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林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常常是“一分之差,千人之下”.如何在高考数学中超常发挥,夺得最佳成绩呢?
决定高考数学成绩的主要因素,除了考生所具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更重要的是考试技巧.
一、规范答题得高分
为什么要规范答题?
考试成绩是由各道题目的分数决定的,而各道题目所得分数是由评卷教师根据答题情况,依照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来评定的.同一道试题的答案是固定的,但会因为考生的答案规范与否而得到不同的分数,有的解答写满了答题卡但得不到分,有的解答简洁精炼,却步步得分,即使计算结果错了还有步骤分,所以说“规范答题得高分”,这就是所谓的“会考试”.
怎样答题才算规范?
高考数学试题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种题型.
选择题是通过光电扫描答题卡后由计算机阅读评卷,所以选择题的答题规范就是使用2B铅笔并严格执行涂写规范要求.
填空题的答题规范主要是书写规范,填写的数字、字母、数学符号、序号、数学公式、数学用语等都要清晰、规范,不能引起歧义.
解答题最需要注意答题规范,历年的数学高考试卷都在第Ⅱ卷标出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的要求.规范的解答题步骤,是考生数学素养的展示,是评卷教师评分的依据,是考生争分夺分的主要阵地.
(一)文字说明要言行一致、能说会道、字字珠玑
对“说与做”,在高考中常见的情况有几种:“会做又会说”才能得满分;“会做不会说”会导致该说的重点没有说而被扣分;“会说不会做”只能够得到部分说对的分.
1.什么是文字说明?
文字说明指的是用文字语言、符号、术语对解题过程进行说明,让评卷教师清楚地看到考生的答题思维,以便准确评分.
2.什么时候说,说什么?
一说:意义.即引入的字母、符号、式子代表的数学意义.
【例】(1)记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2)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b;(3)记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4)设点A(x1, y1),B(x2, y2).
【专家提醒】用字母、符号表示数,是数学的符号化思想的体现,也是《考试大纲》对考生的基本要求.
二说:根据.即说清得出结论的理由和根据,让人清楚结论“从哪里来”.
【例】(1)由正弦定理得……(2)由已知得……(3)化简并解得……
三说:点、线、面.即说清图形中的点、线、面.
【例】(1)连接AC交BD于点O;(2)以O为圆心,AC长为半径画圆与x轴交于E,F两点;(3)以D为坐标原点,DA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DB的方向为y轴的正方向,DC的方向为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专家提醒】当答题卡上无图时,要学会画图并认真标识.
四说:条件.即每一步计算成立的条件.
【例】(1)t为参数,0
【專家提醒】不要小看参数的取值范围、函数的定义域等,没有写就会丢分.
五说:答案.即求解结束后,归纳说明或总结回答.
【例】(1)所以AE//平面EHG;(2)综上,函数y=f(x)在(-∞, 0)上单调递减,在(0, +∞)上单调递增;(3)因此,{an}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专家提醒】“画龙要点睛”,才能得满分!
六说:解释.即根据解答结果作相关说明.
【例】(2017年新课标卷Ⅲ文科第18题)(2)(题目略)当解得最高气温不低于20℃的频率为=0.8 时,
必须根据解答结果作相关说明:因此Y大于零的概率的估计值为0.8.
【专家提醒】此类文字说明分值最高,但考生得分较少,不少考生“会做不会说”,在“文字说明”上丢分.
(二)证明过程要有理有据、由因索果、环环相扣
1.什么是证明过程?
证明过程就是“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条件”的思维过程,是由已有的正确前提条件推出结论的一连串推理过程.在高考数学中,考生写的证明过程不仅反映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反映考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2.证明要包括哪些过程?
(1)对图形的处理过程,包括画图、画辅助线、用字母标识图形等;(2)应用定义、定理、法则,由已知的前提条件到推出结果的推理过程,或者通过计算来证明(或求解)结论的过程;(3)对证明出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
3.考生在证明过程中最容易丢分的表现是哪些?
(1)缺少根据,关系混乱;(2)缺少条理,逻辑混乱;(3)东拉西扯,图不对文;(4)该写的不写,不该写的乱写;(5)书写及格式不规范.
4.怎样写证明过程才能多得分?
【例1】(2017年新课标卷Ⅲ文科第19题)如图1,四面体ABCD中,△ABC是正三角形,AD=CD.(1)证明:AC⊥BD.
【证明】(1)取AC中点O,连OD,OB,如图2所示……(作辅助线的过程)
∵AD=CD,O为AC中点,
∴AC⊥OD,……(得出线面垂直的条件一)
又∵△ABC是等边三角形,
∴AC⊥OB, ……(得出线面垂直的条件二)
又∵OB∩OD=O ……(得出线面垂直的条件三)
∴AC⊥平面OBD,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BD∩平面OBD,
∴AC⊥BD.……(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从上述的证明过程不难发现:
1.一个完美的证明过程应包括对图形的处理过程;
2.在“环环相扣”的推理中,根据定理,只需找全、找准所需的条件,不必讲“依据什么定理”,就可以下结论;
3.证明的时候逻辑关系要清晰,有理有据、环环相扣,才能步步得分.
使用“双箭头推理”展示证明过程:取AC的中点O,连接OD,OB.
【专家点评】由此分析可看出在推理过程中,上一步得出的结论成了推导下一步结论的条件,这就是“环环相扣”的推理证明.“双箭头推理”模式更能使推理层次分明、简明扼要.而且这样的证明过程,不仅能使考生发现自己是否“掉链子”,避免丢分,也能让评卷教师一目了然.
(三)演算步骤:分析考点、建立算式、正确运算、步步为赢
1.什么是演算步骤?
演算步骤就是根据算理,采用合适的算法,按照一定程序进行运算,最终求出运算目标的过程、步骤.演算步骤是运算求解能力的体现,运算求解能力是思维能力与运算技能的结合.
运算求解能力是一项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数学能力,在代数、三角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统计、微积分等板块中都有体现,在历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中,一半以上的题目需要运算方能求解,运算的作用不仅仅是求出结果,有时还可以辅助证明.
考生做题时所展现的演算步骤就是阅卷老师评分的关键依据.
2.对演算步骤有哪些要求?
(1)运算目标要明确;(2)运算的过程要符合算理;(3)运算的方法要简单;(4)运算的步骤要清楚完整;(5)运算的结果要准确.
3.演算有哪些主要步骤?
分析考点后,完成以下步骤:
(1)将试题考查的知识(定义、公式、定理、法则)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转换成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2)确立运算对象及运算方法;联立已有代数式,建立算式;(3)通过数学变换简化算式;(4)进行合理、简洁的运算;(5)得出运算结果,对结果作必要的说明.
【例2】(2017年新课标卷Ⅲ文科第17题)设数列{an}满足a1+3a2+…+ (2n-1)an=2n.求{an}的通项公式.
【解析】在考试答题时,每一步演算步骤可以得到一个结果,所以可简述为如下的“五得”.
由已知得:a1+3a2+…+ (2n-1)an=2n……①,由数列的性质变形得:a1+3a2+…+ (2n-3)an-1=2n-2……②,联立①②得, 解得an=,又由
题设得:a1=2,所以得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
【专家点评】在展示演算步骤时,要突出计算的算理和依据这个算理计算出的结果,对具体的计算方法和过程可以隐去不写.
二、灵活答题多得分
所谓考试技巧,就是在考场上面对突发问题时,采用巧妙、灵活的方法和技能进行应对,争取多得分.
第一计:见风使舵
解题时要用到的公式、定理需不需要写出具体内容?
当你能保证使用公式、定理后得到的结果是正确的,可以只写公式、定理的名称,如“由正弦定理得”;当你不会用公式或担心用公式得到的结果不一定正确时,就把要用到的公式、定理的具体内容写出来.如“因为=
=”.
第二计:将错就错
解题时,怀疑计算出错了,要重新计算,但时间又不够怎么办?此时就将错就错,坚持不懈做到底,但要保证计算的步骤完整、过程清楚.
第三计:借鸡生蛋
解答题中的两个小题之间一般有依存关系,当第(1)问的解答遇到困难时,可以跳过第(1)问,直接做第(2)问,甚至可以利用第(1)问的结论解第(2)问.
第四计:客居他乡
解题时,当答题卡不够写了怎么办?可以在本题解答未结束的地方写上“本题解答未完,转到第×页”的字样,在转到第×页的地方也标上“接第×题未完的解答”,争取评卷时此试卷能被当作“异常卷”处理.
第五计:以一当十
在解题时,常常会遇到用同一个公式、定理进行重复的运算或证明的情况,在首次计算或证明时,需写出运用该公式的详细计算过程和结论,之后的重复计算和证明过程可以从简,但要保留算式和结论.比如,通过计算证明A,B,C,D四点共圆于圆O时,已经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计算出OA的距离后,后续的计算可以只列出算式和结果.
第六计:翘首而待
在做解答题时,不确定某一解法是否正确的话,不要把该解法圈起来、打上叉,甚至注明“做错了,不要”,你可以把该解法列为[解法一],重新做的列为[解法二],企盼评卷教师会从各种解法中选优给分.
第七计:顺藤摸瓜
遇到难以下手的试题时,可以顺着试题的陈述,把试题已有的条件看作藤,由因索果;也可以把试题要求的结果当作藤,由果索因,边看边想,顺藤摸瓜,解答试题.
【例3】(2015年新课标卷Ⅱ文科第20题)已知椭圆C:
+=1(a>b>0)的离心率为,点(2, )在C上.
(1)求C的方程;(2)直线l不经过原点O,且不平行于坐標轴,l与C有两个交点A,B,线段AB中点为M,证明:直线OM的斜率与直线l的斜率乘积为定值.
【解析】(1)略;
(2)顺藤:直线l不经过原点O,且不平行于坐标轴,
摸瓜: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b(k≠0, b≠0),
顺藤:l与C有两个交点A,B,线段AB中点为M,
摸瓜:设A(x1, y1),B(x2, y2),M(xm, ym),且 ,
即(2k2+1)x2+4kbx+2b2-8=0,
顺藤:线段AB中点为M,
摸瓜:由中点坐标公式及韦达定理得
,
顺藤:OM的斜率与直线l的斜率乘积,
摸瓜:OM的斜率,
摸瓜:,
瓜熟蒂落:所以OM的斜率与直线l的斜率乘积为定值.
第八计:无中生有
解题过程中,可把试题中的概念进行转换补齐:有的需要引入字母、代数式、构造函数和方程;有的需要添加辅助线、建立坐标系等.这样的无中生有可起到铺路架桥的作用,使问题得到解答.例如试题中有“抛物线C的焦点为F”,解题时就应当写出(或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焦点F的坐标,并画出图来.
在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不等式时,常常需要构造一个新函数;在解数列问题时,也有可能需要构造一个新数列,这样的无中生有会使问题的解答更便捷.
第九计:以点带面
命题者常常会在选择题中命制一些运动变化问题、不确定问题、抽象问题,考查考生应用“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4】(2015年新课标卷Ⅱ)已知A,B是球O的球面上两点,∠AOB=90°,C为该球面上的动点.若三棱锥O-ABC体积的最大值为36,则球O的表面积为( )
A. 36π B. 64π C. 144π D. 256π
【解析】如图3,由条件知△AOB的面积是定值,要使三棱锥O-ABC体积最大,只需底面OAB上的高最大.当顶点C在如图位置(特殊位置)时高最大,此时高为半径R,所以VO—ABC=×R2×R=36,解得R=6,故S球= 4πR2=144π.
第十计:借力发威
有不少考生除了学习高中教科书上的知识,还从课外数学书籍中认识了不少公式、定理、法则,在考试时,无论是从哪里学到的,只要是对的,均可以大大方方地写上根据“……定理”.如“由海伦公式得……”“根据‘罗必达法则有……”,借力发威,何乐而不为?
第十一计:惜时如金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分数.
120分钟的数学考试时间,有不少考生这样问我:“老师,我计划用40分钟做选择题,用20分钟做填空题,用50分钟做解答题,留10钟检查,这样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高考就是在规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内做规定的试题,看谁挣的分数多.所以考试的时间分配应以挣分为原则,而不是单纯以题型来分配.可以记住四句话:把时间用在能得分的题上;把时间先分给最容易得分的题;不要花时间做不会做的题;最让人悔恨的是花了时间把会做的题做错了!
第十二计:查缺补漏
考试结束交卷前,如何做最后的检查?
首先检查答题卡是否有空白,尤其是选择题是不是都涂上选项了,确保“丰产丰收,颗粒回仓”,包括考号的填写等.其次检查自己有把握做对的题,看看答题是否规范了.文字说明、证明过程、计算步骤都要规范,尤其是解题过程中开始头两步和结尾的最后两步,这是评卷教师的关注点,好比百米赛跑的裁判,关注的是开始的“起跑”和最后的“冲刺”,确保会做的题得满分.如果时间允許,接着再检查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暂时搁浅的题,也许现在能产生“顿悟”,化难为易,重新启航.对已经解答了的题,复查时如果出现两个不同的答案,【解法一】【解法二】可以并存,而选择题和填空题一定要慎重取舍!
总之,要想考试得高分,懂得做题之道很重要,请记住:答题规范易得分,技巧灵活妙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