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530000)
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全国成立最早,也是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县城位于广西北部,身处于九万大山之中。融水芒蒿的发源地为安陲乡吉曼屯,每年春节期间,首先由吉曼屯开始,接着各个屯寨都会举行跳芒蒿活动(芒蒿节),表达对芒蒿神的崇拜,以此纪念村民的祖先。即在规定的日子,选几个身强体壮的男性,穿上用青芒草编成的草衣,戴上面具,脸和手脚均用锅灰抹黑,手持一根棍棒,边跳边做出各种怪异的动作,并且喜追逐人群,特别是年轻女性等,全村人聚在一起,融入吹芦笙踩堂,场面热闹喜庆。
“芒蒿”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在历史文献以及方志中记载甚少。“芒蒿”是苗语的汉字记音,“芒”为“古老”的意思,“蒿”为“旧”的意思,“芒蒿”意即“古旧之物”,或可延伸为“村寨祖先神”的意思。有些书籍又称为“芒哥”,也有称“芒高”、“芒钩”。
芒蒿是融水安陲乡苗族同胞十分崇敬的神灵,也唯独只有安陲乡才有芒蒿这种东西,它是安陲苗族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芒蒿的产生有其自然的根基以及深厚的民众基础。形成这一独特的文化景观,既有其存在的普适性又有发展的必然性。对芒蒿文化进行深层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有关安陲苗族芒蒿文化的原初面貌。
安陲吉曼的苗族是从安太迁徙而来,吉曼祖先来到这片深山老林安营扎寨,开田辟地,却招猛兽、盗贼以及各种病魔鬼怪困扰。残酷的现实激发了苗族人们的生存智慧,为了求得生存和族群的延续,人们不得不做出行动。他们请出了传说中的“神灵”,这神灵面相恐怖,身穿芒草衣,且专门保护老实人家。在这里,体现出了原初人们的原始思维,他们相信那一片森林茫茫的元宝山住着神灵。它法力无边,能够操纵一切,因此,当人们遇到能力无法解决的困难之时,便向这位神灵求得援助。人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想象,把这位神灵想象成是面相恐怖、穿着芒草衣的山神形象。因此人们按照他们想象中的神灵形象,由现实生活中的人穿上芒草衣,戴上面具,这样就赋予了人以神力,变成了他们想象中的神灵。借助这位神灵的力量将威胁他们生存的“敌人”驱赶走,因此他们的生活才得以安定。因此,人们把芒蒿进一步神化为他们的祖先神,在每年春节的时候都扮芒蒿加以祭拜和纪念。
历史上苗族先民被迫向西南方向进行以千年记时以万里记程的大迁徙,在漫长的西迁过程中,历尽了艰辛与磨难。“特有的历史行程融铸了苗族特有的民族性格,即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反映在风俗习惯上便是以雄(英雄)、高(高雅)、伟(理想)、忍(忍耐)、坚(坚定)为美的审美观和审美标准。其中,‘雄’是苗族心理素质的核心,也自然构成了审美意识的核心。这其中就包含有苗族人对生命及生殖的崇拜。”1
在迁徙过程中,他们筚路蓝缕,历尽了艰难。恶劣的自然环境,要求他们的队伍应该不断的壮大,才能战胜强大的自然力量以及其他族群的威胁。因此,种的繁衍便成为他们毕生追求的目标,因而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生殖崇拜信仰。“生殖崇拜乃是人类一切崇拜中最为根本的崇拜,这种崇拜具有人类所有宗教意识中最深刻、最使人敬畏的自然属性。”2投射到现实中,便是原始先民对他们认为具有极强生殖能力的各种动植物、无生物的极度信仰及崇拜,以及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
这种强烈的愿望同样体现在安陲苗族同胞身上。安陲苗族先民翻越元宝山迁到吉曼,在求得种族生存的基础上,更要壮大自己的族群,希望通过种的繁衍使本族群更加强大。芒蒿作为苗族一种集祝福、吉祥、惩戒于一身的神灵,它们在每年春节的芒蒿节上,不断的追逐男女青年,特别是追逐女青年,并对她们做出性交的象征动作。此外,还用挂在两胯之间的象征着男性生殖器的木棍粘上泥浆不断的洒向周围观众,或直接往年轻姑娘身上戳。但身着盛装的人们并不因漂亮干净的衣服被弄脏而生气,相反,她们还以身上被淋的泥浆多为荣,她们认为淋的泥浆越多,说明以后生儿育女的能力越强,因为那是一种多子的预兆;同时,芒蒿们用象征生殖器的木棍去戳周围观众时,人们并不逃跑,而是半推半就的接受,这也是人们渴望多子的一种体现。芒蒿作为吉祥神,它们的行为在苗族人们眼里,是对人们的一种祝福。安陲苗族的跳芒蒿是生殖崇拜的一种外显形式。它通过“社会化”得以持续发展,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以文明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跳芒蒿即体现了生殖崇拜的内涵,具有对子孙繁衍、种群延续的庄严意义。
安陲苗族人们跳芒蒿时有一个规定,即芒蒿的个数必须为单数,或五个、七个,或九个、十一个;跳芒蒿的时间也要选在奇数的日期,一般在正月初五、初七、初九、十一等。此外,据说一些村寨规定个人扮芒蒿的次数也只能为一次(此说法有待考证)。为何会有这种规定,其实这里暗含着苗族同胞一种“以奇求偶”的美好愿望及心理,且在苗族人们的习俗信仰里,奇数是吉祥的数字。同时,由于民众认识水平的限制,在平常中观察到的现象事实,都以成双成对为完满,因此在他们心中形成了思维定势,觉得凡事都希望能够圆圆满满,好事成双。所以跳芒蒿要单数,“以奇求偶”,寓含着一种求全求满的心理,希望能够凡事再续成双圆满。苗族人们的这种心理同时也体现在其他方面。苗族人在托媒求婚时,需要带糯米饭一包,酸醃鲫鱼一对,鸡蛋若干,但要奇数等。这里“以奇求偶”的心理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苗族是一个热情善良的民族,史上的迁徙经历,让历尽艰辛磨难的苗族人们更加心存善念,凡事都认为成双为美好。
苗族先民翻越元宝山,来到这一片尚未开垦过的土地安营扎寨,辛勤劳作,把这里当做自己以后繁衍子孙后代的毕生栖息地,不知却被社会的“敌人”以及自然界的“敌人”频频压迫骚扰。面对威胁到种族生存的外来势力的压迫,苗族先民并没有懦弱的退缩,也没有采取诸如其他一些民族那样过激化的正面冲突。在正确估量了自身的实际情况之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借用面相恐怖、浑身着草衣的芒蒿驱走了“敌人”,并且进一步巩固了本族在这片土地上的占有权与使用权。历史上,民族的迁徙常常伴随着正面的流血冲突,甚至威胁到种族的存亡。相比之下,安陲苗族人们表现出了更加睿智勇敢的民族性格。他们通过一种更加温和的方式,巧妙的避开正面冲突,同时又达到了驱赶侵犯势力的目的,为本民族的生存繁衍创造了良好环境。这种民族生存智慧,被苗族人们世代相传,并发扬光大,逐渐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例如依山而建的集中了苗族人们智慧的吊脚楼,适应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的日常饮食以及苗族传统医药的应用等,都是苗族人们生存智慧的外化表现形式。
芒蒿同时也体现了安陲苗族人们崇尚力、赞美崇高的审美情趣及民族审美观。他们认为“力”是一种生命的象征,有“力”生命才有希望。“崇高是一种雄伟壮观的美,不仅表现在数量、力量的巨大方面,而且表现在艰苦的斗争中显示出来的雄伟、博大的气魄之上。”3这种审美情趣及审美观充分的体现在苗族的文学艺术及民俗活动中。例如创世神话中的巨人形象、民俗活动中的斗马、斗牛等,都是对“力”的崇尚。而在跳芒蒿的活动中,芒蒿扮演者要求必须是寨里身强力壮的男子,而且在跳芒蒿的过程中,需要张开手脚不断的舞动,展现的是一种原始野蛮、强壮有力的形象。芒蒿所做的动作也是一步一眼,扎实稳重的重复性动作,这里面就体现出了苗族人们心里固有的审美观,即讲求“力度”,追求“雄伟”。芒蒿原始野蛮、强壮有力的形象,便是对其民族审美情趣和审美观最生动的阐释。
安陲苗族同胞崇拜这个带有面具,穿着芒草衣,双手双脚涂得漆黑的人,这其实是苗族人们原始神灵信仰的一种体现。安陲苗胞每年跳芒蒿,举办芒蒿节,其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的文化内涵。首先,芒蒿是安陲苗族人们的村寨祖先神、守护神及娱乐神。人们通过跳芒蒿来纪念祖先的开拓之功,同时祈求芒蒿给人们带来吉祥,为人们驱走邪害。在娱神的同时也让民众得到欢乐和满足,从而达到了娱人的效果。芒蒿还是安陲苗族人们生殖崇拜的反映,在芒蒿节上,芒蒿们不断的追逐年轻姑娘,用他们象征着男性生殖器的木棍往姑娘身上戳,并且用这一“神棍”沾上泥浆往观众身上乱洒,人们相信谁身上粘的泥浆越多,特别是姑娘,便是以后多子的预兆。这一行为体现了苗族人们古老的生殖崇拜观。跳芒蒿只能要单数还体现了苗族人们以奇求偶的心理及美好愿望。带着原始宗教意味的跳芒蒿,还是苗族人们生存智慧的映射,苗族祖先通过扮芒蒿,从而机智的避过了与入侵“敌人”的正面冲突,为本民族的生存和安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体现了苗族人们机智勇敢的生存智慧。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芒蒿文化在安陲苗乡代代相传,每年的跳芒蒿和苗族文化的象征——芦笙踩堂等融合在一起,成为当地一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节日。
注释:
1.陈明春.关于苗族对生命生殖崇拜的含义[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学校学报,2004(10):44页.
2.陈兴锦.《诗经》生殖崇拜[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18页.
3.戴民强主编.融水苗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5:138页.
[1]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融水苗族自治县志[M].北京:三联书店,1998.
[2]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4]戴民强主编.融水苗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
〔5〕杨昌儒、陈玉平.贵州世居民族节日民俗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6]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
[7]乔朝新.融水苗族族源和迁徙历史初探[A].见:苗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173-176.内部资料.
[8]黄强.神人交流与神人合一——论中国民间祭祀仪礼和艺能中的神灵依附观念[J].民族艺术,1992(4).
[9]王萍.大众传媒视野中的少数民族节日与生存——以彝族火把节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5(6).
[10]徐赣丽.当代节日的传统保护与政府管理[J].西北民族研究,2005(2).
[11]龙海清.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当代意义[J].怀化学院学报,2007(6).
[12]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保护的经验——以融水苗族坡会群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11(2).
[13]韦婷婷.民俗旅游冲击下的少数民族节日庆典——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坡会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09(3).
[14]陈明春.关于苗族对生命生殖崇拜的含义[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学校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