舟的诗人,为古黟舒母余太安人作诗。序文中曰:“古黟舒母余太安人,秉性贞烈,粤匪披猖时,安人骂贼捐躯。奉旨旌表,事载邑乘。孝子序述殉难节略,遍征题咏,彚祷枣梨,再小子学荒,讵足敷扬万一,惟承雅嘱,敢以拙辞,恭颂俚言,录求斧政。”⑦当时很多文人都相继唱和作诗,歌颂这位面对贼人毫不畏惧的余太安人,并向朝廷申请旌表。
从对那些为了民族和国家利益,具有大无畏精神,面对强敌毫不退缩的英雄的歌颂上,我们可以看出《申报》文人身上关注现实,关注国家、民族危亡的现实主义精神,正在不断的积累和滋长。他们将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写下来,并且通过报刊发表。通过大众传媒的手段向群众宣扬这样一种爱国主义的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民族主义的觉醒,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这部分题材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除了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之外,对那些弃节投降或贻误战机的清廷将领,《申报》诗词也给予了深刻的讽刺。如1874年10月5日,署名客闽达塘氏的《镇海楼诗》。⑧序文曰:“咸丰丁巳之乱,粤督叶名琛失守粤东省垣,英酋胁业(叶之误)往英属之孟加腊埠。随叶往者长随江升武、巡捕蓝守备、薙头匠丁阿三耳。叶至埠,居镇海楼,初到犹作七律诗以书怀,迨病卒,缴其诗回粤。因得传录其诗。”诗曰:
镇海楼诗月色寒,将星翻作客星单。纵云一范军中有,争奈诸君壁上看。向戍何心求免死,苏卿无恙劝加餐。任他日把丹书绘,恨态愁容下笔难。
关于晚清人物叶名琛,历史褒贬不一,评价不一。英法联军时“不战、不守、不议和”,错失战争时机,最后被英军俘往印度,传其绝食而卒。所以,此处录其诗者必然想以反面教材开启民智,也想让当局者清醒地认识到软弱退让只会挨打,具有警世的作用。
描写国家、社会出现的大事件的诗词作品,在早期《申报》所见不多。这并不代表《申报》文人群体没有现实主义精神与爱国热情。他们将自己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关心民生疾苦上,更多地关心百姓的生活和苦难的大众。19世纪后半叶的中国,不仅在军事外交上频频受辱,各地更是天灾连年。1877年,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四省大旱,其中尤以山西最为严重。有些地方甚至几年不雨,田圻塘枯,饿殍载道。接着粤东水灾,江浙两省水灾,民不聊生。对于灾情的报道,《申报》发挥了其新闻纸的传播功用,在头版经常刊登灾情情况。如1878年4月9日,《申报》刊出署名吴江潘少安撰的《豫行日记》:“三月初五日,开车北上,见灾民陆续南下,皆失人形。食树叶若甚甘者,宿王家店。初六至砀山东门外尖宿,见难民中病者十人,给大乙丹甚效。初七日,一路见死者甚多。至修武县见一病孩张姓,年十四岁,其父母兄弟姊妹均在途中病故。……初八日午刻到达归德府,途中见乌鸦啄尸甚惨。灾民之南下者,行数步辄倒地而死。哀呼求救之声与呻吟垂毙之声不绝于耳。……”⑨这只是关于河南灾情的一部分描写,但读来就已经让人唏嘘不已。《申报》文人在了解了这些灾情后,从自己风花雪月的文人世界中走了出来,这时的诗词创作与社会现实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诗词的社会功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同时,早期《申报》还刊登了大量关于宣传灾情信息,号召众人一起助赈的诗词。如1878年7月16日,署名沪上力绵心热人所作《劝捐助赈不忍歌并说》:“呜呼!西北诸省之旱荒为时久,现虽仰邀甘泽,然农具耕牛籽种荡焉无存,其待补救于后者正多。然则各处劝捐更当踊跃从事,昨见苏州善士有譬如一歌,虽妇孺闻之亦当心恻,爰广其意作不忍歌劝世,伏愿普天下善男信女推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事,积少成多,源源接济,庶善果不致堕于垂成,而亿万灾黎亦当衔感于无既矣。”⑩
再如1885年10月27日,署名青溪德辨生所做的《乞赈词》[11]:
洪流为患粤西东,势若银河泻碧空。百万哀鸿随路宿,饥寒交迫泣西风。
壁创墙坍付浩流,尸骸飘逐浪中浮。妻离子散难生聚,破镜重圆愿莫酬。
田庐尽已变汪洋,莫给餮飱欲断肠。鹄面鸠形饥实甚,吹箫乞食到何方。
水气熏蒸疾易生,那堪瘟疫与饥并。官绅纵有施钱米,医药何来治病情。
该组词一共有七绝八首,前四首对粤东粤西的水灾情况刻画细微,对灾区灾民的生活状态也描画得十分仔细。后四首,号召所有民众能够广施善心,救灾助赈:
关心昨夜觉衾单,遥想灾黎更苦寒。露宿风餐谁悯恻,无衣无褐过冬难。
幸赖仁人结善缘,按灾聊重给银钱。还忧薪米如珠桂,巧妇难炊实可怜。
从来行善契天衷,助赈尤为最钜功。积德愈甚报愈厚,子孙相继位三公。
一纸芜词代乞援,还祈善士鉴斯言。多方设法筹成欵,彚解恒驰活命恩。
这组诗歌作品,读来言辞恳切,感情真挚。“关心昨夜觉衾单,遥想灾黎更苦寒”,诗人从自己亲身感受出发,推己及人,自己尚觉得衣被单薄,更何况灾区的百姓。号召大家“多方设法、筹措款项”,为救灾之用。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诗人的社会责任感流露笔端。
对《申报》所载旧体诗词目录作粗略统计,关涉赈灾事宜的诗词作品有近三百多首。其主题多为劝赈、助赈以及赞美那些为了赈灾出力出钱的各界人士。对于这类题材的关注,反映出早期《申报》旧体诗词创作中现实主义倾向的流露。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兴”,当社会处于深重灾难之际,文人必将走出自己吟风弄月的理想国,正视社会现实,歌颂爱国主义,同时也对苦难的大众给予深深的同情和关注。
上述几类,都是《申报》文人对社会现实的正面赞颂与讴歌。这一时期的诗词创作中,还有对随着上海开埠、十里洋场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反思。表现在诗词创作中,出现了一系列反思作品,大多以“诫……”“劝……”为题。这类作品也是《申报》旧体诗词文人创作中成就较高的一个部分。充分讴歌爱国主义,对社会民生加以关注,同时对社会负面问题给予尖利的批判,试图通过诗词的创作,呼唤人性的觉醒。这些作品与社会生活较为贴合,现实意义十分强烈,艺术成就较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部分。
综上,关于时事与世相的记录,是历代文人诗词创作关注的热点,也是现实主义诗词风格的思想精髓。早期《申报》诗词创作中对于这类题材的关注,是对传统题材的继承与回归。在社会转型和变革时期,文人身上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更加强烈,其诗词创作的现实风也更为浓烈。所不同的是,以往现实主义的诗词作品,在影响范围上,远远不如与报刊结合后的诗词创作。以往诗词传播常有滞后性,这在一定程度下会削弱诗词的感染力。而报刊发行量大、发行快速的特点,使得很多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被及时传播,如中法海战开战,《申报》立刻刊登。这样,既激发了文人创作的热情,同时,这部分诗词见诸报端,使得普通民众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也更为清晰,影响范围也更大。
①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5页。
②张宏生:《清代词学的建构》,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③《申报》,1885年2月8日,第26册,第224页。《申报》(影印本),上海书店,1983年12月版。后文如在引用《申报》材料,如为同一版本,不再详细著录,只注发行日期和所在影印本册数、页码。另,《申报》发行之初,只有农历日期,后来采用农历和公历并行。本文行文中所用均为公历日期。
④《申报》,1885年2月8日,第26册,第224页。
⑤《瀛寰琐纪》卷二十二,《申报》馆1874年版,第17页。
⑥《瀛寰琐纪》卷九,《申报》馆1873年版,第23页。
⑦《申报》,1887年10月31日,第31册,第789页。
⑧《申报》,1874年8月25日,第31册,第328页。
⑨《申报》,1878年4月9日,第12册,第313页。
⑩《申报》,1878年7月16日,第13册,第54页。
[11]《申报》,1885年10月27日,第27册,第7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