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锋 李新锋
(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人民医院 河南 安阳 455133)
在临床上,神经外科经常运用去骨瓣减压术来治疗难治性颅内高压、中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1],术后脑积水是开颅减压术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创伤性脑积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术后脑积水是颅脑患者病情加重、乃至致死的重要因素之一[2],笔者主要探讨了颅脑损伤进行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脑积水的相关性分析,回顾性分析500例颅脑损伤的病例中100例开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在进行去骨瓣减压术与脑积水的关系,其详情如下。
以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100例中、重度颅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年龄大于16岁、在受伤6h内有头颅CT 检查。排除标准:入院后1天内死亡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颅内感染以及伤前已有脑积水者。
根据是否行去骨瓣减压术分为两组组:进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为实验组共55例,平均年龄(38.9±4.9)岁;保留骨瓣的患者为对照组共45例,平均年龄(41.2±5.3)岁。对比两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均经过头颅CT检查初步诊断为脑积水。脑积水诊断标准有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腰椎穿刺测压及腰大池引流试验等。临床表现为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或者意识障碍好转后又加重。影像学标准是参照Vermeij 等方法,主要是依据头颅 CT 检查,从而发现是否有脑室扩大现象,其中两侧脑室额角间距与最大颅内横径之比≥45%和(或)三脑室椭圆形、球形扩大,侧脑室周围尤其额角周围出现脑白质水肿带(戴帽现象)。
所有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参照《中国颅脑损伤救治指南》[3]执行。
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脑积水率,运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去骨瓣减压术患者脑积水发病率为25.4%,保留骨瓣的患者脑积水发病率为4.4%,实验组明显较高,通过卡方检验可得P=0.0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00例患者中发生脑积水16例,未发生脑积水84例。去骨瓣减压术患者共计55例,脑积水发生数为14例,发病率为25.4%,与保留骨瓣的患者的对照组(脑积水发生率为4.4%,45例,脑积水发生数为2例)比较发现,实验组脑积水发生率明显较高,通过卡方检验,去骨瓣减压术与术后脑积水相关性有统计学差异,P值为0.0043,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去骨瓣减压术与保留骨瓣术后脑积水发生例数比较(n,%)
去骨瓣减压手术在难治性颅压增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例中起到治疗效果,有研究证明,能够增加病人的生存率,但是该手术方法也是术后脑积水的危险因素,这已被许多学者证实[5]。脑积水发生的明确危险因素是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等。因此我们在入选标准中排除以上因素。
然而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去骨瓣减压手术后发生脑积水的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积血和(或)脑挫裂伤、颅脑损伤血块、脑水肿、硬膜下血肿、大面积脑梗死等引发占位效应致使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导致脑室内压力增大,致使脑室扩大。还有学者提出颅脑损伤导致脑表面蛛网膜受损,脑脊液沿创口流出以至于形成脑积水,或由于颅脑损伤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等情况使颅底蛛网膜粘连,脑脊液吸收发生障碍,使脑脊液吸收、循环失衡,在脑室聚集,从而形成脑积水。
脑积水在临床上根据形成机制不同,分为交通性脑积水与梗阻性脑积水,前者的机制还未明确∶可能是由于脑脊液蛋白增加,蛛网膜颗粒产生炎性黏性,引起脑脊液吸收障碍;后者是由于脑室内脑脊液通路阻塞引起的。笔者发现,去骨瓣减压手术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积水,以交通性脑积水较多见。术后脑积水是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将威胁到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临床上应提高警惕,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以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
[1]李卫,崔颖,修晨,等.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脑积水的风险因素分析[J].心理医生,2016,(23):25-26.
[2]甄文瑞,谢明祥.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进展[J].贵州医药,2017,41(11):1204-1206.
[3]张雷,王娟.重型颅脑外伤术后脑积水的高危因素及临床疗效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01):241-242.
[4]黄华,宋大刚,郑刚,柳建生.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外伤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方案[J].浙江创伤外科,2017,22(06):1177-1179.
[5]王雪松.重型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外科治疗后脑积水处理方法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4):3531-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