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新明
历来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划都将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了最首要的地位,重视学生的技能培训已经成为了各个高职院校之间的共识。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也不断增长,实训项目的投入比重也越来越大。然而在具体的过程中实训耗材仍然存在着规划不够完善,管理不够精细化等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实训探索过程中的经验,结合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的实训耗材精细化成本管理模式进行探索,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实训耗材是学生在实际的技能运用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材料,高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使实训耗材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实训耗材的种类非常丰富,各种型号和使用的寿命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管理问题上有一定的难度。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到实训耗材管理的问题,探寻精细化的成本管理模式,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传统实训耗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1.1没有重视实训耗材管理的意识
实训耗材相对于高职院校的固定教学材料而言,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并且由于实训耗材的单个成本较低,消耗的速度也比较快,高职院校的耗材管理并没有得到高校领导层和耗材管理人员的重视,具体的管理模式没有得到很好地形成,造成了实训耗材管理混乱,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明确等问题,在重复购置的过程中造成了浪费,购置的器材也没有得到应有的管理和维护。
1.2购置环节管理不够严格,库存资料的记录手段落后
在实训耗材购买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采购一般以需求为主,随意性比较大,并且由于采购人员没有相关的采购规定的培训经验,造成购买材料与实际的教学进度不符,出现有时供应时间延误影响教学进度;有时材料提前到达,造成积压浪费等现象。
与此同时,仓库的资料管理也存在着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当今的高职院校实训材料仓库的管理仍然滞后在传统的人工手动记账的方式,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材料出库和入库的过程中容易遗漏相关材料的数量、具体名称用途等内容,在出库使用的过程中也没有进行相关的登记手续来对使用、报废的耗材进行记录,因此很难对实训耗材每个阶段的具体金额进行统计,管理难度较高。
1.3教学大纲的设计沒有与实训耗材相结合,教师和学生的节约意识没有得到提升
教师在设计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对实训耗材做出具体的规划,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材料的使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调动材料没有规划,也没有进行相关备案,并且在材料使用结束后,没有重复利用的意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生活方式比较大方阔绰,在面对学校提供的材料时没有节约的意识,用过的材料也随意丢弃,在不经意间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实训材料成本也随之增加。
2 实现精细化成本管理的途径
2.1实训材料采购提前规划并采用审批制度
实训采购管理部门在采购之前应当对教师提供的材料购买计划进行严格审查,并对审查通过之后的计划材料进行严格的分类和统计,有利于采购人员进行采购金额的估算和材料供应商的选择,以免造成采购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人力资源浪费、供应商选择不够合理的问题,降低耗材成本。
2.2建立起现代化的库存信息管理系统
由于教学体制的改革,传统的人工记账的方式已经不符合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的要求,逐渐呈现出信息建立不全面、查询不方便等缺陷。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实训材料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可以记录详细的入库和出库程序,一方面将入库时的材料型号、数量等详细信息进行登记,另一方面可以在出库时对领用材料的教师、班级等资料进行审核,有利于材料的系统化管理,方便日后的成本统计。同时,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可方便管理层对资料的查询,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为通过以往资料的参考,为下一次的实训材料购买制定出更为合理的购买方案。
2.3对实训材料进行分类处理,提高实训材料的二次回收利用率
在具体的实训材料利用过程中,材料的损耗程度不尽相同,对不同破损的材料进行分类处理,可以从中选择出破损不那么严重的材料,在下一次的实训中继续进行使用。比如有些烧杯、滴管等器皿只有边缘部分部分有缺口,并不影响它的实际使用功能,就可以不必丢弃,在下一次的实训中继续发挥价值。
对于不能再继续使用的破损严重的材料,比如废旧的刀片等,虽然不能直接进行二次利用,但是通过分类处理,也能与价值较低的废料区分,进行集中处理,提高废料残值的获取度,同时也能够促进环境保护,产生额外的生态效益。
2.4加强设备的维护力度,延长设备寿命
实训设备是成本支出比重较高的部分,日常的设备精细化维护工作必不可少。为了延长设备的寿命,降低实训材料支出成本,在进行实训之前,教师应该对设备操作规则进行讲解,以减少操作不正当产生的设备磨损。在使用结束后,也要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的实训能力的培养过程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实训耗材的成本管理问题,在长期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逐步探索出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精细化成本管理体系,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分配。
(作者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