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民居外部装饰特征浅析

2018-07-09 18:28宋学友苏梦蓓
装饰装修天地 2018年16期
关键词:艺术价值徽州装饰

宋学友 苏梦蓓

摘 要:徽州传统古民居群落在历史的苍桑巨变中奇迹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令人叹为观止,它与周围的地形、地貌、山水相互渗透,取得自然和谐的统一。文章从徽州传统民居建筑外部装饰特征的艺术特点,探讨徽州传统民居的古建筑艺术——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

关键词:徽州;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价值

1 前言

中国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而中国的古建筑也随着我国劳动人民的不断积累、丰富,更是别具一格。中国又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由于各个地域的人文、习俗、风情与文化的不同,中国古建筑又分为许多各具地方特色的流别,在这众多流别中,古徽州建筑更加独具一帜。

古徽州建筑自始巢居萌芽,经历史演变至明清时代便已基本定型,并按徽州的地理条件、人文景观、风俗习惯、空间意识、技术水平等,形成了比较完美的建筑艺术,显现出布局简洁、造型古朴、雕饰精致的独特风格,西递明清古民居群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是古建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 整体外观

徽州的传统民居建筑均为粉墙青瓦的砖木结构式的楼房,整体素雅、端庄,传统的双坡屋顶半掩半露,隐在重重叠叠的山墙后面,这种布局造型显示出它独有的特点,使得它的形象,尤其是外轮廓线有着自己非常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为了避免结构线条上的单调,山墙的处理手段也丰富多采,有的为阶梯式,有的为弓形或云形,舒展自如,另外墙头也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形成翘首长空的式样,并饰以卷草如意一类的图案,登高远眺,高高低低的墙头在建筑群中参差错落,鳞次栉比,与众多蝴蝶青瓦小山脊交相辉映,有了这种模式、无数平面和它们的多种组合方式,就可以变奏出一曲曲主题突出、节奏跳跃、多变的凝固的音乐,显现出一种和谐美、韵律美。

方整的粉白墙上画龙点睛般地开着门窗,砌筑俭朴粗犷的青石门坊,装饰精雕细刻的砖雕门罩、窗楣,黑白相间、轮廓清晰、古朴、典雅,在绿水青山的背景下,白墙青瓦的古民居显得非常的和谐、自然,给人一种淡雅朴素的美感。

3 马头墙

徽州传统民居给人的第一眼就是那翘首长空的马头墙。徽州传统民居的马头墙大致可以分为坐斗式马头墙、挑斗式马头墙、坐吻式马头墙、鹊尾式马头墙等等。

生动活泼的马头墙,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的起伏变化,给人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那变化趋势和运动规律一目了然,在反复交错中形成统一,从而造成一定的规律,在墙头的折线变化中,不断重复出现折线变化,每一次重复都不尽相同,既一致又不一致。从整体外部轮廓看:形象相似、层层叠降或步步升高,墙头又绘有卷草如意等图案;体量上有大有小,在博大与巧小、壮丽与朴雅、曲线与直线、繁杂与简单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渗透、互为比较,显示出深深的文化内涵。

徽州的马头墙还有一个作用,它又称封火墙,这种高大的封火墙是在邻居发生火灾时,起着隔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为了增添它的艺术表现力,古代工匠把它制作成为昂首长嘶的马头,极大的丰富了它的艺术观感。

4 入口门楼

在任何一种建筑中,入口总是被特别强调的,只是由于时代、地区和建筑的性质的不同,人们所采取的强调手段也不一样,由于徽州民居对入口的隐蔽要求,它总是侧身于宽高比大于1:3的窄巷中,人们只有在很近的地方才能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匠人们采用了精雕细刻取胜的方法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徽州民居的入口尽管千姿百态、有繁有简,但经过长久的比较、提炼和相互示范,已形成了固定准确的模式。

从门楼的基本造型可以看出,瓦檐、砖雕和门洞三部分组成,前两部分与门洞的比例大体为1:1,瓦檐是一处挑出的飞檐,用砖雕斗拱挑出,即可遮挡雨水,又可增加美感和气势,瓦檐下方以砖石额坊加雕刻组成它的左右分挑出立体雕像的青砖浮雕,一般雕着神话传说、戏文人物或者代表着吉祥如意的动植物,不论选用什么故事、什么戏文,都体现了主人当时的精神寄托和追求。比如,西园中门的石雕门罩,用的是《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渭水垂钓、周文王访贤的故事,西园主人胡文照是一位很有抱负的官宦,它选用这个故事意在企盼帝王能启用贤明。

在西递,还有一种加照壁的八字门楼,一般的除祠堂常用外,民宅中只有大户人家才用,大门致以浑厚稳重的青石门坊,门坊左右两侧壁大都用以磨石砖砌成,石灰压缝,线条极为清晰,比较讲究的人家,连走壁也是青石筑成,就更加显得富丽、庄重,门楼也同样的雕有一些花卉、鸟兽、人物、戏文传说等图案。

与八字门楼相连的是白色的砖墙,中间有石雕的漏窗,历尽百年岁月沧桑,白墙早已斑驳陆离,青砖、青瓦、门楼早已残缺不全,愈加显示了它的历史价值。门口有石台阶,两侧加抱古石或青石栏板,显得威严庄重,一般民宅门口左右放置一块石墩,称“上马石”,是古人出门时上马或下马的设备。

5 漏窗

漏窗是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一种独具特色的形式,开始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调节空气和光线,后来逐步的演化为一种装饰品,使屋内屋外、院内院外形成了一种“闭而不绝,隔而不断,物随步移,景随人迁”的空间形式,同时也大大地增强了虚实变化。

随着使用功能的淡化,人们更加强调它的美学价值,于是将他们的精神与追求,通过漏窗的雕刻形式体现出来,于是漏窗便成为了一种艺术品。如西园中的“松石”、“竹梅”合起来是一幅“岁寒三友”图,它体现了主人那种超凡脱俗、高风亮节的情趣;“喜鹊登梅”的漏窗,体现了主人对自己拥有的幸福“历寒不凋、喜气常驻”的希翼;“树叶”形的漏窗,是在外从政多年的官宦“落叶归根”的情感宣泄;“琴棋书画”漏窗是得志的商人对自己子孙后代的期望。总之,每个漏窗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和深沉的内涵,把主人的精神和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

6 色彩

徽州传统民居的外形,全部是粉墙青瓦,远远望去,较大的村落往往是绿树丛中灰白一片,人们或许会问,当年那些腰缠万贯的富商大贾为什么不肯花钱在这些房屋的外部色彩上作些标新立意的改革,使之五彩纷呈。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对于色彩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一般平民百姓的住宅是绝不允许使用各种金碧辉煌的彩画和装饰,尤其不能使用黄色。为此,聪明的工匠们配置了这种灰白的色彩基调,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产生了一种详和宁静的效果,而且这种单色的色彩构成,体现了更多层次的审美内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光线总是给这白色的墙体染上自己的一笔,特别是几百年后的今天,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墙面上的白粉早已斑斑驳驳,从而出现了一种冷暖相交的多次复色,尽管它失去了白色的明朗、单纯,青色的蝴蝶小青瓦呈現出黯黑颜色,然而正是这样一种复杂、沉重的色调,无形中给人们增添了几分神秘的历史回归感,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徽州传统民居不论在整体与环境自然融合上,还是在建筑外装饰上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体系。古徽州的古民居建筑整体素雅、端庄,若隐若现,隐在重重叠叠的自然山林环境之中,这种布局彰显出它独有的特点,形成了自己非常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建筑的外部构件及装饰又极具特色。马头墙、入口门楼、漏窗、通气窗、建筑色彩等运用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极高的审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王春永.徽州建筑[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

[2] 东南大学建筑系.徽州古建筑丛书[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

[3] 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一般项目“徽州传统村落保护更新发展研究—以歙县石潭村为例”(KJHS2017B09)。

作者简介:

宋学友,男,安徽歙县,1976.06,助教,本科,城乡规划设计与理论。

苏梦蓓,浙江江山,1983.03,讲师,硕士,建筑设计与理论。

猜你喜欢
艺术价值徽州装饰
无梦到徽州
徽州人
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
DIY装饰沙漏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
DIY节日装饰家
走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