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今的课改方向是“以生为本”,不仅是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生为本”,而且要在学生的学习中“以生为本”,为此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就很重要。在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时,通过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文化意识,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预习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素养
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中指出,新课改和课标修订要突出“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建构。其中,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一切教学行为均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教育部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掌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指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以“一切的教都是为了不教”为出发点的预习能力的培养就很好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方针。它不仅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在有效预习的过程中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通过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将教育部提出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以生为本 培养学习能力
中国教育学会郭振有先生说过:“高效课堂的核心就是自主,自己做主人,不受别人支配。学习是学生的事。”但是纵观我们的小学教育,大多数老师都在致力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听课与反馈课堂。可能是小学生年龄小的原因,对老师的依赖性特别强,依赖老师的教,老师不教就不知道如何获取知识,以至于出现“高分低能”一说,这个“能”不仅指生活技能,也指学习能力。因此建立学生的预习习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What time is it?》为例,谈谈教师如何在建立学生预习习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巧设预习案 任务驱动自学
预习单是根据学习目标,按难易程度阶梯式设计的。每一项都有清晰的任务指引。学生在指引下完成任务达到自学的目的。在第一项预习单词中,除了课本的三四会必定要掌握的单词外,教师还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了“我的单词库”。这一项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在浏览课文时把自己不会(不会读、不理解)的单词收入自己的单词库中,再进行自学。我们提倡课堂中要“留白”,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空间。在预习中,我们也要“留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预习单的第二项任务是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能用英语表达不同的时间,而设计的,教师预计学生在表达时间可能遇到不会读数词的问题,提前布置这一任务,帮助学生解决读时间难的瓶颈问题。第三、四项任务是完成句子的学习,遵从听说读写的顺序由易到难过渡。同样这里给学生“留白”,除了基本句型之外,根据自己的水平收入不会的句子,再进行学习。
(二) 善用方法 激发潜能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刚开始预习习惯培养时大多是在课堂上进行,以便教师随时监控、发现、调整,找到适合小学生的预习方法和途径。根据当代构建主义者主张“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預习的过程中设计了“布置任务—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个人展示—质疑纠错—巩固输出”的学习模式,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What time is it?》Part A 的预习课为例,教师在发预习单之前布置学生浏览主情境图,并提出以下问题: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本单元要重点学习哪些句子?学生通过浏览页面内容和图片可以找到答案:本单元主题是问时间;重点句子是问几点了?What time is it? Its …(oclock.) 这一问相当于西餐里的开胃前菜,旨在让学生找到预习的方向,属于热身环节。接着,下发预习单并提出第一项任务:集体听单词录音三遍并跟读,然后自由朗读单词,同时开放教室的多媒体平台给有需要多听的学生进行自由点读,保证每个学生的需求都得到满足。自由朗读之后,要求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朗读单词由组长把关、纠错。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教师分别请几个学生在班上进行单词朗读展示,展示完后,老师不作点评,而是由听的学生进行点评,或是赞赏,或是指出个人认为读得不对或不好的地方。学生点评完之后,老师再进行总结性的点评和指导。经过思想充分的碰撞和交流,学生对单词的读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时可以进行再读作为巩固。基本单词的预习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布置下一个任务:默读Part A,把自己不理解的单词收入自己的单词库中,并利用《英语全解》、《英汉词典》、电子点读产品解决听读和理解的问题。这一环节同样可以采用“学生展示—质疑纠错”的学习模式。预习单的(三)、(四)、(五)项任务也是遵循“布置任务—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个人展示—质疑纠错—巩固输出”的学习模式来完成。学生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个人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学会了利用学习工具(资料书、词典、电子产品等)解决知识问题;学会了通过与人合作、交流解惑;学会了倾听与批判;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是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还可以迁移到生活中的类似的问题。这种学习模式符合建构主义对师生关系的定位:“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引导独立 提升思维品质
《修订课标》把思维品质列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界定为:一个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在小学英语预习课中,教师通过引导与任务驱使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建构、评价、创新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从而达到提升思维品质的目的。同样以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What time is it?》为例,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提升思维品质的训练:
(一)观察、分析教材
在预习开始之前,教师布置的任务是浏览单元课文,找到本单元的学习话题和与本话题有关的句子,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会从课题和Lets learn中找到出现频率高与主题相关的重点句子:What time is it? Its … Its time to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动学习的,他们通过观察和分析,学会如何寻找信息。
(二)比较、分析,建构知识结构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存在“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儿童的发展。从这份预习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学习重点单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新学的内容“music class. PE class, English class”写出更多的其它课程。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会建构出“Chinese class, science class, computer class”等。预习单上的“我的单词库”和“句子库”是在引导学生在自己现有的水平上发现不懂的词句,并通过合作学习或自行查找资料学会这些词句。在难度更大的任务4—“句子仿写”中,教师给出了例句,在老师教之前让学生自行观察、对比、分析找出句型的构成规律再完成任务。通过充分的小组讨论对自己的答案找到理由,形成知识构建。任务5显然是难度最高的,因为关于时区的认识是学生比较陌生和抽象的,它是存在于大部分学生的现有水平之外的,可能存在与少数学生可能水平之内的。教师会鼓励学生利用书本或网络资源进行查找,在預习课上让少数可能水平之内的学生进行讲解,然后借助图片或短片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达到理解时区的概念。
(三)分析、评价,激发思辨思维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例如协作、交流、辩论建构而成的。在预习课中,学生的知识获得除了自己的能力所得之外,还通过大量的合作学习获取。如:在完成预习案的每项任务之后,学生都会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或读或讲解并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对小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评价和纠错。合作学习之后是班内展示,教师要求全部同学对展示者进行评价和纠错,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对展示者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当下的小学生中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可以从基础培养从小处着手,让学生有敢于质疑和思辨的胆量和能力。
三、挖掘教材 培养文化意识
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 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制约着学生适当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所以,教师在使用教材是应当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向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例如,在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What time is it?》的预习课中,教师根据不同国家的时区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当北京时间晚上12:00,纽约是几点? 伦敦是几点?悉尼是几点?”培养学生有基本的时区世界观,同时可以学生思考由于时间差的存在,在进行跨国联系的时候要考虑对方的时间是否恰当。还可以引申到中国和澳大利亚的有趣的季节反差:当中国处于炎热的夏季时,澳大利亚正是寒冷的冬季;当大部分国家都在过白色圣诞节时,澳大利亚的圣诞节是炎热的。我们的教材每个主题有有相应的文化背景,教师应当关注语言的人文功能,升华情感主题,让文化品格的教育“润物细无声”。
从著名的学习专家Edgar Dale 提出的“学习金字塔”中可以看出:学习最有效率的方式是:讨论、实践和教授给他人。我们在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的过程中正是实践了这几点,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生通过教师授以的渔,体现了学习的真正意义,那就是提高了学生者的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梁佳媚(1974-),女,广东中山人,小学教师,英语科组长,一级教师,主研小学英语课堂教学,1994年从事小学英语教育至今。
参考文献:
[1]赵新利.英语课前预习方法的探究[J]. 外语教育研究 2010(11).
[2]黄伟慧.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小学英语深度阅读教学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7(12)下半月.
[3]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张雅军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