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红 魏 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01620)
中国石雕历史源远流长,在出土的四千年前良渚文化和三千年前红山文化遗存中都现有的雕刻精湛的石雕艺术作品。石狮子在东汉时期开始萌芽,隋唐时期是中国石狮辉煌的时期。明清时期受到了极大的发展趋于成熟,使得石狮艺术出现大众化和世俗化的特点。石狮子是中国最常见的雕塑艺术品之一,它身上蕴含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也是丰富的中国特色艺术和文化的集中展示。但狮子本身并不是中国本土物种,汉朝时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与西域各国的交流渠道后,狮子才进入中国。作为稀有的外来物种,狮子在古代倍受礼敬,成了百姓口耳相传的,如“狻猊”“瑞兽”等神兽的原型,有了自己的象征意义,融入中国文化体系中。石雕狮子的中国化也是从汉朝开始出现的。
曲阳石雕及惠安石雕都于 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明了它不再是单纯属于民间艺术,而是来到公众的视线中成为公众的艺术。这不仅仅是手工艺的传承,而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传承。这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概念正是当前社会所呼吁和重视。然而,虽然部分石雕艺术已经实现产业化企业。但是这种家族式、相对封闭的技艺传承方式并没有质的改变,且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的生产和对西方雕塑艺术的盲目生搬硬套导致了石雕艺术的同质化和粗俗化,对石雕工艺技术和其文化内涵造成极大的伤害。可喜的是,部分企业和手工艺家开始探索新经济常态下的转型升级,发扬工匠精神,尝试将石雕艺术融入人们的生活。
到清代时,石狮子的形象和制作工艺已经比较程式化,其规制、形态特征和寓意基本统一,在遵从等级制度的基础上,逐渐从王室向民间普及,从宅邸、宗祠和陵墓的入口处到建筑、护栏装饰等都常见其身影。狮子本身的神秘色彩也造就了石狮造型的变化多端及其隐形的文化内涵。
石狮子的头部是整个石雕的视觉中心,特别是在面容塑造上,雕刻者运用了大量夸张的处理手法。通过对狮子的外貌特征的提炼和加工,变成了带有中国化的意象美的几何形态,如:聚眉、爆眼、巨口、阔鼻等。增强了石像在神情上的动势并充分表现出它的威猛,让人敬畏。这样的表现方法,是传承自先秦时期 “拨尔而怒”的艺术审美理念,与出土的各种青铜兽面纹以及寺庙里的天王像、金刚像的样貌特征相仿,有它独特的精神气质。石狮头部的另一特色在于对鬣毛的处理,把具象的、散乱的毛发转化成团状,又将云纹或水纹装饰其上,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装饰样式。从中既增添了石像的威仪也体现了传统思想的和谐的秩序性。
石雕艺术是经过各个时期,各种文化因素相互碰撞、融合的结果。它反映了各个时期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民俗风情。石狮子的身体和四肢上看,饱满的体块和清晰的线条勾勒出刚健的身形,整个身体宽大厚实而四肢略短,弱化了猫科动物的修长和灵动,这保证了狮子的灵兽形象区别于龙的自由和凤的舒展,让狮子更静更沉,但又不至于透漏出蠢笨的憨态,使它落于俗套。石狮沉稳矫健的身躯使人心境平和,这便是石狮子安家护宅的文化作用。
除了体态健硕以外,石狮子身上通常还有两处雕刻的重点:一是配有铃铛的胸环;二是单掌踏住的绣球或幼狮。狮子的胸环和马等家畜的胸环、颈环类似,只不过环圈更扁且富于装饰,多纹有抽象的云、蝙蝠或花卉的,寓意吉祥如意、福禄常在。环边又雕有穗子,正中雕有兽头衔铃铛,传说能沟通天地,与狮子被赋予的灵性相联系,对人也起到警示作用。胸环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装饰性,不仅让石狮子从内到外丰富起来,也杜绝了纯粹的强悍和野性,在狮子的形象中添加了一份驯服,提升了它的亲和力。
雄狮的绣球和雌狮的幼崽,即象征着对掌握权力的渴望和对繁育后代的美好期盼。也体现着古代中国点线面的几何美。同时,它们和胸环三者一起彰显着一种古人的观念,即:狮子作为一种神兽,不像龙凤那样高高在上,不可逾越。而是亲切的、能够交流的、与人同在的守护兽,保护家人免受灾难,为整个家庭添福添寿。这种处理手法人为的拉近了人与物的关系,是中国文化中“和”的思想的集中体现,从其他传统艺术中,如年画、舞狮中,也可以体会到。
石狮子丰富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石雕艺术作品中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一种。从摆位看,以大门中线呈轴对称分布,分为一公一母指代阴阳,体现着两性平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理念;从姿势看,踏绣球的公狮和踏幼狮的母狮象征繁衍与发展,体现中国人对“传宗接代”的重视和对生活幸福安康的美好期盼。从功能看,狮子在佛教中被看做是护法专教的灵兽,将其放置在建筑入口处,有守护主人、抵挡灾厄的用意。此外,石狮子本身又与建筑相呼应,中国风水学上称为“风水狮子”,对石狮子的放置和使用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比如:公母不可混淆、不可错位;与五行属性和八卦方位配合,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等。归根结底,石狮艺术丰富了公众生活,也寄托公众的向往与期盼。
不论是活泼灵动的南方顽狮,还是庄严肃穆的北方雄狮,都能使人心境平和,满足了底层老百姓的精神需求。同时,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工匠通过精湛的技艺将温度和灵气赋予一块块无言的石头,让我们无不感叹神奇的构思与独到的创意。在石狮艺术的头饰纹样、胸环纹样及地尊纹样中的吉祥石雕符号中也都渗透着对祥和如意的太平盛世的祈祷,传统石雕文化所体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和为贵”的价值观。石虽不能言,却将这种喜乐的气息、平和的安详和澎湃的动感带给我们,这正是石雕艺术的公众文化内涵。
从石狮子的艺术特征分析中,我们可以感知到中国石雕艺术中深厚公众文化底蕴。如何使传统的手工艺适应新常态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发扬这种公众文化精神正是中国石雕艺术适应新常态的关键,将公众文化内涵和现代石雕艺术相结合便是巨大的市场潜能。在政府和社会大力呼吁倡导工匠精神的当下,是中国石雕艺术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一大契机。中国石雕艺术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坚守精益求精的精神态度,在技艺精湛的基础上,善于运用现代智能工具取代重复繁琐的操作,坚持创作和创新,适应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新面貌,让石雕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相信只要大家长存一颗中国心,石雕艺术走进公众的生活便是不久的将来。
将公众文化内涵、工匠精神与现代石雕艺术紧密结合,才能为城市,生活提供更丰富更精美的石雕艺术,每个中国人都是历史的传承者,让中国石雕这一民间瑰宝在我们这代更好地传承下去,让这顽石也在千百年后向子孙后代述说着我们这代发生的故事!
参考文献:
[1]刘同保 .“工匠精神”下的觉醒与升华——探讨新常态下曲阳石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J].《雕塑》,2016(2):60-61.
[2]武闵.石狮-中国民间公共艺术的瑰宝[J].《雕塑》,2004(5):28-30.
[3]林珍香.当代惠安石雕造型研究[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13.
[4]项金国. 再谈惠安石雕的传承与创新[J].《雕塑》, 2012(c00):68-69.
[5]吉俊.中国的石狮子艺术[J].公共艺术,2011.
[6]黄军辑.天安门前的华表、石狮子[J].《现代人事》 ,1996(11) :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