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信仰调研及防范校园宗教渗透对策研究

2018-07-09 09:46陈璐沈涛张珲玲
大经贸 2018年5期
关键词:信息融合宗教信仰民俗文化

陈璐 沈涛 张珲玲

【摘 要】 近年,一股“宗教文化热”的社会现象伴随我国转型关键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而形成,人们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在生活和思想方面,在其中受到影响最大的当属当代大学生。大学生正处于建立個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而高校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且科学的三观的关键场所,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棒人的主要基地,也成为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侵略的第一目标。在这股“宗教浪潮”中,大学生能否抵御住这股文化浪潮的冲击,各大高校在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作用上至关重要。因此为了加强并且改善宗教教育问题而深入了解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宗教信仰 民俗文化 信息融合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我国在宗教信仰的研究方面因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和文化信息融合期而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的情况看,就有1557 条相关检索结果,近三年在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达596 条,其中2001年有3 条,出现了每年快速递增的趋势,有力地说明大学生出现的宗教信仰的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1]。对国内某个高校园区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之后,能够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教育做出了改进,对于抵制不良宗教活动以建立正确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次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某综合性大学内进行关于宗教信仰的调查,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的方式。本次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12份,回收489份,剔除无效问卷8份,获得有效问卷481份,回收率为93.94%,本次调查涵盖全校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同时包括理工类,文史类和艺术类专业。

经调查结果得知,信教人数占6.56%,11.26%同学表示“将来可能信教”,66.49%的同学表示“不会信教”,15.69%的同学表示“不知道”。在信仰的宗教里,佛教占49.53%,基督教占30.21%,其余20.26%包含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在信教的原因中,“受家庭影响”选择信教的占34.59%,“受民俗文化影响”选择信教的占29.85%,“寻求心灵庇护和安慰”的占20.59%。对宗教的了解情况,17.21%的同学对宗教“一点也不了解”,72.54%的同学表示对宗教“了解一点”,10.25%的同学表示对宗教“很了解”。在参加宗教活动中,53.01%表示只是“参观”,30.57%表示是“出于好奇心”,其余16.42%包括“兴趣”、“陪他人去”。

二、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分析

关于我国各地区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宗教信仰人数比例,有调查结果显示正常值在5%-20%之间。在调查了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某综合性大学内的宗教信仰人数后显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为6.56%,这个数值在正常值内虽然偏低但是也不容小觑。有部分同学表示有少数民族的同学对于宗教很热忱,这些时常接触的同学也是潜在的宗教信仰者。另外有11.26%同学对于是否会在将来选择宗教信仰态度不明,极有可能在将来收到外来文化的侵蚀而选择信教。有研究显示,近年来宗教信仰在大学生的信教人数因各种途径的不断传播有了上升趋势,这种趋势必须引起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本次调查结果中关于对宗教信仰的了解程度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宗教是不甚了解的,对于宗教的理念、行为制度都处于一种所知甚少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在网络信息化的情况下极易受到宗教的冲击,产生好奇心去参加各类宗教活动,甚至进而投身宗教。今年来的综艺节目迅速发展,综艺节目中的宗教活动和氛围对于大学生的影响甚大,不少人在观看节目后选择参与类似宗教活动,甚至掀起“宗教潮流”。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源于学生对于宗教的了解不足,且信仰宗教的人中,仅有少数人会做到宗教中的教条所规定的戒条,极少数人才会去研究宗教教义和信条。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对策

高校应当针对当前宗教信仰问题做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在日常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科学观贯彻到日常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目标。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教育方法融入到传统教育模式之中。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辨别意识,高校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挥其引导作用,以期把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融入到马克思宗教观中从而实现抵御域外敌对势力的文化入侵。

1.正确认识多种信仰

“多种信仰并存,既是精神自由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社会信仰趋向进步、实现人类精神自由的必然要求。”公民的信仰是主观的,是公民个人的私事[2]。人们因有不同的精神追求因而产生了多种信仰,且正值社会转型阶段,高校再帮助大学生认识宗教信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享有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社会的多种信仰应该受到尊重。

2.树立正确的三观

“人的意义世界也就是他所把握的应有的存在方式。这个意义世界是他按照他所认同的应有存在方式自己创造、自己建构起来的。为此,人的一切应然性表现都在他的意义世界中。”大学生在读期间,正是寻找“为什么人”的时期,然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社会理想信念迷茫、反叛的情况,高校的责任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寻自身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把社会的理想信念与学生自身的理想信念相互关联起来。日常生活是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源泉,只有来自于生活的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才是真实的、深刻的、持久的。我们应当指导学生以自身理想信念为中心,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去寻找与社会理想信念相符合的理想信念。

3.肃清校园环境的不良影响

我们法律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 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因此,为了抵御不良的传教组织活动的入侵,各大高校必须加强对学校环境的管理以确保学生在思想和人身上的双安全。针对一些不良传教活动的隐蔽性,侵入性,高校应成立由相关职能组织负责高校宗教管理工作,形成管理传教活动的监管队伍,同时出台一定的惩办措施以制止校园传教行为。

总 结

我国当前正出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应当严防域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大学生正是其入侵的首要对象,因此各大高校应当做好校园宗教渗透对策的防范工作,确保宗教信仰不会荼毒学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范桂森.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6.

[2] 陶倩,曾琰.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4(9).

[3] 杨松.高校应对宗教对大学生群体渗透影响的对策[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9).

[4] 费再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5] 叶小文.中国破解宗教问题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4).

[6] 郑永廷,江传月等.宗教影响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

[7] 李晓元.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4,(01):276-278.

课题:“本文为浙江理工大学2018年统战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璐(1981-),性别:女,职称:讲师,学历:硕士,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单位邮编:310018,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沈涛(1979-),性别:男,职称:讲师,学历:硕士,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单位邮编:310018,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张珲玲(1994-):性别:女,学历:硕士在读,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单位邮编:310018,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信息融合宗教信仰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大数据背景下的信号处理分析
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