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新光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6—87页。
二、教学理念
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实践、体验、分析、判断,体验事件发生可能性相等,游戏规则公平。再放到生活的广角下去设计更新奇的两个人或更多人的公平的游戏规则。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并会分析、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让学生明白可能性的大小,并能设计出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验证认识,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养成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难点:能设计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教学关键:正确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五、教法学法
教法:实验、探究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讨论交流法、观察分析法、实践创新法、总结提高法
六、教学准备
教具:骰子、转盘、硬币、箱子、10个黄色乒乓球、2个白色乒乓球、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特色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生动活泼的游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中,真正理解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1.设问题情景,构筑探究的平台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并能判断其公平性。
2.巧置观察情景,开拓探究的通道
出示不公平的规则,让学生观察,指出不公平性,并及时的修改规则,探究公平的游戏规则。
3.营造应用情景,架设探究的阶梯
营造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情景,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又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让学生在愉悦的交流中享受学习与活动的乐趣!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我用学生熟悉的摸球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用数学知识评判常见的游戏是否公平。通过“掷骰子”、 “投硬币”、“剪刀、石头、布”、“设计转盘”等活动,讨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并亲身试验,验证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和等可能性;能自己尝试设计使双方都公平的游戏。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感受,从而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从生活的实际情境出发,导入新课时利用创设的下棋的游戏情境,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要想一个使双方都公平的游戏方法!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說一说,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这时出现笑笑的方法:“大于3点小华先走,小于3点小明先走”你们觉得这个办法好吗?公平吗?这样,学生因为对游戏感兴趣,故而全身心投入到“掷骰子”探索活动中来。突出游戏中的等可能性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公平性)。而对于可能性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分析能力。因此,这节课把目标定位于让学生在亲自试验中,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去体验可能性的大小,来解决游戏中的不公平问题,利用对于可能性大小的分析来修改不公平的游戏规则,让他们真实地玩游戏,切实地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感受游戏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2.引导探究 获得体验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直接感悟到“投硬币”的公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直观的判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通过观察四位数学家多次投币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并尝试解释规律,这一活动,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人”、“发现的主人”、“诠释的主人”。
3.注重合作 提高效能
学生在前两个活动中体验感悟“等可能性”的基础上,能亲自动手设计使双方都公平的转盘游戏,并确定出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这是学生思维活动的一次提升,目的是通过这一活动,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是:
(1)掷骰子填记录卡时,活动要求表达不够准确、不够清晰,导致部分学生在活动时比较迷茫。
(2)本节课如果在设计上能够多给学生一些探索,猜测的空间,如投硬币这一活动分小组参与,学生主动性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针对以上不足加以改进,同时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