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民办高校“90后”女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2018-07-11 11:41范声斌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民办高校载体

范声斌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会计系,福建 福州 350017)

截止到2017年,我国有民办高校2 879所。随着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的增大,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也越发重要。相对而言,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学生比重点大学的学生更易有高考失败的阴影,他们对自己所上大学的认可度不高,心理落差大,容易厌学。女大学生因承受压力能力弱,厌学心理更加明显。当前,在校大学生皆为“90后”,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互联网的发展、VR技术的兴起、网络化的环境使其学习更加开放,影响因素更多、更复杂。民办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思想不成熟,辨别能力不强,更易受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这就给民办高校“90后”女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可见,在当前形势下,民办高校如何依托“互联网+”平台,提升思政教育供给质量,有效促进思政教育持续化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视域下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特征

大学生是新时代社会建设的新生力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其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在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具有如下时代特征:教育主客体多元化,教育载体新颖化,教育模式创新化,教育环境复杂化等[1]。因此,依托“互联网+”有助于创新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提升供给质量,提升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内涵。

二、“互联网+”给民办高校“90后”女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起到了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佳,只是被动接收,致使教育效果弱化,不利于思政教育常态化、持续化发展。“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使思政的教育理念、教育载体、教育内容等更加多元化。因此,“互联网+”给民办高校“90后”女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

(一)有助于创新民办高校 “90后”女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载体和途径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与教育载体的好坏密不可分。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依托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收。由于思政教育具有理论知识多、较枯燥等特点,传统的课堂教学灵活性差,学生的接收效果不佳,不利于民办高校“90后”女大学生思政教育常态化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依托网络平台海量信息化资源,借助微信、QQ、微博、慕课、校园网等新兴媒体平台,创设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新载体[2]。可见,借助“互联网+”,思政教育可以摆脱时空限制,从供给侧创新思政教育途径,有助于提升民办高校“90后”女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有助于拓展民办高校 “90后”女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的广度

“互联网+”融合了大数据,使得庞大的信息资源在网络上很容易被捕捉与利用。大学生思想活跃度高,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都能在网络上被追溯到踪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材为主,教材更新缓慢,教育内容因滞后而缺乏时代性,不能满足“90后”女大学生思政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依托“互联网+”大“思政”,有利于从供给侧提升民办高校“90后”女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质量。同时,把抽象的思政教育理论知识形象化,使得思政教育摆脱了空间的约束,不再局限于具体的教室;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不再依赖于有形载体,能增强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兴趣。

(三)有助于增强民办高校 “90后”女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民办高校依托“互联网+”这个大数据平台,构建起“大思政”数据思维,让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依托微课、微博、微信、校园网构建思政教育专栏,使得思政教育内容数据化、信息化、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按照自我需求更加便捷地从网络上获得想要的内容。这样的思政教育改变了传统女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与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有利于从供给侧角度增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三、“互联网+”给民办高校“90后”女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互联网+”削弱了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

传统的依托课堂的思政教育模式中,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的主体,教育过程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因几乎没有选择权而易产生抵触心理和排斥心理。互联网融合了大量的思政教育信息,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可以自主地从网络上选择需要的信息,教育的载体从课堂为主转化为网络线上教育与课堂教学双方联动的模式,学生主体身份得到了重视,主体地位得到了保障,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地位趋于平等,思政教育工作者真正成为学生教育的引导者,话语权受到严重削弱,在一定上动摇了其教育主导地位。

(二)“互联网+”冲击了“90后”女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流意识

“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种参差不齐的非意识形态信息涌向学生,国外的各种思潮也开始冲击着网络信息场。而且网络上的一些错误甚至不良、低俗信息常常带有包装的色彩,容易博得学生的青睐,吸引学生的眼球。“90后”女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是网络的接收能力超越了其他民众,但因未步入社会、分辨是非能力不强,在这个思想塑造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非主流思想特别是不良甚至是错误思想的侵蚀。国内外思潮的碰撞,冲击着民办高校“90后”女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流意识,使得思政教育形势变得复杂而严峻,不利于思政教育有效开展。

(三)“互联网+”凸显了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数据技术的匮乏

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类动态与静态信息多而杂,要想对网络上的信息有效收集、科学分析、综合利用,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技术与技能。由于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背景多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或者思想政治教育等文科专业,自身的计算机知识比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此外,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处理学生日常琐碎的事务,很少能抽出时间自学,使得数据分析技术很难得到提升。在“互联网+”背景下,仅仅依托固有的软件来定性分析无法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特点,必须依靠教育主体自身数据技术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分析,这就凸显了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数据技术的匮乏。

四、“互联网+”视域下提升民办高校“90后”女大学生思政教育供给质量的措施

(一)树立“大思政”教育理念

“互联网+”背景改变了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与模式,如果不能科学地认识“互联网+”这个大环境,思政教育工作者将无法应对“大思政”给新时代思政教育带来的变化,不能使思政教育与时俱进。因此,民办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科学认识“互联网+”环境,将“互联网+”大数据的思维融入到“90后”女大学生思政教育理念之中,依托新思维、新理念指导女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思政教育途径,提升思政教育水平。

(二)优化“90后”女大学生思政教育环境

如今,许多大学生的大量时间被网络占用,其思想动态、行为特征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互联网海量信息的优势,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优化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现代思政教育环境,并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和规范的管理,双管齐下,构建网络道德规范,引导女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正确选择和满足自我需求的方式,提升女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涵和质量。

(三)壮大“90后”女大学生思政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是创新民办高校“90后”女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新时代思政教育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既要懂思政又要懂计算机相关技术。因此,民办高校一方面要依托互联网这一媒介,与其他高校进行思政教育人才对接与交流学习,学习先进的思政教育管理模式、理念、方法;另一方面,要依托互联网进行人才招聘,壮大“90后”女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师队伍。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对已有教师的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培训,提升现有教师的计算机水平。

(四)构建“3+2+1”的思政教学模式

“互联网+”视域下的民办高校思政教学不应再局限于单一的课堂教学,基于“90后”女大学生爱上网的特点,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依托互联网,构建如图1所示的“3+2+1”这样行之有效的思政教学模式。其中,“3”是指思政教育的主体,主要包括辅导员、

班主任、思政课老师;“2”是指线上网络教育载体与线下课堂教育载体;“1”是指思政教育的客体,即学生。这种模式搭建了思政教育主体、载体、客体三者之间的联动关系,思政教育主体可以在利用传统课堂教学的同时,有效利用互联网这个载体,如通过慕课、微信、微博等形式,推送优秀思政专题文章,让女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学习,形成线上与线下思政教育的优势互补,更加突出思政育人的多元化效果,使得思政教学重难点突出,思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2],让思政教育方式便捷、渠道通畅,让“90后”女大学生学得轻松。同时,教师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升思政教学效果。

图1 “3+2+1“思政教学模式

“互联网+”让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大思政”理念,充分依托网络平台,不断创新民办高校“90后”女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途径,使思政教育工作常态化、持续化发展。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民办高校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究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