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宏 毅
一百年前,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并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尽管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尝试,但其成就与失误、经验与教训并存。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在这一历史时刻,把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这两个跨越时空100年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事件联系到一起,做一番认真思考,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及人类进步事业的振兴,都是十分有益的。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苏联共产党曾经创造了辉煌成就,正如俄罗斯《消息报》2006年1月一篇文章所指出,“从根本上说,十月革命及随之诞生的苏联,是我们作为人民,对世界历史和文化的最大贡献。”“作为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早尝试,可能十月革命的真正意义还没有显露出来。尼采曾经一语道破天机:所有伟大的事物最初来到世界上的时候面貌都是歪曲的……。”该文强调指出:“对于未来,列宁的意义巨大,他创造了一个没有奴隶、天下大同的神话。正是在革命进程中人们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推翻旧政权,应历史的邀请,人们将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自己的命运。”①参见[俄]格奥尔吉·伊利乔夫:《列宁今天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俄罗斯《消息报》2006年1月20日。这种对于十月革命和苏联独具只眼的见解,值得我们深思。
确实,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实践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历史贡献。它打破了帝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中挽救了俄罗斯,在世界上建立起了第一个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它使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从十月革命中看到了希望。正如俄罗斯学者所指出的,在亚非拉国家,尽管“社会主义不可能保持1917年后苏联的那种形式。然而,作为1917年十月革命的起因,即它的核心——大多数人对社会公平的向往,则是永恒的”。在无前人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苏联从1921年起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出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其实践初期的改革成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十月革命对世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苏联在科技、文艺、教育等许多领域也都取得了令世界注目的成就。正如一位西班牙学者所指出,十月革命“建立的是一个全新的国家,使用的是全新模式,没有人会对此无动于衷”。十月革命“唤醒了人类进行社会革命的需求、精神和愿望。十月革命提出了下层阶级社会政治解放、建设更加公平社会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至今仍深有影响。”“而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也促使西方政府……采取改革方案,采用部分共产主义原则,这就促成了福利国家的产生,甚至在某些国家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然而,随着苏联体制的退化,对革命恐惧的消失,资本主义又恢复了以前的那些做法。”①[西]克拉拉·罗伊格:《共产主义的100年》,《参考消息》2017年11月7日。
当然,和其他制度一样,社会主义新制度的建立不能一劳永逸地保证其万世长存。试想,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的巩固也曾经历过几百年的历史,对于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前途不能不充满着荆棘与艰险。苏联建国后,专制集权的政治传统未得到认真清理,社会特权阶层逐渐滋生形成,以及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等等,都逐渐埋下了颠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祸根。苏联解体是历史悲剧,但对于所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政党和国家,苏联的经验教训都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事实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不断关注苏联经验教训的方方面面,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也正是由于从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吸取了精神力量,使中国共产党人在苏联解体,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时处变不惊。1992年初,苏联解体后不久,邓小平就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练,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383页。
在苏联画上句号20多年后,人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绕过重重暗礁,始终坚持向前发展,并且大踏步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十月革命精神生生不息的重大新里程碑。中国经济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等等。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变化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一切,都突出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来临。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他同时强调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并要求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中国人民能取得如此辉煌成就,关键在于,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视吸取苏联经验教训,在前人推进改革开放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从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俄罗斯共产党领导人根纳季·久加诺夫指出:“中国这一飞跃发展之所以成为可能,恰恰是因为中国领导人的英明决策,他们没有放弃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他们提出雄心勃勃但又深思熟虑的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目标。中国的飞跃发展符合全人类的利益。”④参见中国驻莫斯科记者:《中国飞跃发展符合全人类利益——专访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参考消息》2017年10月17日。一直高度关注中国发展的俄罗斯专家安德烈·维诺格拉多夫则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已经不是解决国家落后的问题,其任务是赶上发达国家,建设具有社会吸引力的新社会。”⑤《中国新时代需要新行动指南》,《参考消息》2017年10月26日。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飞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对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获得的真理性认识,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原创性的理论贡献之一。
历史证明,经历了近百年光辉历程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辉煌成就,正是党中央坚强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最朴素的事实,正是为了不忘初心,从严治党,更好地领导中国人民奋勇前行,去夺取新的更伟大的胜利。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只要我们党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路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提高党的领导水平的重要性。他指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11、415页。他同时指出,“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标准。”“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特别强调:“只有学懂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才能带领人民走对路,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此外,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理论思维,要求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同时,还要求认真学习各方面知识,并加强实践锻炼,努力成长为党和人民放心的好干部。他以苏东剧变的实例告诫指出:“我一直在想,如果哪天在我们眼前发生‘颜色革命’那样的复杂局面,我们的干部是不是都能毅然决然站出来捍卫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我相信,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能够做到的。”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11、415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矢志不渝,赢得了新中国的诞生和人民的解放;也同样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争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然而,反观苏联,其领导人信仰动摇,成了导致苏联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关键。苏俄理论界多次提到,早在1985年以后,那些过去相信马列的人就明显开始转向,而不再相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不再相信社会经济形态更迭的学说,转而采用西方的“民主和人道主义”即所谓“全人类标准”来改造社会主义。正如当今俄罗斯一些学者所指出:“以马列主义为党的理论体系根本和意识形态的苏联未能坚持最初的革命理想……最终导致苏联解体。”①栾海、王晨笛: 《中国发展道路避免苏联式错误——俄专家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道》,《参考消息》2017年11月7日。
邓小平曾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始终站得住。②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1991年苏联解体前夕,一些苏联学者惊讶地注意到,当他们国家列宁主义遭到严重挑战,一些人公开反对列宁开辟的十月革命道路,要求抛弃列宁主义遗产,彻底和公开否定列宁主义时,中国正准备推出全新的《列宁全集》中文版60卷。而他们自己国家却早已把弥足珍贵的列宁主义抛到九霄云外。在十月革命爆发100周年之际,60卷《列宁全集》于2017年在中国公开发行。
事实上,邓小平之后的历届党中央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力图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创造性发挥和运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复杂的形势影响下,相当一部分党员、特别是中高级干部理想信念缺失,个人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剥削阶级思想泛滥,奢靡之风盛行。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特别是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党的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并强调指出,我们现在做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情,但不能忘记初衷,不能忘记我们的最高奋斗目标,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在理想信念问题上,不能含糊其辞、语焉不详。为着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我们就能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在习近平同志的领导下,我们党坚持从严治党,努力建设廉洁政治,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形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风民风日益好转,受到全国人民衷心拥护,国际社会高度赞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如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的,“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这使我们想起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的:“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在德国,不摧毁一切奴役制,任何一种奴役制都不可能被摧毁。……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很清楚,这里所指德国人的解放就是当时德国人民从封建奴役下的解放。从这里我们更能体会到习近平同志强调一切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的深刻含义。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更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进一步升华。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1页。这里把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从增进人民福祉提升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关怀每个人的福祉扩展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一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坚持和发展,也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一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0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脱贫攻坚战所取得决定性进展,从一个侧面充分体现了党中央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高度自觉和坚强决心。习近平同志指出:“五年来,又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一成果来之不易,我们为之感到自豪。”“我们将持续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脱贫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多中国人,一个都不能少!”②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 11月11日。当全国人民一个不少地进入小康,这一豪迈事业在中华大地实现时,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这在世界上都是开天辟地第一次。这不能不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和新胜利。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6-519页。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人们对自然史特别是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的关注和研究显然是不够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首先要争取的是阶级的解放;而要求西方大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即使二战后美国进入20世纪50年代的所谓“丰裕社会”时期,也不可能直面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问题。
唯有当今中国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次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文明体制加快形成,全国节约资源有效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中国坚持贯彻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努力绘就一幅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新画卷,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特别强调“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这是一个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决策。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塞尔·德普勒的发现。”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
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与马克思高度一致。所不同的是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当年还没有条件直接推动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而中国共产党人却可以通过人民政权的力量而使科学技术直接造福于人类。这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宝贵机遇和历史使命,也是马克思所瞩望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加速向创新型国家推进。这也使我们想到这样一个事实:当年苏联在二战后如果不那么保守、僵化,特别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不把庞大经费和最新科技成果集中于军事工业与美国搞军备竞赛,从而使苏联经济增长方式长期无法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苏联解体的悲剧并非完全不可避免。
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8、586页。。他还专门批判了那种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东西,而是稳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8、586页。的极端错误的观点。然而,从斯大林开始,实际上并未遵循这一重要理论的指导,而是让社会主义变得越来越僵化。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国内外经验基础上高度重视改革开放。邓小平强调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8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不仅坚持改革开放,而且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非常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总目标。他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90-92页。由此可见,总体思路和总目标所强调的正是依据对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规律运动,而主动探寻科学的解决办法。鉴于苏联解体的教训和国内外复杂的形势,习近平同志特别告诫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成就,充分说明我国所实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完全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依据中国实际进行的,从而保证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顺利进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中国共产党把为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是由中华民族包容性的特点和中国共产党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中国古语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些年,许多外国友人提出,中国文明不仅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连续性、凝聚性和自我修复性,而且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平性和世界性。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和印度、缅甸政府一道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今天,我们党和国家对外政策,秉承的仍然是五湖四海的包容性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报告同时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并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为贯彻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而身体力行。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等,惠及欧亚大陆广大居民。法国知名汉学家高大伟指出,“在欧盟与欧亚各国的大力支持下‘新丝绸之路’将会带领全世界65%的人口达到前所未有的团结和繁荣。‘新丝绸之路’是欧亚大陆之梦,一个我们可以共同追求的梦”②应强:《中国治国理政至少有两大优势——专访法国和名汉学家高大伟》,《参考消息》2016年7月15日。。可以看出,中国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已经扩展为世界进步人士的共同心声和强烈愿望。这必将成为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洪流,推动世界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从十月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经历一百年空前激烈而复杂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虽历经曲折与磨难,却变得日益成熟和坚强。代表着历史前进方向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在中国广袤土地上的社会主义实践,有如光芒四射的灯塔,定将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照亮光辉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