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的冷思考

2018-07-11 03:19杨阳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读研考研学业

杨阳

据教育部数据,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达238万人,较2017年增加18.4%,为历年最高,从2016年到2018年,报考人数连年增长。如今,“考研热”已然成为许多高校共有的现象,对此我们应辩证思考,以求帮助学生正确面对考研,做好自己的人生抉择。

在当前功利主义盛行的影响下,高校学生自然不能免俗,社会上许多好的工作岗位对学历有着硬性要求,加上高校的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就业形势严峻,逼着学生不得不考研。极个别地方院校为了提升影响力,不惜代价推动应届生考研,实施大额的奖励政策,刺激学生考研,甚至把考研置于正常教学之上,这违背了基本的教育规律,降低了本科教学的质量,而学生因为盲目地把大量精力花费在考研上,影响了自身的学业和就业。很多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思考:对自己而言,考上研究生就能代表成功吗?恐怕并不是每位同学都能给予肯定的回答。对于“考研热”,高校应作深入的研究和正确的引导。

首先,高校应向学生传输正确的考研观。很多学生对考研还是比较盲目的,他们本身对学术研究没有什么兴趣,身边有人考自己也跟着报名,对研究的规划也不明确。有些学生擅长记忆和背诵,但本身学术创新的能力是比较欠缺的,即使考上了研究生,后续的专业发展同样存在很大的障碍。对此,高校应向学生传输正确的考研价值观,要让学生明白,考研应以自身对专业研究怀有浓厚兴趣为基础,在探知未知领域和新生事物时能够有创新的想法,在研究的过程中能够甘于寂寞,直面意志品质磨练的挑战。

其次,帮助学生做好考研的合理规划。很多应届生对考研有“神圣感”,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备考中,对于自身的职业规划则考虑不周全,考研缺乏理性。这部分考生万一在考研中成绩不理想,往往在接下来的找工作中处于被动。为此,学校应帮助学生做好考研的合理规划,要让他们明白,考研只是个人发展的路径之一,并不是唯一,帮助他们既不耽误考研,也能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不受制于对考研的过度投入。对此,学校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考研的志向和规划,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辅导,让有志于考研的学生学会综合考量,理性规划考研与找工作、创业之间的平衡。

再次,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考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考研路上学生碰到的心理障碍不会比学业困难少,这也是很多人半路就放弃了的原因。高校对学生的考研辅导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不光在学业指导上下功夫,在他们攻坚克难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人文关怀。教师要多肯定考研学生的奋斗和付出,鼓励他们全力以赴,做到青春无悔。同时,应做好对考研失败学生的心理疏导,要让他们明白,未来选择是多元化的,无论是读研还是就业,都应当是顺其自然,在备考期间他们对理想信念和梦想人生的努力追求,同样是宝贵的人生财富,如果还有梦想,不妨下一年继续奋斗。

最后,学生应端正自身對考研的期待。在现实中,很多大学生选择考研更多的是考虑个人利益,如将目标定位于三年后更好的择业机会或者上一所名校,寄希望于通过读研提高身价,也有些学生只是将读研当作缓解就业难的途径。学生应端正对考研的期待,把考研作为就业的避风港是有风险的,不说按照录取比例肯定会有一定的机率考不上,就算考上,三年学习之后同样面临就业的问题,这样时间成本就会很大。还有些学生对考研不惜“二战”“三战”,甚至近乎偏执,考不上不罢休,这就与静心做学术的研究取向相违背了。

总之,功利化的“考研热”需要降降温,高校不应沦为“考研基地”,而是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考研,合理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对考研形成理性认识的前提下进行人生的选择。

猜你喜欢
读研考研学业
艰苦的学业
就学类型如何影响读研计划?
——九所“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54岁的妈妈与女儿同校读研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大学生读研择校外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来自部分高校的学生调查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