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甘琳
提到新中国之后的上海电影,就绕不开谢晋。从《孤儿救祖记》《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到谢晋的电影,都体现了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电影传统。谢晋导演在现实主义叙事的情节伦理片中用最戏剧、最典型的创作方法来描述生活的面貌,而观众也乐于接受这位集时代大成者的艺术作品。
如果说所有伟大的艺术家都超前于时代的话,那么谢晋就是一个时代的集大成者。作为中国第三代导演,谢晋参与电影工作的时间跨度很大,他在20世纪40年代末登上中国电影舞台,承袭和创新了以郑正秋和郑君里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二代导演的创作风格。谢晋也被称为1949年以后红色中国的第一代导演,他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独立拍片的,所以他也被称为是新中国第一代导演的代表。
在电影界60多年的创作生涯里,谢晋结合自身经历,更多地把传统、西方和当代结合到一起,可以说是一位深受观众喜爱的紧跟时代脉搏的艺术创作者。例如其1982年执导的《牧马人》观影人次为1.3亿,1984年的《高山下的花环》的观影人次达到了1.8亿之多,而2017年我国全年院线电影的观影人次也不过16.2亿。
“我的号叫淝捷,东山再起,淝水大捷。我祖父就希望我成为宰相这样的人物。后来我看到很多人物,都是献身社稷为国捐躯。印象最深的是八百壮士的团长,黄浦四期的谢晋元,之后被特务打死的那位,还有许多在民族危亡年代挺身而出的人物,都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从根本上说,电影是我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忧愤思绪,表达老百姓悲欢苦乐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抱着这样的创作态度和价值观,谢晋无疑是个现实主义者,他喜欢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维度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去创作自己的现实主义作品,而观众们,也都乐于在他独具风格的情节伦理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身份象征。
今年是谢晋导演诞辰95周年、逝世10周年,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为了纪念这位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的大师,在“向大师致敬单元”举办了“谢晋经典电影回顾展”,集中展映谢晋导演的7部代表作:《女篮5号》《红色娘子军》《大李小李和老李》《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这7部影片先后进行了数字修复,将以一个全新而隆重的面貌向广大观众重现谢晋导演的影史经典。
1923年11月21日,谢晋出生于浙江上虞县一个书香世家,在家乡度过童年,并上了一年小学之后,谢晋随父母迁居上海。少年时代在上海,母亲常常带着谢晋一起去看电影。“那时候,我跟着母亲,看了不少电影,其中就有费穆的《天伦》,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他的正统观念、宗族观念和儒家思想,在电影中表现得很深。沈西苓的《船家女》《十字街头》,对我的影响非同小可。吴永刚的《神女》,其中阮玲玉的表演使我许多年都不能忘怀。”
远赴香港就读中学后,谢晋回到上海就读于大夏附中、稽山中学高中。早已对电影心生向往的谢晋在业余时间就到华光戏剧专科学校、金星电影训练班学习戏剧,在多幕剧《岳云》中扮演男主角岳云。学生时期的戏剧表演经历为将来作为导演的谢晋打下了全面而良好的职业基础。
1941年谢晋考入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话剧科,受教于曹禺、洪深和焦菊隐等名师。“焦菊隐老师对我的教诲是什么?他罚我站!他排戏的时候我在后台大声吵闹,我被叫出来罚站,站了两个小时,戏排完了下去。现在,我自己拍戏就知道了。他们是中国最严格的话剧导演。我就是在他们的教诲下,养成了严格的导演风格。”
在戏剧学校的理论实践,似乎还不能满足谢晋的创作热情和欲望,1943年谢晋主动辍学,跟随洪深和焦菊隐老师去重庆中国青年剧社工作,在《黄花岗》《郁雷》等戏剧作品中担任剧务、场记和演员等职位。在这一时期,经过大量的实践,谢晋确立了向导演专业发展的艺术志向,并在1948年正式进入了电影行业,在上海大同电影企业公司担任助理导演。
新中国成立后,谢晋没有立刻进行电影创作,他先是报考了华北革命大学,进入政治研究院学习,八个月后毕业被分配到长江影业公司才开始继续自己的电影创作。
之后,谢晋转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57年编剧兼导演的《女篮五号》是其职业生涯里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影片获得了1957 年第 6 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影片展览“银质奖”、1958年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
这部新中国第一部运动题材的影片基本上就已经奠定了谢晋未来的电影风格和方向:影片的内核始终贯彻着导演所推崇的人文理想和人道主义追求。在《女篮五号》多处插叙交代经年往事的叙事里,谢晋善于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歌颂新中国的大背景下去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其后1960年的《红色娘子军》更是大时代小人物的传奇故事:一个旧社会的女奴在以洪常青为代表的共产党的指引下,从一个自发的反抗者成长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
好莱坞类型片研究学者托马斯·沙兹曾将好莱坞家庭情节片定义为:“描绘善良的个体(通常是女性)或一对人(通常是爱侣)在压抑和不公的社会中,特别是涉及婚姻、职业和核心家庭的情况下被迫害。”在谢晋的作品里,中国传统伦理情节片的因素确实一直存在,被拆散的恋人在受压迫的环境中挣扎诉求自己的欲望,不过在其特殊的“谢晋模式”里,个人的情感欲望总是和社会背景紧紧相连。
并且,在谢晋的电影里,女性角色与好莱坞情节片中的女性角色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和意义。她们不是好莱坞镜头下的欲望对象,而是谢晋理想中的道德楷模。谢晋电影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并不主要侧重对女性身体的展示,而是通过她们的身体语言,传达谢晋特定的人文和道德价值。无论是受压迫的失落女性,还是革命中的新女性,都能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中找到共鸣。《天云山传奇》里的冯晴岚、《牧马人》里的李秀芝和《芙蓉镇》里的胡玉音都是属于一种保护性的、母亲型的女性形象。冯晴岚以亲人和母亲的爱心接回罗群,在精神和肉体上疗救和滋养他;《牧马人》中的李秀芝也以爱人和母亲般的善良和温柔,温暖和治疗了许灵均的心灵创伤;《芙蓉镇》中的胡玉音和秦癫子更是相濡以沫、相依为命。
而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和人文精神的导演,谢晋作品中对时代的映射必然有其一定的张力感。1964年的《舞台姐妹》里,谢晋描写了一对越剧艺人春花和月红在旧社会的坎坷生涯。一方面,该片具备了谢晋导演自己的艺术作者属性,就像结尾月红所说的,“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而另一方面,影片在大时代的背景里也包含了控诉旧社会、歌颂新中国的积极主题。
与其说谢晋的作品是为时代代言的产物,不如说谢晋的作品是为群众代言的产物。在湘西永顺县芙蓉镇拍摄《芙蓉镇》的时候,谢晋不拍戏时并不是一个人闷在创作室,他喜欢在村里到处串门,和村民聊天,一点架子也没有。“他爱喝酒是出了名的,村民就送他当地的湘泉酒和土家米酒喝,他很喜欢,直到很多年后打电话来他还念念不忘。”当地村民在回忆谢晋拍摄往事的时候,无一不被谢晋深入群众进行创作的专业精神所打动。
在谢晋电影最后的一个阶段,他进一步发展了人道主义和人性关怀的主题,强化了抒情性,先后拍摄了《最后的贵族》《启明星》《清凉寺钟声》《老人与狗》《女儿谷》等。学界多把谢晋这段时期作为其最不主流的创作阶段,但谢晋对这个阶段有其自己的解释:“我自己的电影中不仅是运用情节表现故事,也运用抒情、散文式的手法,比如《最后的贵族》。《最后的贵族》白俄老头为潘虹演奏了一曲小提琴,一个失去了祖国的华人,一个流落了一辈子的白俄老头。同是天涯沦落人……这就是一个突出的抒情段落。所以我觉得,给每个电影定一个样式还是比较恰当的,样式决定了表现手段。在《红色娘子军》中运用变焦,是因为当时这种镜头刚刚传进上海,很新鲜,很吸引人。现在我觉得很做作,就排斥,觉得不怎么样。后来,我一直坚持用不显技巧的镜头。我用三部机器或两部机器拍摄剪辑以后,看不出分镜头。大特写很少用了。看不出技巧的技巧在艺术上是最重要的技巧,这个准则,我一直坚持。”
“严格说,没有他,也就没有我后来做导演的勇气。”2018年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著名导演和演员姜文曾坚定地感谢谢晋对其的栽培。作为一个喜爱用新演员的大导演,在谢晋手中走出去的演员无一不对其表示感激和敬佩。
“我在学校里念了五年的科班,然后有五年的舞台实践。遇到很多的老师,从洪深到焦菊隐都是最有学问的老师。演员跟其他职业不同,演员要过演员的生活。赵丹可以演李时珍、鲁迅、林则徐,我是希望培养这样的演员,不是光培养本色演员。中国香港都是培养本色演员,用完了就走人。我跟我们演员培训班的学员说,怕吃苦的不要来,想做金丝雀的不要来。前苏联、美国好的演员都走的是一条艰苦的道路,不是一下子红的。陈冲、祝希娟这样的大学生从红军战士到一个党代表,不是一下子就演好的,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
谢晋也要求演员以及所有的电影创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我一直有一句话,自己也试着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10岁的时候,父母花7块大洋买了《小学生文库》,基本上必读书都有了。抗战开始,我随歌咏团来到武汉。后来投入抗日,参加演剧活动,然后到黄佐临导演的训练班。我非常幸运地遇到了那些老师,扎扎实实地在学校里学了五年。”
作为一位并非科班出身的演员,陈冲回忆自己被谢晋挑选出演《青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拿着剧本也不会念。而谢晋看中的正是陈冲不算明艳但却特殊的气质,于是谢晋主动为陈冲和张瑜写了许多人物小品,让她和张瑜不断排演,把人物关系建立起来。那段时间里,陈冲和张瑜每天除了在镜头前拍戏,就是两个人在私下演小品,一直持续到拍摄结束。选择丛珊出演《牧马人》是谢晋对其第一眼的直觉。女主角李秀芝前面几段少女戏需要真正具有少女感的女演员来出演,而当时没什么社会经验的丛珊确实把这种感觉演出来了,“这个你要是找有过七八个男朋友的女演员来演,就不行。因为她的爱情经历太丰富了,要恢复纯真感,怕也不容易。”
潘虹在《最后的贵族》里第一次演贵族少女,谢晋让潘虹每天练习基本功,让她学穿旗袍走路,练出贵族少女该有的姿态。不仅主要演员,就连作品中的配角和群众演员,谢晋也对他们有严格的规定。《高山下的花环》的演员没拿过枪,谢晋就把他们放到白虎团当了一个月的兵,包括演炊事员的演员都被放在炊事班里,演员们三点钟起来蒸馒头体验生活,到最后基本上所有演员都对自己的角色了如指掌。《芙蓉镇》里的群众演员也都经过了谢晋的精心挑选,虽然只有几秒的镜头,但为了营造好环境气氛,谢晋特意从当地话剧团选择了自己中意的群演来演绎围观群众的真实情感。
谢晋导演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的集大成者,在他熠熠生辉的艺术创作中闪烁着富有独特艺术个性的现实主义光辉。其中既包括了祖国跌宕起伏的过去,也包含着民族辉煌振兴的今天。在历史叙述中,他最大限度地表现了事件本身对平凡人物的影响,并形成了他自己特有的历史系列与女性系列。第四代导演谢飞曾高度评价谢晋导演从始至终的艺术创作:“以新而著称。他的每一部作品,在艺术处理及电影形式和手法运用方面都有一些新的探索。”谢晋导演对自己的艺术追求不断反思,其强烈的自省意识,也是他得以不断跨越自我、赢得世界声誉的秘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