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
摘 要:在一个人的品格之中,总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对于陈子庄来说,这条线索就是济世救人的英雄主义情结。从儿时到老年,这种救世济人的英雄情结始终提供给他执着追求的动力。在生命的各个时期,因他自己以及与之交织的人物品格特性等因素,使得他的自我实现之路从武术转向政治,最后驻足于艺术领域,造就了今天我们所知的陈子庄。
关键词:陈子庄;王瓒绪;情结;英雄情结
丹纳认为:“最大的艺术家是富有群众的才能,意识,情感而达到最高度的人。”他认为,“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了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同样,“精神方面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或那种艺术的出现[1]”。丹纳关注艺术所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他是从历史和社会文化角度出发对艺术进行解读。的确,宏观上而言,艺术永远与时代密不可分,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是这个时代中社会文化的一分子,同时又是这个时代精神的高度提炼。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作为艺术家角色的某个人,是如何被精神气候所决定,如何深度植根于群众精神与风俗之中,这个艺术家或艺术流派是代表了怎样的时代精神与风俗,但是,它无法解答这样的问题。譬如说到“李白”作为诗人的角色,我们先将这个名字看作一个符号,那么你如何确定,成为“李白”这个角色的人,非彼人而必是此人?同样是这个时代之中的艺术家,为何有的人担当了这样一种伟大的角色,而有的人却没有。按照丹纳的理论,他可以解释为:最伟大的艺术家正是那个与群众息息相通,密切一致的那个人。没有成为最伟大的艺术家是因为他植根于群众之中的程度还不够深、表达的精神还不够有高度和代表性。但是,显然这样的解释是出自于概念化假设的、由想象而产生的回答。他可以由艺术文化的历史总结出这样的规律,并且于未来之中去证明。虽然我们无法提出反证,但是,它并不能解释历史角色的个体性和某种偶然性。是什么导致梵高成为了梵高,又是什么使得陈子庄形成了他自身的个性化的、脱离了同时代艺术氛围的独特艺术特征?
如果把历史比作链条,那么其中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都可以是其中的一环。但是,这一个体的人,不是站立在历史的长链中保持着静止姿势的人,也不是被时间的风浪推动着向前的人,他们是有意识、有目的、有感情、时刻在思考着和行动着的人,在他们与周围的人的交往中,发生了相互关联的事件,将他们导向了各自的方向和路径。他们之间关系的每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有时将他们带到了同一条路上共同前进,有时将他们推开分道扬镳,有时又在与更多人的交汇之中,将其他人物带进或带离这条线索,在这些路径的运行过程之中,悄悄引导着人的前进方向,造就着每一个个体不同的“结果”。举一个简单的比喻更直观地说明这个过程,那就是玩过弹子机的小孩子会知道,手的力度和拉弦的距离固然可以控制,但对于一个新手来说,弹子在下落时遇到的障碍物就像一个个导致路径转折的里程碑,它们将弹子导向不同方向更多是出自随机。尤其对于一个新手来说,随机性更大。那么对于历史来说,只有一次机会。历史,这个弹子机新手,在时间长河中,是用什么来引导作为个体的人的方向,又是什么在事件与关系发生过程之中,引导着人朝着事件节点的某一方向前进呢?这里,并非要将历史的偶然性变成某种主观臆断的必然性,而是着重强调贯穿在这些事件之中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线索:人的个体特殊性——人的品格。在一个人的品格之中,又总有一条更加深层的贯穿始终的核心——情结。
这里使用的“情结”这个词,并非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恋母、恋父之类的先天情结,更接近于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未完成的愿望”这种后天形成的欲望趋向,这个愿望的形成依赖于童年时期的某种心理环境,不能够通过客观考察而量化。而这种情结产生的行为冲动贯穿一生,又使这个概念近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的欲望。对于许多人而言,成年时期的兴趣与成就很可能在儿时的梦想和行为中就可以找到萌发的痕迹,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实现内心的“情结”,将之转化为自我实现的动力。而对于陈子庄来说,这条线索就是从儿时到老年时期,提供给他执着追求动力的济世救人的英雄主义情结。在他生命的各个时期,他从未放弃过实现这种情结的追求,因他自己以及与之交织的人物品格特性等因素,使得他的自我实现之路从武术转向政治,最后驻足于艺术创造的领域,造就了今天我们所知的陈子庄(1913-1976年,出生于原四川荣昌县、现重庆永川区,著名国画大师,被誉为“中国的梵高”)。
在陈子庄一生中,三个巨大的转折点都与王瓒绪(1885-1960年,四川西充人,曾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5师师长、四川省政府主席、四川省博物馆等职务)有关。第一个转折点是陈子庄打擂成功受到王瓒绪赏识并委以职务。第二个转折点是陈子庄在三年牢狱之后,王瓒绪成功任职同时帮助陈子庄在四川省研究馆谋得职务。如果没有第一次转折,陈子庄不可能走近传统艺术的领域,受到绘画大家的影响。如果没有第二次转折,陈子庄的窘迫生活或许会将他饿死,或者真会如其书信中所说的那样去寻死,这些也未可知,也更不会使他有机会接触到艺术大师和作品从而获得进一步的艺术上的发展。如果说有第三次转折,那就是陈子庄经历了反右斗争与十年“文革”后的他自身心灵的一种转折。王瓒绪的结局、現实的险恶使得陈子庄真正看清政治,继而对政治彻底死心,坚定了对艺术的执着,他济世情怀的不能抒发只能找到艺术这条路径。总的来说,如果没有王瓒绪对于艺术和文人的尊重和喜爱,没有他爱国的满腔热忱,没有对情谊的看重;如果没有陈子庄自小以来的救世济人的英雄情怀,没有他对朋友有情有义的肝胆相照[2],没有他对自我精神追求的执着品性,如果没有与他命运交织的人们的人格品性上的条件,也就无法在当时那个年代之下,产生他这样一位在艰难条件下,尽心尽力地带着对国家、对文化、对艺术生命的责任感而进行艰苦卓绝的努力的艺术家。
从他自身来看,也正是他生活中的人、事、物所塑造出的品格的种子,顽强地生长,终于穿透了风雨交加的现实,在纸面上印刻下了由水、墨、色的痕迹交织的心灵的艺术乐章。
一、自然、艺术、亲情浸润下的健康人格、自由灵魂
一个人幼年时期所接触的图画艺术样式,往往有着重大的意义。不仅是因为这是最初的样式,伴随着最为单纯的白纸一般的幼年时光——思维的单纯性排除了其他繁杂信息的抑制作用,而儿童的发展敏感期的到来使得儿时对于色彩造型的敏感度非常强烈而且记忆深刻久远。一个人幼年时期受到的审美启蒙教育和形成的审美偏好往往可以决定一生的审美情结。虽然经过后天的培养,新的审美习惯可以形成,但这种儿时的影响往往残留在潜意识中,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在后天缓缓地渗透出来。1913年,陈子庄出生于民国诞生的前一年。按他的年龄来算,他的父亲必然是跨越了清末到民国这段时期。从清末民初的四川地区的绘碗风格来看,作为绘碗绘扇画工的陈子庄之父,所能给予陈子庄幼年时期的艺术启蒙样式是基于清末明初民间绘画与手工艺传统的,也就是用来作为商品销售的碗与扇面的装饰风格样式。对陈子庄而言,只是看到作品,与看到艺匠亲手绘制一件作品,这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在许多情况下,看电影总是比看一张同样内容的静态图象要来得印象深刻。就如学习书法需要亲自观摩师傅写字一样,这而非只是看看字帖上的讲解就能够学会的。同样,在看着别人绘制的时候,就看到了创作者的神情、动作的细节,更能够体会到在技法之外的创作时的情感状态等,这些都是亲自看到艺匠创作的好处。况且,这个人还是他的父亲。或许可以想象,在天气不好的农闲时刻里,在家中与父亲一起,看着父亲创作的饱含着父子情的时光是多么的美好而珍贵,他甚至可以自己动手试一试。这样,以一位艺匠为父亲的陈子庄,在儿时就可以获得民间传统审美的熏陶。根据记载,陈子庄在儿时常一边放牛一边画画,可见艺术的种子已经种下。在这样一个以农业劳动为主、靠手艺为辅的家庭中,每日的放牧或农业劳动是必须的功课,那么浸润于自然之中,必然是家常便饭。与一般的务农孩子不同,他还有画画这个兴趣相伴。那么要画,就得观察。而在他幼年时期,正值民国初期,生活的环境比较稳定,没有战争和政治的硝烟围绕在这样平民百姓的家庭中,他的家庭可以暂时平静地谋生活。在这样没有干扰的宁静里,画画的兴趣又会增进了他的视觉敏感度,增加对大自然细节的观察和体会。反之,对大自然的体会又促进着作画者对绘画表现的兴趣。可以去设想:春日荷塘梳理着羽毛的野鸭、夏日炎炎里蝉鸣遍野的树林、深秋天里东倒西歪的墨色残荷、冬日雪地里啄着草籽的肥胖麻雀,这些生机勃勃的自然细节,对于一个会画画的孩子而言,又怎么会激不起描画这可爱自然的欲望呢?他或许还没有能力画出,但不可否认,这些兴趣与感受会储存下来。我们不要去吹捧着说,一个有着艺术成就的大师的幼年有如何高的艺术天赋、如何不同的童年,我们也不管他是否是绘画的从业者,只要细心留意身边人的儿时体验,就会发现只要是年幼时期有相似经历的人,几乎都会建立起这样一种观念:画画是自由快乐真实的,自然是丰富多姿的。
众所周知,自然是人精神之根,艺术是人精神自由之园,亲情则是精神所能依托的最坚固而温暖的港湾。有大自然和艺术的陶冶、亲情的浸润,这样的经历便造化出了他那种质朴自然的天真品性、健康乐观的心态、随时保持自由精神的个性。
二、救世济人的英雄情结
三岁看老不是说着玩的,许多成年时坚定不移的特质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展露无疑。像许多人都拥有儿时的梦想一样,陈子庄也有一个英雄主义的梦想。就在他11岁至23岁之间,也就是1924年到1936年的12年间,他学武、靠手艺谋生来浪迹江湖,游览四川各地,结交侠义人士。救世济人的英雄情结已显露出来。他靠着卖画、习武糊口,追寻绿林英雄们的足迹。武艺是他的第一块敲门砖,敲开了人生的第一扇大门。1936年,他参加成都武术擂台赛获胜,被四川军阀王瓒绪看重,成为其保镖。这是他与1941年出生、大他28岁的王瓒绪的第一个交集。王瓒绪与齐白石自1931年开始交往,在1936年齐白石游蜀之后二人断交[3]。幸运的是,正是在二人因观点和钱纠纷而产生隔阂之前的仅仅几个月[4],陈子庄进入王瓒绪的社交圈,有机会能够亲眼看到齐白石作画。据记载,1936年游蜀期间,齐白石应王瓒绪之邀在宅院居住了三个月,创作了诸多名品[5]。在齐白石自述的记载中没有提到过陈子庄这个人。他是无名小辈,齐白石或许毫无印象,但毫无疑问,这样的好机会,对于一个对画画兴趣浓厚又刚刚得王瓒绪赏识的陈子庄来说,他不可能不尽力把握这个机会。并且在这一年,黄宾虹也先于齐白石游蜀,可以接触到两位绘画大家。有报道记载:“陈子庄曾在黄宾虹、齐白石等莅蓉期间向他们请教,且有机会窥见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等大师之精蕴[5]”。1936年这一年对陈子庄来说,可谓是好事连连。在他后来的绘画与画论中都看到了大家影响的痕迹。
1936年,王瓒绪收留了他——一个武艺高强又爱画画的年轻人。王瓒绪曾是秀才出生,后就读于军校并成为军阀,也可谓文武才情兼备,对于有才华的人自然是喜爱的。陈子庄跟随着王瓒绪,他接触到了政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国民党高层和爱国民主人士的反应分道扬镳。陈子庄在此3年期间结识了民主人士张澜。当得知张澜即将被害,他第一时间及时转告,他因此入狱三年。同年,王瓒绪率44军开赴前线,抗日救国。1938年,王瓒绪在四川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接济进入四川的沦陷区难民,确保政局后方稳定。从他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王瓒绪的品格倾向。在此前的1933年,王瓒绪创办重庆私立巴蜀学校,以此作为抗日救亡运动的活动中心,实现他改变西南落后教育面貌,實现新的教育理想的目的[6]。1951年10月,王瓒绪将他毕生收藏的大量珍贵的文化藏品全部捐献给川西人民博物馆和西南博物馆。1943年,陈子庄出狱之后不久,王瓒绪将他调任回身边。那么,为何三年前陈子庄在被怀疑给张澜通风报信之后只是受了三年牢狱之灾,没有丢掉性命,又为何他在出狱之后,王瓒绪在短期内即将他调任回来?可见王瓒绪一直保持着对陈子庄的关注与联系,并在入狱事件中有可能倾向于保护陈子庄的立场。这个时期陈子庄再一次保护民主人士脱险,他与王瓒绪都走上了同一条抗日之路,成了路途之上肩并肩的战友。王瓒绪的抗日决心在1939年致电中可见一斑:“今日之势,我辈若舍去出兵抗战一途……无面目以见抗日诸将士……即使七千万人拥我为主席,我亦不屑为,弃之若敝履。”对于陈子庄而言,这样一个既是领导又是长辈和战友的王瓒绪,更像是一个保护者,又像是一个同样具有济世救人英雄情怀的知己。
三、救世情怀在艺术领域的全面爆发
1954年8月陈子庄所工作的化工社停工了,他不得不下岗。很及时地,就在1955年,由于王瓒绪的提携,陈子庄就带着全家迁居至成都,任省文史研究馆的研究员。可以想见:如果没有王瓒绪这种有情有义的帮助,陈子庄也不可能在担任文史研究院期间,进一步接触到绘画,也没有机会潜心研究绘画以及解决温饱问题。或许,就在这一个转折点,陈子庄的人生之路就会截然不同。
一个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而一个人内心里最深层的情结也是很难抹去的,当实现这种情结的一条道路走不通,但是在新的道路又有了一点点希望时,这种情结依然要再次播种、生根、发芽。既然跻身于政治领域实现抱负的可能性为零,那么就转身投入到艺术的创作中去。他的语录中记录了他认为艺术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7]。他不是为了靠绘画来赚得财富,过上那种闲适的富裕生活。他说中国将来不能没有艺术,他正是靠艺术来成为英雄,实现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这样的表述和这样的行为不正是他英雄情怀的体现吗?
因任职文史研究员的工作,他得到了许多结交艺术界朋友,深入了解艺术,潜心于艺术创作的机会。在此期间,他通过画展积累了名望。这几次画展,对于将他的艺术推向成熟功不可没,也推动了20世纪60年代的四川地区的国画创作。
1951年,王瓒绪捐赠了全部文物。仅在6年后,王瓒绪被捕,并被登报通告为“反革命分子”。1960年,未经公审和定罪的王瓒绪绝食死于看守所[6]。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革”浩劫之时,王瓒绪早已不在了。遭遇抄家批斗的陈子庄只能靠自己解决经济问题,靠画画换取生存的衣食,养活一家七口。在他三儿子的回忆录中记载了1968年除夕,陈子庄一家的窘境[8]。有人感叹到:逆境出英雄。越是逆境,就越是激起对人格的坚守、对追求理想的机会的珍惜。事实上,并非逆境造就了英雄,而是英雄的品格战胜了逆境而得以突显。
陈子庄济世救人的英雄情结在他的语录中有非常多的体现。他曾说,中国将来一定会有艺术,艺术一定会大放光彩[9]。这既是他在当时具有时代前瞻性的远见,也是他企图通过艺术上的成就来实现对于艺术领域的英雄式的拯救。他认为自己就是那个末世的英雄,而他也确实放弃了一切物质欲望去促成英雄情结的实现。
四、结语
陈子庄的一生贯穿着英雄主义的大无私的价值追求。从儿时行侠仗义,到青年时托志于政治抱负,到后来在艺术领域的追求,过程中处处体现了他的英雄情结。对于陈子庄的艺术成就的评断,褒贬不一。但无论是哪一种评判的标准,都无法否定他的英雄情结对于其艺术成就的动力作用。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2]邓明珠,何力.永川陈子庄:武林高手与“中国梵高”[J].红岩春秋,2014,(07).
[3]张玉丹,刘振宇.四川博物院藏齐白石作品初探——兼论1936年的齐白石与王瓒绪[D].齐白石研究,2013.
[4]曾德宏.齐白石蜀游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J].中国书法:书学,2017,(03).
[5]蔣蓝.那碗没有送去的鳝鱼面[N].成都日报,2010-05.
[6]王宇知.王瓒绪辞官抗日[J].炎黄春秋:人物志,2013,(01).
[7]陈子庄.石壶论画语要[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8]陈寿明.父亲陈子庄[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9]陈子庄.石壶论画语要[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