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亮
(海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国家在加大对高等院校人财物等投入时,在办学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实现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规模及教育教学质量上都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在经费投入上相较于以往也都有了显著地提高。
如图1所示,2012~2013学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各项经费总投入近400亿元[1],并且在对高校经费投入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实验室设备资产实物数据年均增长率分析中可以看出,高校各类教学仪器设备逐年增加,尤其是仪器仪表与机电设备类金额年增长率都在10%以上[2]。这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扩大、办学质量的提高及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这是高等教育特别是当代青年的幸事。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在现实生活中也凸显出大量国有资产是否重叠闲置浪费等问题,引发我们对两层问题的思考:第一,近年来国家培养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经济发展中不仅显现出人才缺口的增大,而且越有近千万青年毕业生待业或半就业;第二,每年设备资产的增加,原有资产在其寿命内是否存在浪费挤压现象。
究其原因,本文根据多年来从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在高校实验室转型与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高等院校实验室设备资产效能最大化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培养在校青年自主创新及复合型集成人才的重要路径。
经济学上的效能最大化首先必须谨遵自然寿命、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等三大核心评价准则。其中,自然寿命是指被评价主体从其全新状态开始使用直至到其报废所经历的时间,主要由有形磨损决定;技术寿命是指被评价主体开始使用直至到其因技术落后而被淘汰所经历的时间,主要有无形磨损决定;经济寿命是指被评价主体所处的最经济的使用期限,这里的最经济由被评价主体的使用成本最低或经济效益最高决定。尤其要指出的是,经济学是推进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动力源。
以经济学观念来看,高等院校设备资产效能最大化就是指设备资产在其技术寿命范围内,在运行操作过程中实现其经济寿命最大限度地接近其自然寿命的能力状态的积化。其中,运行操作过程指的是实验室所进行的高校实验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等实体项目总流程。追求高校设备资产效能最大化是推进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1.3.1 非专业化采购在源头上限制其功能最大化
虽然我国高校从2003年全面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但是还有很多不太完善的地方。特别是高校采购项目大都是由各用户单位把持,其 “业主”地位仍牢牢地体现在采购活动的各个环节,这是高校采购中最大的机制缺失[3]。
源头上缺乏先进的资源分配制度体制,最大限度地获得对资源(经费)拥有支配权成为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畸形竞争的目标。很多高校倚重在争取国家资源上,而对获取后的资源(经费)利用效率没有重视。由此看到,非专业人员对器材设备的分类、性能、特别是其技术寿命周期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很大程度上是盲目、重复购置,设备资产功能最大化的发挥在源头上就已经大大受到限制。
1.3.2 非专业管理、重要环节上的缺陷
高校设备资产的相关人包括设备资产的使用者或保管者两种。对于使用者来讲,公有财产理念下缺乏细读设备资产及精心护养使用说明的习惯[4]。而对于保管者来说,为了引进某一方面人才,学校就会连带解决人才至亲到高等院校作为设备资产保管人员。这类人员不仅没有相应专业资格证书、学历层次水平低,而且在其入职后又没有进行系统连贯的业务素质、能力水平培训。这一情况首先就会在设备资产自然寿命上出现:缺乏保养护养知识对接,就会对设备资产造成大量的有形磨损。尤其要讲的是,实验教辅系列的职称评定很多仅走到高级实验师 (副教授),职业、技能素质囿于现实困境[5],也无形中限制了相关人员自主学习自我能力水平的提升,想当然的工作态度会表现在与之相关的实验室设备资产耗损及效能低下上。
1.3.3 缺乏行之有效的细化管理制度
设备资产购入后,高等院校一般都会制定便于资产评估考核的常规性资材管理制度及总则,如资产管理、采购、护养及报废等。但是,对于其深层细化的分管制度却缺乏共性认知。与此同时,即便制定了上述原则,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总会出现有章不循、执行不力的现象,最终挂在墙上的、写在本子上的就成了一纸空文,随意性取代了制度化。能否彰显设备资产效能最大化可想而知,因为即便是偶然性的设备资产评估也是对自己 “家底”模糊地盘点,很难取得实质性成效,流于形式下,设备资产效能最大化也就很难实现。
1.3.4 人为因素限制设备资产技术寿命增长
对于新时期一些设备资产(如软件或伴有软件启动系统的大型器材设备),在招标人员及使用原有设备资产人员的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理念指引下,缺乏技术跟进意识[6]。此境况配以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增大,作为实验室主体 “惰性”必然萌发,使得设备资产在人为限制而不是技术限制原因下被淘汰报废。因此,陈旧理念下技术技能匮乏,促使设备资产技术寿命的缩短,而设备资产技术寿命上的缩短也必然造成其经济寿命的减少。
海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源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1993年成立的两年制土地资源管理专科专业。在其实现专升本后,于2007年归于海南大学,现已成为海南省唯一由国家控制布点的特色专业。作为与专业配套的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现已成为专业器材设备齐全且有针对性的高校实验实践平台。多年来,如何实现专业实验室设备资产效能最大化,一直是实验室管理人员及科任教师不断追求的课题。改革与创新、积累与积淀,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现已经摸索出一套新形势下提高高等院校实验室设备资产效能最大化的成功经验。
法国孟德斯鸠曾在其著作 《论法的精神》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高校实验室设备资产的采购也是如此,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在学校国资处协同指导下积极配合学校采购主管单位采取政府采购、阳光采购流程。采购申请书以专业一线教师及使用人的意见为主体,并且在采购项目协议书中明确确立用户单位(尤其是使用单位)的权益。对于采购中招标单位及采购过程进行网络流程透明公开[7],这不仅避免了过程腐败现象的发生,而且对于其及时升级换代跟进,在护养自然寿命基础上提高技术寿命,进而提高其设备资产的经济寿命更有很大帮助。
为了培养出更多自主创新、敢于实践的复合型专业集成人才,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又进一步细化为土地资源管理与规划实验室、土地信息系统实验室及房地产经营管理实验室等3个层面,以此实现对招标及现有专业器材设备精细、精准化运营操作及器材护养。即在实现专业精准化教学实践、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循环互动同时做到对设备资产的专业化保养护理,如图2所示。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通过双向驱动搭建出的细化实验室不仅实现了原有及新购进实验室台件整合使用次数及使用效率提高,同时也实现了报废台件明显降低的效果。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6~2015年整合台件使用率增长了66.15%,台件报废率降低了一半之多。
由此看来,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不仅有效地实现了实验室器材设备自然寿命的延长,而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其经济寿命的最大化。
图2 2006~2015年器材设备整合及报废台件比较
作为国家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实行相关评估机制及日常运行机制。秉承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2000年4月1日颁布),在对教育部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年度效益评价表的基础上,建立评价考核制度,制定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设备资产年度效益评价表如表2所示,提高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表2 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器材设备年度效益评价表
表2 (续表)
切实有效的日产运行机制是提高实验室设备资产效用最大化的基础。除了科研及社会服务外,实验实践教学就是日常运行机制的主要项目。
图3 2013~2016年专业RTK课程教师演练与维修次数比较
在学生每一次实验实践操作前,科任教师将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器材演练与操作演示,这样减少了学生应用操作时候的有形磨损,即延长了实验室设备资产的自然寿命。如图3所示,从2013年到2016年,由于科任教师在学生操作前提高了演练次数(从2013年6次提高到2016年的18次),而每年该课程在学生实验实践操作次数不变的情况下,实验室RTK配套台件维修次数明显下降(从2013年的15次下降到2016年的6次)。可见这一做法的效果是明显的。
评估机制与日常运行机制对于每所高校来讲,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但是能在实践中有所创新有所获取就更显得难能可贵。这就是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在推进实验室设备资产效能最大化中,实现专业教育教学提高的本意。
2.3.1 定期与不定期的账、物、卡盘点
管理也是生产力,行之有效的管理出效率,这是企业运营上长谈的战略,用在实验室设备资产管理上也是如此。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结合学校的定期资产清查,实行不定期自我清查,以此实现对实验室设备资产的账、物、卡盘点,全面完整地做到资产清晰、“家底”清楚[8]。同时明确实验室相关责任人的权利与义务,附以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确保实验室设备资产账实清楚、账物相等。
2.3.2 多样化拓展实验室技能
以上原有意义上的推延是实现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设备资产效能最大化的一种形式。而积极多样化拓展实验室技能是另一种新思路,谨遵“宁可用坏,不可放坏”原则是对设备资产挤压堆积路径探索的最好基调。针对当下实验室设备资产绝对多数都是电子或以电启动的器材设备现状,实行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就是一个成功的实践范例。其一,实行院校内外专业相关科研赛事;其二,以实验室为平台,融入社会服务项目或科任教师科研服务项目中;其三,承办省校共建项目。实验室的每项工作各有特点,头绪很多,方法上不可能统一[9]。因此,经过一系列多样化的实验实践项目来缩短实验室设备资产挤压堆积的时间,能推进其效能提高。
实验室主体 “软实力”在于灌输与培训,对于实验室来讲,科任教师有其使用技能,保管人员有其保管技能,学生有其使用技能。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设备资产效能最大化的提高是上述三者在实现系统培训的基础上取得的。
图4 2014~2016年相关人员培训均数及维修均数比较
如图4所示,伴随着2014~2016年对科任教师、保管人员及学生培训均数提高,实验室设备资产及器材设备维修均数明显降低。重点是对科任教师和保管人员的培训,因为师者只有首先会“渔”, 才能授之以 “渔”。
由于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对仪器设备的认识不同,仪器设备专业维护技术水平参数不齐,使得设备资产残值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10]。这也就引发了何为残值、残值评价标准、残值利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也是实验室设备资产效能最大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其自然寿命、技术寿命及经济寿命存在着张弛效应,因此,不同台件重新整合、器材设备专业公司残值整合及实验室相关人员残值利用培训都是提高效能的最好方式。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实验资源紧缺和学生数量的增加成为现在高校实验教学的主要矛盾[11]。海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在拓展实验室设备资产效能最大化革新之路上,不是对以往的全盘否定,而是以其为基础,在时间和空间上主动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并且在逐步进入常态运行操作中使之制度化常态化[12],这一切都旨在 “双一流”目标创建及完善中培养出更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集成人才。
[1]武晓峰,高晓杰.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报告(2014)[R].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赵韫哲,杨帅.高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折旧的分析与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1):241-243.
[3]林体排.对高校物资采购腐败现象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49):246-247.
[4]李小寒,权利宁.大型仪器开放测试基金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107-110.
[5]代君.实验室工作人员素质[J].现代经济信息,2012(10):82.
[6]杜海燕,徐志峰.实验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2):101-102.
[7]王晨霞.论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方式及管理[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4):153-154.
[8]黄婧.高校实验室设备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机械管理开发,2006(2):155-156.
[9]樊路嘉.重点高校基层实验室设备资产管理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1):140-142.
[10]沈涤萍.实验室仪器设备报废残值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4):138-140.
[11]张宝玉.数字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J].实验室科学,2006(6):98-100.
[12]裘立群,汪建民,艾仕云,等.大循环模式下实验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与维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