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林
【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预防接种疫苗的异常反应及应对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进行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58例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疑似异常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发生原因,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结果:在疑似异常反应的58例儿童中,其中发生发热、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一般反应共计47例,占81.03%,异常反应共计11例,占18.97%,其中过敏性皮疹9例,占81.81%,过敏性休克和晕厥各1例,各占9.09%,过敏性皮疹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异常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疑似异常反应与儿童的接种时间、体质、接种后作息及接种环境有密切关系。结论:加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确保儿童免疫接种的安全性。
【关键词】 预防接种疫苗;异常反应;应对措施;接种安全
疫苗接种是预防以及控制传染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儿童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疫苗并非绝对安全,尤其是随着疫苗种类的不断增多,如何预防及减少儿童接种后的异常反应、保证接种安全已成为预防免疫关注的热点[1]。正确认识儿童疫苗接种后的各种异常反应,并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实施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对保证接种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进行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58例儿童为研究对象,分析儿童预防接种疫苗的异常反应及应对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进行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58例儿童为研究对象,儿童年龄0~6岁,平均(3.12±0.46)岁;其中男31例,女27例;疫苗种类:A群流脑疫苗8例,脊髓灰质炎疫苗7例,乙脑疫苗7例,麻风疫苗6例,卡介苗7例,甲型肝炎疫苗10例,乙肝疫苗8例,麻风腮疫苗5例。
1.2方法
根据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试点工作指南》[3],对疑似异常反应的58例儿童的发生原因以及类型进行分析。将由疫苗本身引起的高热、呕吐、腹泻、头痛、注射部位红肿及炎症等反应定为一般反应,更为严重的情况则需要住院进行治疗。将由剂量掌握不准确以及接种位置不正确和接种程序差错等原因造成的免疫反应、过敏反应和非特异性反应导致的感染、红肿及持续性头晕等反应定为异常反应。
1.3應对措施
1)接种前:加强对预防接种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预防接种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免疫程序,监督检查预防接种相关注意事项落实到位。儿童接种前必须体检,保证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无相关疫苗接种禁忌证,并做好登记。另外严格控制特殊疫苗的接种时间,如幼儿满18个月才能接种甲型肝炎,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第1针与第2针需间隔28d以上,第2针与第3针需间隔60d以上。在接种前还应详细了解儿童的身体状况、病史、药物过敏史等,对过敏反应进行仔细的筛查[4]。接种前提前向家长讲解疫苗接种相关禁忌证、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反应及相关注意事项,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家长签字确认后即可进行接种。通过多渠道多媒体对家长进行预防接种知识宣教,提升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知程度。2)接种中:接种时工作人员需认真核对疫苗的名称、效期、批次等信息,检查注射器是否完整,保障接种安全。接种时严格无菌操作,按照相关流程操作,认真核对儿童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后,再次确认疫苗名称、剂量、接种部位及时间,确保无误后对其进行充分稀释摇匀,然后进行接种,活疫苗控制在30min以内,失活疫苗控制在1h以内[5]。保持候诊区及预防接种区环境干净整洁,温湿度适宜,通风良好,设置儿童活动区,使儿童放松心情,减轻紧张恐惧情绪,接种部位皮肤保持清洁完整。疫苗接种时根据儿童年龄等进行沟通,分散其注意力,给予语言鼓励及赞扬。3)接种后:儿童接种后应在观察室等候0.5h,确认没有任何不适后才能离开,并再次向儿童家长讲解接种后3天内不要进行剧烈运动、抓挠和洗澡,并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禁食海鲜类及辛辣刺激饮食,儿童一旦出现全身或局部的严重反应及时就诊。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包,数据中的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应用百分数、(±s)加以表示,分别以χ2、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疑似异常反应发生情况
在疑似异常反应的58例儿童中,其中发生发热、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一般反应共计47例,占81.03%,异常反应共计11例,占18.97%,其中过敏性皮疹9例,占81.81%,过敏性休克、晕厥各1例,各占9.09%,过敏性皮疹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异常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疑似异常反应发生原因分析疑似异常反应与儿童的接种时间、体质、接种后作息及接种环境有密切关系,见表1。
表1疑似异常反应发生原因分析(n,%)
发生原因n占比接种时间不同类型疫苗接种间隔时间不够610.34同一种疫苗针次间隔时间不够813.79疫苗初次接种的起始月龄提前712.07儿童体质紧张恐惧712.07疾病急性期46.90过敏体质58.62免疫功能低下813.79接种后作息
及接种环境接种后运动量过大813.79接种环境潮湿闷热58.623讨论
儿童各系统功能发育尚不完全,抗病能力较差,是多种传染性疾病的易感人群,因此,临床上常采用疫苗接种的方式来控制及预防传染病,保障儿童健康。但在疫苗接种过程中常会出现疑似异常反应及各种不良反应,接种门诊需给予重视,通过各项应对措施来避免及减少异常反应发生率,对确保接种安全尤为重要[6]。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疑似异常反应的58例儿童中,其中异常反应共计11例,占18.97%,其中过敏性皮疹9例,占81.81%,过敏性休克、晕厥各1例,各占9.09%,过敏性皮疹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异常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疑似异常反应与儿童的接种时间、体质、接种后作息及接种环境有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加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确保儿童免疫接种的安全性,对充分发挥预防接种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苏兆东.儿童预防接种疫苗的异常反应与对策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02(17):34913493.
[2] 摆宏萍,米丽.分析预防接种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0):188.
[3] 钟静.预防接种疫苗的异常反应及其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0):173.
[4] 杨蒙蒙.分析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原因与应对策略[J].系统医学,2017,02(14):2022.
[5] 陈黎霞.儿童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预防与护理分析[J].中外医疗,2017,36(20):153155.
[6] 潘磊华.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特点及预防措施[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09(1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