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晴
摘 要:技校生自我评价较低,普遍抵触学习,对个人可持续发展不利,造成社会人才输入质量不高。文章从学习效能感角度切入,从学生厌学现象着眼,分析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不足造成学习效能低下的原因,从成因上挖掘问题的根源,为后续深入研究作理论基础。
关键词:技校学生;学习效能感;现状;成因
中图分类号:G712;G4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05
作者简介:孙 晴(1982—),女,江苏徐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语文教学。
“自我效能感”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中首先提出,其概念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实质为个体对自己完成任务或者实施行为所需能力的知觉,也指完成任务的信心或信念。该理论最早针对社会学习领域提出。学生学业生涯领域的效能感被称之为学业自我效能感,或称学习效能感。
畏学、厌学、不学是中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普遍心理,只是程度略有轻重。本文以研究技工院校学生学业自我效能为重点,这更是低学业、低效能的高发群体。
从党的十六大至今,中国在科教兴国的大战略背景下,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借助这一有力东风,各级各类技工学校、技师学院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同时,与此极不同步的负面情况便是校园内、课堂上昏昏欲睡、无所适从的莘莘学子,所以严重影响了技能人才的输出质量,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对技能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企业的不满反馈到社会,形成社会舆论对技工教育的负面认识,最终阻碍技工教育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与扶持,已经出现普教和职教平分天下的可喜局面,职校生依然大批沉睡般困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综合因素导致。
一、低学业自我效能感现状表现
1.自我认同低下,叛逆心理严重
中国的绝大多数家长,自始至终都把读书上学作为孩子摆脱现状、跻身更高阶层的唯一途径,所以职业教育的大力提倡一时间并未扭转家长和学生的传统观念,仍用中、高考两大标尺来衡量学生的水平等级,所以孩子送读技校依然认为是其求学生涯中的败笔,名落孙山去学技术变成了成长道路中的下下策。这一精英教育的意识有形无形地深刻影响着学生。技校生几乎可以等同于落榜生,在中学阶段,被家长数落、被学校否定的大批学生“流亡”技校,带着这样的黑色标签来学习,也造成了他们更低的自我认同,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低人一等,在学习上是个彻头彻尾的学混、学渣,或是笨头笨脑的木头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个体都有自我价值肯定的需要,为了找寻存在感,实现价值,学困生退而求其次,痴迷游戏,陷入情网或者挑衅权威、挑战规章,所谓的叛逆只是表象,却起到肯定自身存在意义的作用。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在社团活动或技能大赛中找到动力,培养了良性发展的自信与乐观,这是技校生中的成功典范。
2.学业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过渡期,技术工人成为社会大量急需的人力资源,为迎合社会需求,技校升格为技师学院,不断扩大招生数额,门槛较低,注册入学导致生源质量一届低于一届。这些学生中学阶段尚未合格,加之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就读技校虽然都是同一起跑线重新开始,但工科专业都离不开较好的数理化基础,所以很多技校的学优生也存在学习吃力的现象,初中毕业读五年制高级工的流失率也较高,迫于学业难度大,基础差,无法最终完成学业,不得不中途退学打工。
3.普教职教雷同,难以激发效能
有中、高考的存在,素质教育就很难真正意义上拨云见日。笔者一直认为,职业教育没有升学压力,更像是素质教育的试验田,这里不完全是唯分数至上,相对重视考核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但多数技校校内考核形式仍以闭卷考试为主,用分数高低评价学生等次。因为沿袭了中学评价方式,技校生在“旧疮”未愈的基础上又添新伤,无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挫伤了发挥潜在特长的积极性,失败的标签一贴到底,难以激发学习、生活上的自我效能感,造成事事不感兴趣,人人提不起精神。在学校严格管理的规章制度下,更多见到的是一个个高压管制下言听计从、没有主见的“听话工具”。而教育的实质是需要培养出具有主观能动性、自我效能感较高的职业人和社会人。
二、学习效能低下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奠基不实
家庭作为社会组成的最小单元,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换言之,影响孩子成长发展的主阵地不是学校而在家庭。如果家庭教育健康良好,那么会给学校教育带来强大的助力,反之学校教育会变得难上加难。纵观学校源源不断的“问题生”,家庭教育缺失或错位的例子比比皆是,城市的单亲家庭、农村的留守儿童是低学业学生群体中的主要来源。家长由于对孩子的一种亏欠心理,在行为上表现为溺爱、过度纵容,对孩子不敢指责,不去教育。或者单亲的一方将孩子培养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严加管理,高压状态下育儿,反而加速了孩子前途的“毁灭”,这种管与不管的家教案例并未真正从心理层面给予学生安慰和鼓励,这种家教是不科学的。另一种父母把孩子作为世界的中心,以爱的名义全程实时监控孩子,殊不知教育该培养人独立自主的精神长相,凡事包办代劳,反而挫伤了孩子的效能,势必培养出学业上高分、生活中低能的学生,而在现实生活中涉足人际交往后,这类学生自我价值认同普遍不高,所以过度关爱也是伤害。
2.学校教育针对不强
在政府重视应用人才的培养策略下,本科院校的工科专业、高职高专学校和职高技校人才定位区分不够明确,教育的层次性不够清晰,模糊了大学生和技校生的界限分工。理论教学上技职类学校内容偏深,实训教学上加大大专生的实习比例。技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用书有意无意地向高等教育靠拢,强调了课程结构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学科本位性,脱离技校生薄弱的学业水平和认知能力。例如,学习“电工电子”这门课需要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上掌握新课,对三年制中级工的培养上难度较大;再如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及“Qbasic语言程序设计”,在课程设计和教材使用上,其深度不低于大学教材,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学习吃力,无法独立完成习题和测试,这是造成学习效能感偏低的主要原因。
3.社会知识脱节太大
技工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它是学生步入社会走向职场的前一站,其有别于升学教育,我们要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社会、感受职场,尽快进入职场角色,做好工作的心理准备。多数学校考虑学生刚满16岁认知判断不清而采取严格管理的封校制度,拉开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加之学生不具备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内知识不学,课外知识不懂,教育的结果造成技校生德育、智育明显低于同龄的高中或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同样差异显著。假若技校生毕业之时,就背负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的包袱,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最终还是被社会淘汰。
综上所述,学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业方面的具体应用,它属于心理学范畴,技校生对学习的抵触、回避只是学习生活中的一个表象,学生自我效能低下是个体和环境綜合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它直接影响成绩水平和持续发展。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对于自身能力的信念,后者显得更为重要。技工教育者只有找到学生畏难厌学的根源,知晓学业自我效能低下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本论题从理论探讨开始,在后续相关实证研究中,希望进一步探究技校生低学业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目前技校困学的现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厚德、强技、乐生活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美)A·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林 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小燕.技校学生厌学情绪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