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那些难以忘怀的幸福

2018-07-11 08:28胡善恩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三味书屋百草园鲁迅

胡善恩

伟大的诗人拜伦说:“啊,幸福的年代,谁会拒绝再体验一次童年生活?”童年是一个人一生里最快乐的时光,每个人都有一段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鲁迅的童年又有哪些让人难以忘怀的小幸福。

資料助读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誉为“民族魂”。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

背景介绍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三味书屋

“三味”的意思,按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寿洙邻后来的解释是: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鲁迅11岁时到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寿镜吾,绍兴城内都昌坊人,清同治八年(1869年)中秀才。愤于洋人跋扈,清廷丧权辱国,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在家中三味书屋设馆收徒,厘定规约,年收学生不过8人。为启发学生思路,提高文学修养,选授课文注重文采,因其异于传统,被人讥为“离经叛道”。

美点赏读

这是一篇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回忆性散文。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欣赏这篇文章,要把握以下美点:

一、状物写景,绘声绘色。作者喜爱百草园,因而就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使景物描写有声有色,鲜活生动。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高大”、“肥胖”、“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角度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角度写。覆盆子“又酸又甜”是味觉描写。这便是绘声绘色、有滋有味。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二、两相对比,结构简明。文章以空间为线索,将整个作品分为“百草园”板块和“三味书屋”板块,中间用了一个过渡段巧妙过渡,结构上形成并列,层次清晰。在内容上,两部分却形成对比,一边是儿时的乐园,是自由的天地;一边是枯燥的读书生活,是有束缚的地方。通过对比,表现了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及对自由的热爱。

三、语言简练,生动传神。如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物,只有寥寥数笔,但却把事物的情状和趣味描绘得非常生动。写冬天雪地捕鸟,连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准确生动而又富有层次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过程中透露出儿童捕鸟的兴奋惊喜之情,显示了动词运用的精妙准确。

知识把握

确凿(záo) 菜畦(qí)

轻捷(jié) 人迹罕至(hǎn)

脑髓(suǐ) 书塾(shú)

蝉蜕(tuì) 人声鼎沸(dǐng)

1.作者写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确凿”一个表猜测,一个表肯定,放在一起使用是否矛盾?为什么?

2.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作者回忆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哪些有趣的事?

4.课文第9段是从怎样的心理角度去写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类文阅读

读完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了解了鲁迅之所以难忘童年的原因,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余秋雨的童年,看他的童年又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笔墨童年

余秋雨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識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

(节选自《中国文脉》)

读后一思

一个人的童年是一生的开始,童年过得怎样,会影响你的性格,甚至你的一生。余秋雨的童年,有老师的关爱,激发了对书法的热爱,打下了书法的功底;家乡人对字纸的敬惜,以及家乡浓郁的文化氛围,启蒙了他对文学和文化的热爱。这一切为作者日后成为著名的学者和作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想一想,两文都是写童年往事的,本文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结构上和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知识把握

1.①似乎:不确定,好像;确凿:确实,实在,表示肯定。不矛盾,因发生事件与现在相距很远,记忆模糊,所以用“似乎”;但百草园留给“我”太多的快乐,因而用“确凿”,这样的表达更能突出百草园是“我”心中的乐园。

2.①百草园中的景物充满生趣;②美女蛇的传说充满惊险、神秘;③冬日捕鸟带来游戏的乐趣。

3.到书屋后的小园玩;大家热热闹闹地读书;在老师读书时套纸盔甲做戏,画画。

4.是从儿童的心理去猜测为什么去三味书屋的;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达了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读后一思

示例:结构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地点转换为线索,而《笔墨童年》则以“笔墨童年”为线索;在情感上,前者既有对童年自由快乐生活的怀恋,又有对束缚自由发展的旧教育的不满,后者除对童年美好回忆之外,还有对家乡浓郁的文化氛围的赞美。

猜你喜欢
三味书屋百草园鲁迅
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游百草园
三味书屋之“三味”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孔乙己
寻找百草园
阿迅一族
我的“百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