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拉
长期以来,公众开设各类账户时手机号码都是必填项。其中,部分手机号码被原用户抛弃后,重新进入选号系统,被下一个用户重新启用。由于缺乏系统完善的解绑措施,部分二手号码用户要承受很多困扰,如被相关机构的短信、电话骚扰,或因二手号码曾被标注为“骚扰电话”而被对方挂掉……
原号码用户在未解绑的情况下,也面临各种账户被盗的风险。对于二手手机号遭遇解绑难,虽然一些企业已采取了措施,如支付宝建立了手机号码+银行卡号或身份证“双重因子”的验证模式;微信、微博等增加了注销功能,但这种碎片化的改进,并不足以打消所有二手手机号用户的忧虑。
隔三差五收到前機主的缴费通知
到市场上购买的手机号不应该都是新号吗?新买的手机号怎么可能是“二手”的?近期,不断有消费者反映,自己新买的手机号却常接到找前机主的电话,甚至有的隔三差五就能收到催前机主缴纳水电煤气费的短信通知,更有甚者,可直接打开前机主的微博,看到他人的私密聊天。
近期,北京的吴女士购买了一个135段的手机号,没想到却是麻烦与尴尬不断。“都有点穿越的错乱感了,几乎每隔一天手机短信就能收到关于前机主的缴费通知,你能清楚知道他的姓名、家庭住址、几栋楼几单元,而且还无法屏蔽。更要命的是,这个家住新迎小区的业主还将手机号与红外线指纹密码锁相互绑定了,几乎每天都能收到提醒他指纹密码锁电池电量不足,需立即更换的提示短信。他的亲友隔三差五打来的电话更不知道接了多少。”吴女士认为,手机号相关服务不解绑不仅给二手用户造成麻烦与不便,更容易让原用户面临隐私、支付隐患等问题。
长久没用成空号,担心安全出问题
杭州的刘先生目前使用着两个手机号码。“其中一个不怎么使用,但是我每个月都会往里面充点钱保证它处于开放状态。有一阵子就忘了往里面充钱,时间略长之后就成了空号。这下把我急坏了,因为银行卡、信用卡的预留信息都是这个手机号,后来折腾了好久才把原来绑定的手机号注销掉换到新卡上绑定。当时就特别担心自己的手机号被卖掉,信息安全会出现问题,所以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将其一一解绑。”
多年未用账户,被陌生人转走万余元
广州的叶女士移民美国多年,国内的手机号、支付账户多年未使用。2018年,她突然发现,自己“沉睡”账户上的1万多元“不翼而飞”,仔细一看,都是转账给了一个陌生人X的账户。原来,由于叶女士的手机多年未使用,因欠费被运营商收回,再次卖给了X。而X在使用中发现,叶女士的手机绑定了银行卡,通过手机获取验证码,便成功更改了密码并转账给自己。
由某家运营商透露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收到的二手号码投诉量达到16 855起,平均每月1 400起左右。可见,手机号更换给用户带来的困扰,并非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其实,二手手机号码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追根溯源,大量二手号码产生的原因是用户频繁换号。有行业人士指出,手机号码被弃置不用后,会重新进入选号系统,被下一个用户启用,这是运营商选号系统的“潜规则”。二手号码已经成为目前选号系统内的主流,运营商方面表示,目前一手号码“十分稀缺”。
一手号码为何难以获得?有运营商内部人士表示,这是因为号段属于“稀缺资源”,目前国内手机号是11位,但入网的用户越来越多,号段越来越不够用。一般而言,在全国范围内,三大运营商会根据预估市场向工信部申请手机号段资源,各省市运营分公司再接受总公司分配。作为运营商而言,无论是手头上的新号码还是二手号码,都必须向国家缴纳相应的“号码资源占用费”。从运营商角度而言,无论运营哪种手机号,都一样要为此资源买单。另外,运营商不可能总向国家申请新号码资源,那些被注销的老号码依然会收回到号池中备用。
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移动用户数达8.87亿,中国联通用户数达2.84亿,中国电信用户数为2.50亿,三大运营商用户总数超13亿,仅2017年一年就新增9 200多万用户。如果每个新增用户都需要匹配一个新的号码,那仅新增号码就需要开发9 000多万个。
据了解,一个号码若3个月不被使用、缴费,就会自动注销;注销后3~6个月内,号码进入沉默期,此时号码不能被他人使用;此后号码会被再投放。也就是说,一个号码从消费者不使用到被下一个号主选定,一般要经历半年时间。电信运营商为了节约成本,将被注销的号码重启出售是常用做法了。
既然手机号掌握在运营商手中,若有授权,运营商能不能一劳永逸为客户代劳注销一切绑定服务呢?很多消费者甚至提出愿意为运营商开通这样的解绑服务而付费。
但运营商代为解绑一切服务眼下几乎不可能实现。首先从目前的系统和通信规则来看,运营商不可能掌握客户微信、微博、供电、供水等不同平台的绑定情况。纵观整个互联网,各大渠道之间乃至各大渠道与运营商之间都仅仅是在自身领域范畴内提供服务,信息并不共享也不互联,平台与平台之间未实现对接,这就阻断了代解绑的可能性。其次从信息安全上来讲,这也是非常不合适也不安全的操作。当客户的核心信息完全可被一家渠道及平台随意抓取时,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不被允许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在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所以市民提出“一键解绑”的设想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政策上都无法实现。据介绍,一般而言,基础运营商能够且只能主动帮助客户注销此前由基础运营商代收费的渠道信息,比如手机报等。
目前,运营商只能将自己平台上的用户信息删除,对于在其他互联网平台上的绑定,运营商无权处理。用户原先绑定的诸多互联网业务,难免涉及个人隐私,运营商因此无法了解,也不便越俎代庖。
从道理上讲,二手号码的尴尬不应该由消费者埋单。相关法律法规早已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在用户终止使用互联网信息服务后,应当为用户提供注销服务。但大多数手机应用开发商或担心用户流失,或忧虑流量下降,所以对账户注销视而不见。
如今的手机号已不仅是通讯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网络时代个人身份证件之一。登录转账,都会让你输入手机号,获得动态密码。如果新用户能够提供相应证明,证明自己是该手機号现在的所有者,那么就可以要求相关应用的运营方和服务商解除绑定,注销原用户的账号信息等。根据工信部《电信与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规定,当用户不再使用某种网络服务时,有权要求相关网络服务商注销其账号。现在可能还存在某些网络服务商并不支持用户注销其账号的情况,这是违反法律规定的。用户可以向通信管理部门举报。作为主管部门,通信管理部门有必要加强执法和监管。
现代社会里,带有真实个人身份信息、可能泄露个人隐私的符码标识,不能以纯粹的商业服务视之、管理之,而应以准个人身份证明的规格来进行规范。开卡时要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让消费者知道号码是新号还是二手号码,让消费者有选择余地。要让消费者了解二手号码的风险,尤其二手号码交易不像其他交易,购买者不知道前主人任何信息———是不是欠债的主、是不是城市牛皮癣常客等。对于弃用号码的消费者,应用程序服务商、网站也应该尊重使用者抹除网上电子痕迹的权利,并提供相应便利。否则,携号转网无法实现,销号停用又困难重重,消费者只能一路遭殃,成为唯一的输家。
如果不是遇到必要情况,一般不要注销手机号。2018年7月起全国就将取消移动流量漫游费,而电话长途费、漫游费已于2017年取消,所以用户所持手机号即便跨地区也没有太多更换的必要。
为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消费者一定要有“解绑”意识。在换手机号后,微信、银行卡(包括U盾、网银、手机银行、证券基金账户等)、网络支付A pp(包括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常用网站(包括微信、QQ、淘宝、京东等)、网盘等五类绑定信息必须一起解除,否则会带来隐私被窥探、银行卡遭盗刷等多重危害。
用户弃用一个手机号码后,最好先自己查询下这个号码是否已被注销掉。拨打号码后,若是空号,也就是说这个号码已经不能使用了,但还未被注销;若不是空号,则说明旧号已经被注销,重新卖给别人了。
当一串简单的手机号码被附加太多功能时,无论是运营商还是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均应考虑到二手手机号码现象给用户带来的困境,制定更有利于用户权益维护的规则。
要切实改变当前二手手机号码遭遇解绑难的窘境,需要从制度上规范管理二手手机号码发放与使用,A pp平台、电信运营商和网络管理部门应协同配合,建立快速解决机制。运营商在出售二手号码时应履行告知义务,提醒号码属性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不妨设置更长的沉默期,以减少前机主和后机主间的相互影响,并可在用户注销或废弃该号码时,提醒其妥善处理所绑定的网络账号。
对于手机应用开发商而言,借鉴“冷冻期”的办法不失为一种选择,超期登录需二次核验,同时积极承担注销责任,不断完善功能设置。例如,设计便捷简单的账号注销或手机号更换通道,避免更换新手机号需要旧号收验证码的死循环;设置用户行为变化触发重新验证机制,如位置、登录终端、操作系统发生变化后则开启验证;设置与运营商时间类似的冻结期,当用户长时间未登录后则开启安全保护登录模式等,避免二手号码变成“麻烦号”。
进一步说,作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有效补漏措施,相关各方应当建立起号码资源变动情况的信息共享平台,打通信息壁垒。这样,才能让手机号码真正成为与用户身份高度相关的、安全的“准身份证号码”和网络通行证。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工信部旗下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发起码号服务推进组,并发布了跨行业码号服务平台。平台依托合同电信网络号资源库、网间移动号码携带集中数据库,面向政府、通信、互联网、金融等行业,提供信息共享、创新应用开发以及跨企业在线问题处理服务。鉴于部分互联网平台对于相关防护措施仍然比较随意,有些仅使用验证码就能登录的应用,消费者自己要多留心。构建信息共享机制有助于修补二手号码的系统漏洞。手机号一旦回收,运营商、应用开发商、金融机构即可共享信息,并按规范将其从应用系统中注销。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互联网时代的底线。事实证明,唯有真正为用户考虑,才能赢得更多彼此信任的空间,这应当成为互联网时代的行为准则和商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