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结合背景下宜宾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策略研究

2018-07-09 09:46刘霞
大经贸 2018年5期
关键词:体医结合社区体育健康

刘霞

【摘 要】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持续进步,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改善。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体医结合”——代表了健康促进新趋势的理念将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的重要措施。在此背景下,我国部分城市社区使体医结合模式融入社区体育,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体医结合 社区体育 健康

一、文献研究

1、体医结合的文献研究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体医结合也是最近几年被学者们广泛提及的。随着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和市民体育锻炼热情的提高, 健身意识普遍得到加强, 全民健身的社会氛围已经初步形成, 然而缺乏科学的健身指导, 不少参与者虽然坚持运动, 却没有到达健身的目标, 甚至出现了运动性损伤,锻炼者希望通过科学健身方式, 把健康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要寻求一种安全科学的健身模式。因此, “体医结合”健身模式, 是政府政策驱动的必然结果。

2、社区“体医结合”模式的文献研究

王瑜 、薛桂月、姚盛思 、李荣源等人,在《体医结合”全民健身服务模式对社区居民生理和体质指标的影响》期刊中提到,他们选取了160位志愿者,其中有慢性病患者,通过一年全民健身锻炼以及医疗服务,志愿者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并且慢性病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由此可见“体医结合”对于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具有显著的效果。徐月萍、许红芳、方仁泽等人在“体医结合在社区慢病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到 “由于需要实现医疗和运动的协作, 需要双方面的人才, 然而由于医疗和运动方面的人才的匮乏, 导致难以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 所制定的运动处方难以实现价值。”由此可见,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及医务工作人员缺乏,是社区体育“体医结合”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3、社区慢性病的治疗与干预的文献研究

曹丛、郭秀君在《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中提到:“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各种慢性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中国的慢性病死亡率已到达86.6%,慢性病占疾病的比例已达63%,慢性病成为中国重大的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进一步加重了社会的经济负担”。路金豫在《“体医结合”干预对单纯性肥胖青少年减肥效果的研究》中也提到,“体医结合”干预模式相比单纯性运动处方起到了较好的减肥效果,其中体成分指标中肌肉量,体脂脂肪量,去脂体重有显著性的改善”。由此可见“体医结合”的干预模式在单纯性肥胖减肥方面具有实效性和科学性,是合理减肥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可操作的科学减肥模式。

二、宜宾市构建社区“体医结合”模式可行性的研究

1、宜宾市共有18个社区,城市社区9个,占50%,小城镇社区5个,占27%,农村社区4个,占23%。目前关于宜宾市社区体育的文献研究相对较少,詹嘉文在《宜宾市社区体育发展状况调查研究》中提到“宜宾市公共设施场地简陋,缺乏专门的社区体育组织机构,社区管理机制,健身网络不健全,是普及社区体育的瓶颈,另外,居民对社区体育认识程度普遍较低,是限制体育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但目前泸州市经济蓬勃发展,全名健身运动广泛开展,近年来宜宾市举办了第四十一届横渡金沙江活动、宜宾市暨好友市州健美操大赛、宜宾市暨川南网球邀请赛等等。这些比赛的进行与开展,对于宜宾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也深深的影响了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观念。为“体医结合”进社区提供了思想基础。

2、目前宜賓市社区体育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社区体育设施不够完善,场地有限等,政府在这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在社区体育方面的投入力度。如张训在《泸州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模式的研究》中提到:“为社区提供体质监测服务于信息服务”,利用西南医科大学的科研成果,广泛的体育信息,逐步建立科学的健身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为社区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锻炼者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所以我们应该借助友邻市的开展经验开展宜宾市社区体医结合项目。

三、结论

通过文献研究法,从体医结合大背景下探讨宜宾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策略。一:首先从“体医结合”的提出,也就是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在政策的引领下,引入国内相关社区“体医结合”的模式,探讨构建泸州市社区“体医结合”的可能性。二:实地调查宜宾市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如社区体育设施不完善,没有健全的管理机制,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政府不够重视导致经费不足等问题。社区“体医结合”模式的构建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瑜. “体医结合”全民健身进社区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设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6.

[2] 王瑜,薛桂月,姚盛思,李荣源,莫轶.“体医结合”全民健身服务模式对社区居民生理和体质指标的影响[J].运动,2016(17):4-5+24.

[3] 曹丛,郭秀君.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08):54-57.

[4] 路金豫. “体医结合”干预对单纯性肥胖青少年减肥效果的研究[A]. 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2017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学生体质健康与运动生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2017:2.

[5] 张训.泸州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模式的研究[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100-104+61.

猜你喜欢
体医结合社区体育健康
“体医结合”导向下对体育专业教学的影响
“体医结合”与大学生运动风险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