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丁一
摘 要:自17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九次波及范围大、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这些危机的发生会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混乱,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多数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率和金融机构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往往伴有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经济萧条,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但无论是经济危机还是金融危机其出现或者说爆发都可以用一些基本的经济或金融理论来得出一些浅显的结论。从对世界几次金融危机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许多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及金融学的内容,其基本理论在金融危机中也均有体现。
关键词:宏观经济 微观经济 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 经济泡沫
自17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九次波及范围大、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这些危机的发生会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混乱,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1637年,在荷兰爆发了自17世纪以来第一次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荷兰郁金香危机。1593年,一位荷兰商人格纳从土耳其进口首株郁金香,由于这种花是进口货,因此拥有郁金香花便成为有钱人的符号。开始只有郁金香的行家才懂得欣赏郁金香之美,但在形成风潮后,投机客便趁机炒作,只要今天买了,明天就可赚一笔。买的人多了,交易市场也就形成了,交易场所也逐渐热闹起来。1634年,买郁金香的热潮蔓延到中产阶级,更蔓延为全民运动,大家都来买卖郁金香了,炒家只看到买低卖高,利润就进来,于是全民都变成郁金香的炒家。1000美元一朵郁金香花根,不到一个月之后,它就变成两万美元了。到了1636年,郁金香在阿姆斯特丹及鹿特丹股市上市。荷兰郁金香市场自此已经处在了一个十分危险的状态。1636年郁金香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上市导致更多的投机人进入市场,郁金香的价格疯狂上涨但需求量却没有下降。此时人们的行为已经无法用经济学来解释,他们已经打破了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基本假设,在郁金香的香气中一点点铸造着毁灭。
1637年2月大量的进口郁金香从土耳其涌入荷兰市场,大量的供给和飞速减少的需求使得郁金香的价格一落千丈。卖方开始大量抛售郁金香,公众陷入恐慌,郁金香市场一夕崩溃。同年4月荷兰政府采取了措施禁止投机式郁金香交易并终止所有合同,彻底击破了这次的泡沫。
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著名概念,从而揭示出了供求关系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然而过度的不理智的市场行为早已超出了那只看不见的手的能力范围,正如郁金香一样供求爆炸式的增长使得价格这双有魔力的手也无能为力,导致市场失灵,最终政府采用急刹车的方式“硬着陆”虽然彻底刺破了泡沫但无疑也是对国家经济的一次重创。由此我们也应当在市场已经失控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在监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话题,政府应准确地对国内经济作出判断,从而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各方经济健康发展,否则会对经济有着巨大的打击。
1720年英国南海泡沫事件爆发。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是英国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发生的一次经济泡沫,事件起因源于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南海公司在1711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仍然进行时创立,它表面上是一家专营英国与南美洲等地贸易的特许公司,但实际上是一所协助政府融资的私人机构,分担政府因战争而欠下的债务。南海公司在夸大业务前景及进行舞弊的情况下被外界看好,到1720年,南海公司更透过贿赂政府,向国会推出以南海股票换取国债的计划,促使南海公司股票大受追捧,股价由原本1720年年初约120英镑急升至同年7月的1,000英镑以上,全民疯狂炒股。然而,市场上随即出现不少“泡沫公司”混水摸鱼,试图趁南海股价上升的同时分一杯羹。为规管这些不法公司的出现,国会在6月通过《泡沫法案》,炒股热潮随之减退,并连带触发南海公司股价急挫,至9月暴跌回190镑以下的水平,不少人血本无归,连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爵士也蚀本离场。南海泡沫事件使大众对政府诚信破产,多名托利党官员因事件下台或问罪;相反,辉格党政治家罗伯特·沃波尔在事件中成功收拾混乱,协助向股民作出赔偿,使经济恢复正常,从而在1721年取得政府实权,并被后世形容为英国历史上的首位首相,此后,辉格党取代托利党,长年主导了英国的政局。
从此次金融危机中我们不难看出英国政府对危机的产生应负很大的责任,首先允许私人机构为政府承担债务就是为政府执政权埋下了隐患,舞弊南海公司夸大业绩的行为也扰乱了市场秩序。最后政府同意以南海股票换取国债的计划更是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推下了悬崖。企业股票和国家债券虽都是债券但却大有不同。从风险角度来分析,购买国家债券比购买企业股票所承担的风险小的多,企业股票的风险来源有很多,但国家债券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汇率,这就决定了国债低风险的特性。从功能上来分析国债属于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的工具,其对经济发展的功能是十分强大的。股票属于金融国债经济,然而当时的英国政府竟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灾难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先把政府放在一边,反观南海公司。南海公司大量售出股票但其业绩却令人担忧,这样的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泡沫。人们和机构或财团瘋狂地买进股票向南海公司注入大量的资金,不仅没有使南海公司的运营情况好转反而使泡沫进一步的膨胀。所以没有实体经济作支撑再好的的金融和经济体系也终究是空中楼阁,终会崩塌。
第三次金融危机,是1837年美国金融恐慌。19世纪早期的美国联邦政府没有自己的中央银行,因此也没有发行纸币。第二合众国银行由国会在1816年授权建立,它创立了统一的国家货币,一度成为美国最大最好的钞票的发行者,创立了单一的汇率等。它实力强大,它的资本比美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多出一倍,拥有全国20%的货币流通量,在各州设立了29个分行,控制着各州的金融。考虑到许多州银行立法很仓促,经营不善,普遍资本金不足,监管不严,对未来过度乐观,第二合众国银行通过拒绝接受它认为经营不善的银行的票据来维护它自身的稳定。这削弱了公众对第二合众国银行的信心。在我看来,第二合众国银行前期的“成功” 就像雷军的飞猪理论那样,第二合众国银行仅仅是一头站在大势的风口上的猪,而并非经营实力有多么强大。19世纪早期,美国联邦政府没有自己的中央银行,因此没有所谓的政府欠条——纸币,联邦政府的货币供应仅限于各种铸币。而纸币则是由数以千计的各州批准的银行发行的银行券,这些银行券信誉因银行的不同而不同。从完全可靠可信赖的卓越银行到骗子银行,无所不包,都在市场上流通。所以人们手中的纸币在流通性和价值交换上都有很大的不便。其次因为纸币来自各种银行,各个银行的信誉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导致各种纸币的实际价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种种原因导致了民众需要统一货币来完善要素市场,也因此第二合众国银行在成立后短暂的时间内成为了美国最大最好的钞票发行者,获得了美国几乎全部的货币,第二合众国银行在群国建立分行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国货币的掌控能力。但强大的实力影响了第二合众国银行对未来经济发展和市场走向的判断。第二合众国银行盲目自信,拒绝他所认为经营不善的银行来达到稳定自己的目的,正因这种自保的行为和不重视国民财富的行为和观念让第二合众国银行丧失了人们的信心。杰克逊认为第二合众国银行影响了美国经济发展于是将其关停,将其资金转入州立银行,危机从此开始爆发。大量的资金转入让本就不重视授信的州立银行扩大了业务,大规模发放银行债券,接受以房地产为抵押贷款,增加了很多社会不稳定因素。短期来看这激发了市场活力,使各类市场活跃起来。但这终究不是健康的市场活力迸发方式,长时间的资金大量注入市场m0增长过快引发通货膨胀,而房地产又是最缺乏流动性的一种投资且升值空间较大吸引了更多的投机者的目光。就这样,一场由投机和纸币引发的金融危机就此爆发。
世界经济在不断发展,各国经济也在不断合作与融合,全球的经济已经链接成了一个网络,没有一个经济体可以单独发展,用经济学的名词来解释,此时每一个经济体都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第七次墨西哥金融危机和第八次亚洲金融危机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先是一国单方面改变汇率或外汇政策调整,之后引发了各国货币的飞速流转。全球汇率波动不定影响到各类货币的供求。货币和商品一样也存在供求关系,供大于求可能出现通货膨胀,供小于求可能伴随通货紧缩。就这样在全球经济的大网之中连锁反应渐渐席卷了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引发了第七和第八次金融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是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期贷款。可是在美国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买房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就被定義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贷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贷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贷危机。
此次危机对中国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次贷危机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
从对以上几次金融危机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许多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及金融学的内容,其基本理论在金融危机中也均有体现。
参考文献:
[1]吕玲花,焦学强.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思考[J].中国商论,2012
[2]张 丰.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分析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经济视野,2012
[3]张 鹤.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经济视野,2014
[4]杨明帅.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
[5]卜立伟.基于后期经济危机时代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4
[6]周建邦.后金融危机时代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J].时代金融旬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