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选,精雕细琢

2018-07-11 07:27豆党锋
求学·文科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论据陶渊明家国

豆党锋

“内容丰富”这一要求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占20分,由此可见素材对文章是多么重要。这一标准对议论文来说,就是要求考生在论证时做到精选论据并巧妙加工,做到精挑细选,精雕细琢。

一、议论文如何选材?

就议论文写作而言,选材就是选择论据,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指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道理论据包括经典著作中的理论、名人名言,自然科学里的公理、原理、定义、法则、定律,社会科学中的格言、俗语、成语、谚语等。正因为论据的选择空间很大,所以考生一定要做到精挑细选,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即所选素材要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能准确地论证观点;同时也要注意所选素材不能单一化,即既有“点”上的素材,也有“面”上的素材;既有正面素材,也有反面素材;等等。如2017年江苏卷优秀作文《车与时代》中,考生精选了马车、自行车、汽车、高铁等素材,通过“车”的变迁巧妙地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

2.真实性,即所选事例不是虚构的事例,所引用的数据、名言、公理等材料可靠无误。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优秀作文《40年的变迁——我看高考》中,考生列举了一系列数据,展现了恢复高考之后,高考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

3.新颖性,即所選素材既具有时代色彩,又是他人之所未言的。如2017年天津卷优秀作文《痴情的姥爷》,考生通过呈现姥爷观看阅兵的举动表现了姥爷身上浓浓的家国情怀。

二、议论文如何用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备足了“米”并不等于就有了“饭”,因为中间还要有一个“煮”的过程。在议论文的写作中,选材犹如备“米”,欲做成色香味俱全的“饭”,就要对素材进行加工。

1.搭建桥梁法

所谓“搭建桥梁法”,就是在运用素材时将素材、分析、观点三者完美结合,从而避免论据不能论证论点或论据与论点分离等情况的出现。如2017年山东卷优秀作文《得大格局者兼其利》片段——

反观近年来的一些现象,如一家新华书店将在其内阅读的孩子赶出,理由是书店不是图书馆,不欢迎“只看不买”的消费者。围绕十元、二十元的利润额打转转,终究只是一种鼠目寸光的低效率战略。书店经营者越是心切地想要提高销售额,越难以见起色。而南京先锋书店打出“全民阅读”的标语,为市民提供舒适座位,欢迎市民在店中畅读。其把握未来的积极态势,借大潮流为营利做铺垫的能力,正是大格局的体现。

几百年前,农民“锄禾日当午”“带月荷锄归”,即便是不考虑严苛的赋税,温饱也只是一种奢望。而如今,世界范围内耕地数量减少,却依然能产出数量与质量远超古代的口粮。何也?正是因为土壤质量被人为改良,优良品种得以广泛播种,先进技艺得到有效推广。经营好比耕作,只低头锄着这一方土地,哪怕四海无闲田,也免不了饿死的命运。而大格局直接着眼于社会环境的改造。24小时书店营造出社会的书香背景与人文关怀氛围,大众最终可能因喜爱而主动购书,书店老板便得以鸣琴垂拱,尽享豫游之乐。

由此观之,大格局更是一种高明的无为而治。企业经营,不为经营而经营,虽以利为最终目的,但将其暂搁于社会责任之后,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健康的商业经营模式。“利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这等大眼界、大格局,正是当下大多商业企业经营者所欠缺的素养,同时也是社会所需要的良好商业风气和正能量。

在上文中,考生先用概括性的语言将素材进行转化,接着用“其把握未来的积极态势,借大潮流为营利做铺垫的能力,正是大格局的体现”一句加以总结;然后又联系试题材料,搭建起论据与试题材料、论点之间的“桥梁”;最后,水到渠成地扣题——“‘利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这等大眼界、大格局,正是当下大多商业企业经营者所欠缺的素养,同时也是社会所需要的良好商业风气和正能量。”这三步一气呵成,让论据与试题材料及论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2.颠覆性解读法

所谓“颠覆性解读法”,就是要对老素材做颠覆化与个性化解读,以求让老素材焕发生机。如优秀习作《归隐实乃逃避使命》片段——

我并不认为陶渊明隐居后得到了快乐。首先,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思想早已在其心中根深蒂固,一个和实现自己理想途径相违背的举措会让他得到快乐吗?其次,隐居后的陶渊明是孤独的,“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连耕种时间都不知道的孤独者会快乐吗?最后,生活的拮据让自己的几个孩子长期处于饥寒交迫状态,试想身为一名父亲,他会快乐吗?所以,我认为,隐居后的陶渊明根本没有得到快乐,隐居实质就是文人的一种懦弱与对自己应该承当的使命的逃避。

当大多数考生对陶渊明归隐田园之举大加讴歌时,本文作者却独辟蹊径,反弹琵琶,对老素材做出了颠覆性解读——“我并不认为陶渊明隐居后得到了快乐”。上文不仅彰显了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也彰显了考生对事物认识的深刻性。

3.以点带面法

所谓“以点带面法”,即选取一个“点”上的素材作为论据,然后以此“点”为原点,运用同向联想或逆向联想选取“面”上的素材作为论据,以增强论据的密集度及论证的力度。如优秀习作《永恒的家国情怀》片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爱国之情。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就在于他心中有汉,心中有国。卫律的威逼利诱,没能让他叛汉;李陵的软话攻心,没能让他仇汉;单于的漫长折磨,没有让他忘汉。朔风凛冽,无法冻硬他的爱国热肠;胡茄幽怨,无法软化他的爱国衷心。饮雪吞毡,就等归汉之日。就要回汉了,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是他的心中没有妻儿吗?不是,只不过,在他心中,“国”远比“家”重要。

反观今日,有许多人早已失去了这些最基本的家国情怀:孙杰(微博大V“作业本”)与加多宝(中国)饮料有限公司一起恶搞邱少云;还有人绞尽脑汁提出长征相关行程不及二万五千里,妄称昼夜奔袭120公里的“飞夺泸定桥”被神化;还有人肆意质疑小学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多处细节失实”,说五壮士为地痞流氓;还有人对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战争史实一知半解,却臆断黄继光无法以血肉之躯阻挡地堡枪眼;更有人将讲述“慰安妇”老人生存现状的纪录片《二十二》中老人们的图片制作成“表情包”……

本片段以“家国情怀”为行文关键词,在论据的运用上,考生先呈现“苏武牧羊”这个“点”上的论据,然后以此为原点,运用逆向联想的思维,一口气呈现了“恶搞邱少云”“怀疑狼牙山五壮士”等5则反面素材,如此,论据的密集度与论证的力度尽显之。

4.变换人称法

所谓“变换人称法”,就是在呈现论据时不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做客观的转述,而是将“我”融入素材之中,或采取第二人称“你”来呈现论据。如2017年江苏卷优秀作文《与车共舞》片段——

“草在结它的种子,树在摇它的叶子,我们就站着,不說话”,这是诗人顾城的慢节奏生活,而今这样的生活却只存在诗人的精神花园或是上一辈人的记忆中。在田野中漫步,随时停下采撷脚边的野花,无车的时代,人们曾有过这样的惬意生活,而今我们驾着车飞速掠过一片片田野,心中贫瘠而躁动。

那么,我们真的不能与车和谐相处了吗?

也不尽然。一位诗人在千年之前就为我们提供了答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周边是否一片喧嚣,只要我们的心灵独立,就能拥有如同顾城或是陶渊明一样澄澈的内心。

当我们身陷阻塞的车流中时,不必暗自愤恨地咒骂,打开窗,你就可以看见同样归家的飞鸟写给天空的散文诗,可以看见树叶与晚风最后一次舞蹈,可以瞥见另一扇车窗后安静等待的同路人。一切并没有那么着急。不仅如此,车辆并非只能将我们载往压抑、逼仄的办公室,还可以载我们去看满山红遍的枫林,欣赏具有异国风情的乐曲舞蹈……

对于“车的变迁”这些素材,考生一般就是以第三方的姿态置身事外做客观的转述,然后冷静地分析总结其利与弊,这样往往缺乏个性,缺乏能打动人的情感,故而显得大众化。而本片段则在转化时让自己“走”进素材,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论据”中有了“我”。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真情流露,自然能撼动读者的心灵,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再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优秀作文《爱流泪的有泪流》的片段——

林妹妹,你是爱好古典诗词的。李清照词云:“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不如碧牡丹、绿萼梅那样名贵,但是它品性温柔,迹远品高,香留天地之间,你不是一个俗人,应当俯视世俗,有高洁的灵魂追求。

林妹妹,你是饱读诗书的。《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刚毅坚强,顺应天道,自强不息,这才是君子的处事之道啊!

20世纪有一位文学家说过:“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爱流泪的有泪流。如果眼睛总盯着伤感的斑点,不敢正视已经发生的事实,你便与快乐永远无缘。

本文在呈现林黛玉这则论据时,采取了第二人称,直接与其对话,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论证了“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的观点,如此让原来干巴巴的论据有了感情的温度,既论证了观点,又充满诗意。

猜你喜欢
论据陶渊明家国
你好,陶渊明
家国两相依
恰当使用论据
家国情怀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不为五斗米折腰
略谈“家国情怀”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