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抗性比较研究

2018-07-09 01:19孙定红孙俊铭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抗性小麦

孙定红 孙俊铭

摘 要:比较不同品种小麦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抗性,结果表明,镇麦8号、扬麦19、扬麦12等小麦赤霉病发生较轻,田间抗性表现较好;镇麦8号、扬麦19、扬麦158、皖麦32、宁麦16、扬麦12等小麦产量较高。建议在小麦赤霉病重发区,推广种植镇麦8号、扬麦19、扬麦12。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抗性;产量;小麦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0-0033-02

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 zeae (Schw.))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庐江县继2003年大流行、2010年偏重流行后,2012年又重度发生,尤其是2013—2017年重发频率增加,严重影响了小麦的高产、稳产和品质[1~5]。为明确小麦不同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抗性,开展了该项试验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小麦品种 选择小麦常规品种、推广品种和预备品种10个,分别是:扬麦12、扬麦13、扬麦15、镇麦5号、宁麦16、皖麦32、扬麦18、扬麦19、镇麦8号、扬麦158。

1.2 试验设计 将10个品種种植在同一块田中,每个品种3个重复,共30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长10m、宽4m,小区净面积(不包括沟宽)40m2。重复间沟宽20cm,重复内沟宽15cm,沟深均为15cm,试验区四周设宽2m的保护行。

1.3 试验田概况 试验设在庐江县白湖镇梅山村小麦直播田,为近年来小麦赤霉病连续发病较重的地区;试验田地势平整,排灌方便,易于田管,肥力水平中等,质地中壤,pH值5.1,有机质含量1.73%,所有参试品种均安排在同一田块内;采用撒播法,于11月10日播种,播种量165kg/hm2,每小区播种量0.66kg。试验区总纯氮用量195kg/hm2,其中:基肥、苗肥、腊肥、冬后拔节肥分别占总纯氮量的50%、15%、15%、20%;磷肥(P2O5)用量为75kg/hm2,全部作基肥;钾肥(K2O)用量为112.5kg/hm2,基肥、穗肥分别占施钾总量的65%、35%。试验全过程均不施药防治病害,其他田管措施相同。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1.4.1 调查时间 小麦开花后每天调查1次,初见病穗后,每5d调查1次,至小麦腊熟末期止。

1.4.2 调查方法 始见病穗后,在其周围固定200穗,调查病穗数,各病级穗数,病穗分为5级,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病;1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2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1/4~1/2;3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1/2~3/4;4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6]。

2 结果和分析

2.1 不同品种小麦赤霉病始病期差异 试验结果表明,各小麦品种间赤霉病始病期差异较大。扬麦15发病最早,始病期为5月4日,扬麦18见病最迟,始病期为5月13日(表1)。

注:表中数据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同列数据后具有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具有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在0.01水平差异显著。

2.2 不同品种小麦赤霉病田间病情消长动态 参试的不同小麦品种田间病情动态:小麦赤霉病穗始于小麦开花至灌浆期,乳熟期至腊熟期出现发病高峰,田间病情增长较快,腊熟期病情进入稳定期(图1、2)。

2.3 小麦赤霉病病情稳定期不同品种间病情差异 小麦不同品种间赤霉病病情差异较大。据病情稳定期(5月26日)调查,镇麦8号、扬麦19、扬麦12小麦赤霉病发病较轻,平均病穗率分别为12.83%、14.17%、16.33%,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5.00、4.88、5.63;扬麦15、扬麦18、皖麦32小麦赤霉病发病较重,平均病穗率分别为46.00%、35.67%、28.83%,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18.13、11.54、12.21;镇麦8号、扬麦19、扬麦12小麦赤霉病病情显著低于扬麦15、扬麦18、皖麦32(表1)。

2.4 小麦不同品种产量 小麦收获时测产,各小麦品种间产量差异明显,镇麦8号、扬麦19、扬麦158、皖麦32、宁麦16、扬麦12产量较高,产量分别为4944.0、4827.0、4560.0、4494.0、4419.0、4393.5kg/hm2,6个品种间产量差异不明显,但均高于扬麦18、扬麦13,其中镇麦8号、扬麦19产量显著高于扬麦18、扬麦13(表1)。

3 结论

(1)小麦赤霉病穗始于小麦开花至灌浆期,小麦乳熟期至腊熟期为小麦赤霉病病情激增期,田间出现发病高峰,小麦腊熟期病情进入稳定期。

(2)不同的小麦品种间小麦赤霉病病情差异较大,镇麦8号、扬麦19、扬麦12小麦赤霉病发病较轻,对小麦赤霉病田间抗性表现较好。不同的小麦品种间产量差异明显,镇麦8号、扬麦19、扬麦158、皖麦32、宁麦16、扬麦12产量较高。

(3)大力推广种植小麦赤霉病抗(耐)病品种,是实施小麦病害绿色防控,减少农药使用量的重要措施[7、8]。综合考虑各小麦品种及小麦赤霉病发病情况及产量,建议在小麦赤霉病重发区,推广种植镇麦8号、扬麦19、扬麦12。

参考文献

[1]花日茂,陈军,孙俊铭,等. 安徽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107-109.

[2]孙俊铭,韦刚,张启高.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适期及不同防治次数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01):110,139.

[3]程顺和,张勇,别同德,等.中国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及抗性遗传改良[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938-942.

[4]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等.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8):1476-1488.

[5]甘斌杰.我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与建议[J].安徽农业,2004(2):17-18.

[6]刘家成,李刚,胡全胜.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办法与技术[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1995:85-91.

[7]马鸿翔,陆维忠.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10,26(1):197-203.

[8]张洁,伊艳杰,王金水,等.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4,34(1):24-28,53. (责编:王慧晴)

猜你喜欢
小麦赤霉病抗性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一个控制超强电离辐射抗性开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哭娃小麦
甲基对硫磷抗性菌的筛选及特性研究
甜玉米常见病害的抗性鉴定及防治
用于黄瓜白粉病抗性鉴定的InDel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