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陶德言
内容提要作为独特的新闻报道阵地,《参考消息》品牌悠久,发行量大,社会影响广,认真做好“借嘴说话”这篇文章,为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尤其年轻一代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
陶德言参考消息报社副总编辑新华社高级编辑
近年来,《参考消息》发挥独特优势,紧紧抓住重要时间节点与重大涉华新闻事件,积极探索“借嘴说话”,致力创新涉华舆论引导,受到业界与受众的高度评价。2017年十九大期间,《参考消息》推出“外媒看中国这五年”“海外展望十九大”“西方民主反思录”等专栏,选登海外主流媒体“于我有利、替我说话”的文章,充分彰显“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被各大新闻网站转发,引发广大受众热议,为十九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18年两会期间,《参考消息》推出“聚焦改革开放40周年”专栏,有针对性地选登外媒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的客观报道与积极反应,充分展示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世界影响与历史意义,运用“他者”视角彰显中国自信,有效配合了中国两会的主题与气氛。这表明,在新形势下,《参考消息》“借嘴说话”大有可为。
舆论引导有两篇“文章”,一篇是“用自己的嘴说话”,一篇是“借别人的嘴说话”。中国大多数媒体基本上都是“用自己的嘴说话”,唯有《参考消息》是中央授权独家转载境外媒体报道的新闻机构,“借外国人的嘴说话”。要做好“用自己的嘴说话”这篇文章,首先是主动发声,抢先发声,起到先人一步、先声夺人的效果。在全媒体时代,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布权威准确信息非常重要。其次是敢于发声,主动设置议题,不能跟着别人的议题跑,抢占舆论的主导权。再次是要善于发声,讲好故事,让受众听得进去,看得进去,才能达到好的传播效果。而做好“借别人的嘴说话”这篇文章,常常会在舆论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借别人的嘴说话”,让受众多了一个维度和坐标,多了一份全面和客观,多了一种比较和思考,更具有可信度,更具有公信力。
《参考消息》选登外媒报道,与中国其他媒体相比,由于报道形式不同,评论视角不同,语言表达不同,有时显得更“客观”与“超脱”,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因此,作为独特的新闻报道阵地,《参考消息》品牌悠久,发行量大,社会影响广,认真做好“借别人的嘴说话”这篇文章,有助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尤其年轻一代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中国崛起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故事”。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显著上升,外界对中国的发展高度关注,海外媒体涉华报道量大幅增加,其中理性、客观、积极、正面的声音越来越多。《参考消息》“外国人看中国”专栏曾是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如今《参考消息》“外国人看中国”报道量已从一个专栏扩大到五个版的规模。《参考消息》积极选登海外媒体对中国发展变化的客观报道与积极反应,充分展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充分彰显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优势。例如,在喜迎党的十九大宣传报道中,《参考消息》推出“外媒看中国这五年”专栏,选登《中国坚定迈向国家复兴之路》《中国国民自信心日益增强》《中国加速成为空间科学超级大国》等文章,运用海外视角来观察、解读“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故事”,充分反映中国这五年来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视野开阔,宣传味少,说服力强,激励国人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运用海外媒体的报道、分析和评论进行舆论监督,是《参考消息》涉华报道的另一大特色。“问题与建议”是《参考消息》发挥特殊舆论监督作用的品牌栏目。它运用海外媒体的视角与语境,通过善意、理性和建设性的“涉华问题报道”,实现特殊形式的舆论监督。
不管是“找问题”还是“提建议”,立足于“顾大局、讲政治”,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以推动中国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落脚点,报道起到的社会效果是积极的、正面的。《参考消息》涉华问题报道,参考性强,“兼听则明”,起到针砭时弊、舆论监督的作用。
例如,2017年《参考消息》刊发的《共享单车乱象引发国民素质讨论》《中国千禧一代“丧文化”值得关切》《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症结难解》等文章,直面现实,参考性、针对性强,引发受众的思考,促进问题的解决。《参考消息》适当选登外媒建设性的批评稿件,不仅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对我国“两个文明”建设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国际社会围绕中国崛起和遏制中国崛起的博弈与较量加剧,开展涉华舆论斗争的任务更加艰巨。舆论斗争是一场兵不血刃、不见硝烟的“世界大战”。长期以来,西方媒体一直掌握着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权,往往秉承一己的价值观和新闻观,加上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偏见,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在报道中误解乃至故意曲解中国的现象时有发生。西方媒体经常借涉华敏感问题,包括“疆独”“藏独”“台独”“港独”以及东海、南海争端做文章,大打“人权牌”“民主牌”“宪政牌”,恶意攻击、抹黑与“唱衰”中国。“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傲慢论”“中国独秀论”“中国硬着陆论”等论调不绝于耳,对海内外受众产生严重误导。
《参考消息》抓住重大涉华敏感问题,紧紧围绕西方舆论的误解、歪曲甚至污蔑,及时组织选登国际社会与海外媒体“替我说话”的澄清性报道,有理有力有节,说明事实真相,以正视听,针对性强,令人信服,起到正本清源、增信释疑的独特作用,为我舆论斗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例如,2016年南海仲裁案舆论斗争中,《参考消息》巧借外媒发声,既表明我国原则立场,又彰显我国的大国风范,显示正确引导舆论的宣传艺术。又如,近年来,《参考消息》积极转载海外媒体反映中国经济稳中向好趋势及前景的分析与评论,借“外国人之嘴”有力驳斥西方媒体故意“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进一步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机遇论”“贡献论”。
《参考消息》选用海外媒体的报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西方社会的弊端和丑闻不讲“客气”,更不“留情”。比如,美国大讲“人权”,就请看美国种族矛盾、枪支泛滥以及在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滥杀无辜的事实;美国大讲“民主”,就请看美国用金钱为选举铺路、富人民主与“政治秀”的事实;美国大讲“自由”,就请看美国“棱镜门”“监听门”的事实;美国强行推行价值观,就请看美国“占领华尔街”、债务危机与政府关门的事实。放大来自海外媒体的报道,用他人提供的事实说话,让国人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认识到“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圆”,引导国人正确看待外部世界。
例如,近年来,《参考消息》开设“西方民主反思录”专栏,连续刊发《西方民主生病了》《西方民主“守门”机制渐趋失灵》等系列评论文章,从不同角度揭示西方民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缺陷,揭露西方国家鼓吹民主的虚伪性,客观上帮助受众澄清对西方民主的模糊认识,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读《参考消息》,睁眼看世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人更需要了解世界的发展方向,更需要知悉中国的发展方位。越是开放,越想了解得多些;越是信息灵通,越想知道得深些。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参考消息》不断增加世界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报道比重,充分介绍世界上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运用海外媒体的报道,《参考消息》全面展示世界的新格局新特点新趋势,及时捕捉世界的新变化新事物新情况,充分介绍世界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
当今中国前所未有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媒体正以空前热情关注国际新闻报道及海外涉华报道。我们了解和参与国际传播的目的,是要为自己服务,是要更好发展自己;坚决不能在国际比较中丢失自己,甚至否定自己。因此,运用海外媒体,“借外国人的嘴说话”,关键是坚持政治家办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到“以我为主,于我有利,为我所用”,不能被外媒的 调子牵着走,坚决不当西方舆论的传声筒。
虽然《参考消息》“原汁原味”转载“外嘴说话”,从内容到形式都注重客观性、参考性,但是无论是信息的取舍、稿件的删节,还是标题的制作、版面的安排,历来都强调讲政治,切实考虑传播的社会效果,尤其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防止产生不良影响。如今,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舆论环境,面对交流交融交锋的意识形态特点,《参考消息》坚持政治性与参考性的辩证统一,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一贯的理性态度,“慎引外媒、善用外媒、巧用外媒”,用自己独特的相对超脱的报道形式,为引导舆论发挥了国内其他媒体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是参考消息报社副总编辑、新华社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