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走进完整真实的世界

2018-07-10 06:19马骏
人民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育人能力生活

马骏

用PDC实现校本学习方式的革命

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强化了新型课程形态的建构,要求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进行学习,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与创造。那么,如何整体建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体系,通过哪些实施路径和策略,才能真正让学生“活”起来、“做”出来呢?作为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卩乎小”)的校长,带着这样的思考重新审视学校教学时,我发现: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传统的分学科教学学生双基扎实,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能提供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太少。带着问题和疑惑,我们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目前,一些学校正尝试借助项目研究性学习弥补传统课堂分科教学知识割裂的问题,但也仅仅局限于推动单个项目研究性学习,涉及领域相对单一,不能覆蓋学生由自身成长到认识自然、了解社会、了解人文等不同领域,无法达到整体育人的效果,因此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打破学科限制、打开课堂学习局限、打通学校教育与社会和家庭融合的大门等问题。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思考,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两点上:一是传统分科授课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二是学校以往做实践项目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建构,涉及内容领域单一,无法跨领域建构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系统。

带着这些问题,学校领导班子带领科研室反复调研,提炼学校十余年开展跨学科主题课程研究和开发社会大课堂资源等经验,提出了PDC理念,并进一步在PDC理念指导下通过项目群育人系统的构建与实施解决问题。

PDC是英文project(项目)、drive(驱动)、create(生成)的简写。PDC是一种理念,理论来源是杜威的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PDC强调通过项目驱动方式达成育人目标,让孩子完成对生活和世界的价值建构,成为一个具有生存和生活能力的幸福的人。

PDC理念要实现两个维度目标:从课堂到生活,重在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以致用;从学校到社会,基于人的成长需要,通过感知——认知——体验—实践—生成,重在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力,回归真实的生活。

如此,就可以让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PDC项目群的现实操作路径

“项目、驱动、生成”的理念要变现,必须选择一个有效载体,我们是通过项目实现的。在项目群的构建上,我们有两方面的考虑:

一是基于孩子成长所涉及的六大领域构建项目群,所有项目都是从育人目标出发。从单个看,它们是一个一个项目,从整体看则是一个一个项目串接形成群,每一个项目既独立又关联,六大类别环环相扣,构成了每个孩子的生命成长圈。从学科角度看,这种设计突破了课堂和学科的限制,凸显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关注到了生命个体的生存与生活体验、社会理解的培养与唤醒。

从育人角度看,体现了整体育人思路,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是基于学校、家庭、社会三条实施途径,打破了学校与社会的界限,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平台,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有机融合,形成一体化育人体系,共同给孩子营造积极良好的环境。

在项目的确立上,我们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六类素养及关键能力作为基本依据,给大纲,给标准,自主实施。

其中,通过“项目、驱动、生成”的理念,让学生回归生活与社会,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学校走向社会,从知识技能走向能力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生活能力与社会素养的真实与完整的人。是为大纲。

在具体的主题上设立了六大领域,每个领域的目标分别为:

“发现自我”: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感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学会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了解自然”:了解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能够对空气、水、动植物等资源保持浓厚的兴趣;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自然、观察自然、记录自然;探究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提高保护自然的意识责任。

“探秘科学”:了解自然界中科

学现象和规律,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探索水、力、光、大气、冷热、声音、电磁、天文、环境等领域的科学奥秘;在遵循规律、勇于实践、大

胆创新过程中,积淀科学素养,提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解读人文”: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从人文的角度分析感兴趣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进行个性化表现;同时关注世界的动态,了解世界的文化,加强国际理解,提升人文素养和内涵。

“回归生活”:发现生活的价值和规律,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能够品味生活中的艺术,享受生活情趣,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体验社会”:了解所处社会不同职业的特点,在多角色的体验中,了解社会的形态,感知社会的规则,明确自身的义务,加强自身的责任,履行公民的义务,懂合作,善沟通,有思辨意识只。

我们又把每个领域的目标分解细化到六个年级。各年级的标准制定都经历了认真的研讨,现在与未来的所有项目都会基于这个标准实施。这也是PDC项目群构建的价值核心:因材施教、系统构建。它构建的这个育人系统,打破了整体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壁垒。例如,在“解读人文”领域,基于不同年级都涉及了阅读能力的标准,我们在全校纵向开展《我的互联网+阅读之旅》项目研究。在“了解自我”领域,二年级基于“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这一目标,设计了《人体器官》项目,利用VR设备帮助孩子学习;五年级基于“了解自己的家族,清楚家族的成员及家史”这一目标,确立了对应的研究项目《我的家》,学生开展项目研究的途径多种多样,有绘制家庭根脉图、家庭职业树、了解家风家训等。

在具体课题的设置上,注重“六大联系”:联系教材知识点,联系热点话题,联系生活,联系学生兴趣,联系校内外资源,联系服务社区的理念。

在项目实施上,成立项目管理委员会(专家、学科教师、课程管理干部等),制定顺畅的项目库管理流程。项目主要通过主修和选修两种课程实现。课日·保证一部分,课后实施一部分,课外完成一部分,家长帮助一部分。

在项目进程中,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中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引导学生利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

在项目评价上,注重评价要点与整体目标的结合,包括欲望兴趣、实践体验、思维意识、经验技能、素养情感、态度价值六个方面,采取的方式是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相结合,得出一个综合性评价结果。

育人理念的转变促进课堂转型

PDC育人理念与模式带给师生、校园的变化让我们欣喜,所产生的快速被关注、被认同的社会效应让我们惊讶。

(一)教師被唤醒

我一直认为,教育改革必须先从教师开始,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的教育。PDC实践育人理念践行一年多来,让我们看到了教师身上可喜的变化。经调查,这种改变来自教师对PDC理念的认同(87%),来自教师内驱的转变(84%),来自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倒逼教师的改变(74%)。

1.激发了教师工作热情与创

造力。教师在工作中从被动到主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中老年教师带着孩子热火朝天地做项目,环境文化设计、布置中处处表露着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创意发挥。一学期项目开展下来,学校组织教师研学、总结活动,教师们抢着说:下学期我们教研组要带学生做哪个哪个项目……

2.教师教肓教学观念及人才观的转变。过去教师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怎么教上,而PDC项目学习则引导教师把重点放在如何在项目研究中给学生提供帮助上。育人方式的改变带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带动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带来了不一样的课堂。更可喜的是,教师的学生观也在悄然变化,好学生的标准(人才观)又多了几把尺子,又多量出了一批好孩子。而这是学生自信和可持续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PDC理念的初衷,通过课堂之外的综合实践活动撬动并盘活课堂的转变,以10%的学习时间促进90%的转型。

(二)学生被点燃

1.在兴趣激发下的自主成长

教育要通过点燃与唤醒,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内在成长。兴趣就是一粒火种,孩子内心的“小宇宙”一旦被这粒火种点燃,就能产生强大

的自我成长的力量。在呼小,因为兴趣,孩子们就一个项目话题经常在群里谈论到晚上十点、十一点;因为兴趣,两个男生把从国外网站上购买的软件,自己研发成“南水北调”的游戏;因为兴趣,一个小女生缺席了全家人为她准备的生日晚宴,一个^留在家里做“项目”……用“废寝忘食”来形容这群学生的干劲,丝毫不为过。

2.内在关键能力与品质精神在形成

孩子就像小树,越向往高处的阳光就越应该把根扎人深深的泥土汲取养料。PDC项目研究旨在为学生提供生命成长所需要的“养料”。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孩子们走上街头开展调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孩子们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调研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有了提升的具体情境和路径。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一年级小学生“立”鸡蛋后写下感想:“在家失败了7次,在学校成功了”……项目群的实施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了一棵棵小芽,那些渴望成长的内心得到了适合自己的展示舞台,孩子们自然会更阳光,更自信,更愿意分享,对生活更加热爱。

3.外在价值与责任的呈现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要基于孩子的现在,更要着眼于每一个孩子的未来。我们要关注孩子内在的自我成长,也要培养他们外在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在PDC项目选题完成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的责任意识。他们关注并研究了《寻找丢失的水资源》《新能源汽车》《给北京汽车安个家》《垃圾去哪了》等课题。孩子们怕雪天路滑,还专门为雪天接送小朋友上学的爷爷奶奶设计了“智能铲雪车”。六年级学生设计的《未来农庄》,图的正中央设计的是操场,操场中央是一面大大的五星红旗;三年级学生研究了《我要办个大超市》,学习书法的学生写下了八个大字“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张贴在了最醒目的地方;四年级学生在研究《给北京汽车安个家》这个项目时,想到了要有法律途径的介人……在PDC项目研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不再是写在书上、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根植在了学生内心。

(三)调动家庭参与的积极性

在一体化育人系统中,家庭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呼小研发了PDC《家庭亲子攻略项目》系列丛书,出台了《假期家庭亲子项目实践手册》,充分利用寒暑假让家长带着孩子做项目。我们召开了“PDC项目家庭教育博览会”,设置校园家长开放日,所有家长都参与其中,并写下了感受。

(四)高效率引入社会资源

利用“课后三点半”政策,呼小引进社会资源单位,基于学校PDC项目群开展项目学习研究。目前共引进20余家社会资源单位,带学生研究30余个项目。仅中科院就有5个研究所的博士参与进来,带着孩子们做项目。古生物研究所的刘烨老师带着团队多次研讨,确立了一个适合小学生研究的项目《白垩纪琥珀昆虫与现代同目昆虫的对比研究》,声电研究所的徐博士带学生研究的成果已应用于校园中。《基因的奥秘》项目负责老师说,在所有合作学校中,我们学校对他们的要求是最高的,也是带给他们启发最大的。呼小的项目学习更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就像《指导纲要》中指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PDC理念下项目群育人系统的构建与实施,正是基于生活的学习,基于学习的生活,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教师不懈怠,学生不迷茫,学校才不会闭塞,教育才充满了活力。

猜你喜欢
育人能力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