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宽
【摘 要】地方本科高校构建一支教师资格及其他职业等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十九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本文通过“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界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状况以及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措施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对地方高校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实施改革
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在2015年10月21日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把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应用型转型的一个重中之重的任务。
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以及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实际的应用能力,建立培养、激励人才等绩效体系,以促进相关专业教师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适应社会的应用能力。建设一支教师资格证加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兼具,教学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的教师队伍,坚持质量、数量、架构等方面合理发展,以适应不断提高的十九大以来的逐渐提升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要求,以符合高等本科教育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一、“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界定
20世纪90年代初,王义澄率先提出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概念,他认为“双师型”为教师与工程技术师的复合型教师,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较强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之后,我国政府多次在各种正式文件中提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建设的重要性,“双师双能型”教师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界定也不断丰富和深化。
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院校本科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不明确,因为在不同层次的高校具体要求各有不同,每个学校都各具特色,根据其实际情况及需要各取所需也是这个时期“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特点,应用型高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应该具备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还应具有相关实践工验,能够将职业修养、理论知识、应用实践等进行融合。
二、地方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一)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017年全国毕业高校生高达795万人,较去年增加16万人;自2011年以来,全国毕业生数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就业压力非常大,很多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但是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出現了大面积的“用工荒”。究其原因,高等教育结构失衡造成了大批学生结构性失业,毕业等于失业。所以如何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地方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一方面具有较深厚的理论专业知识,一方面具有较熟练的专业技术能力,组织生产管理的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解决就业市场存在的人才不够用,普通人才缓解就业困难压力问题的根本。因此,“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是调整人才结构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特色办学的需要
很多学校转型困难,不愿意办应用型大学,培养“双师双能型人才”,认为应用型是中职、高职学校的教师培养人才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完成教学任务,按照教材讲讲就可以了,教师不一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上的问题导致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违背了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缺乏特色,违背正常的教育教学规律,阻碍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因此学校培养人才的重中之重是培养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上述人才的关键是在于培养教师队伍,这是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进行转变,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手段。
三、转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发展状况
(一)教师态度不够积极
地方高校的应用型转型发展,虽然高校领导都是十分重视,但是落实到教师,就很难落实到实处,很多教师参与其中都是被动参与的,其原因之一为认识不够,部分教师认为学校转型意义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反正也是铁饭碗。原因之二就是教师对自身发展缺乏系统的职业发展规划,由于越来越多教师面临晋职称的问题,为了进职称就要好好上课,为了转型又要进行实践,使教师感觉压力骤增,疲于应付,因此导致教师转型态度不够积极,甚至有抵触心理。
(二)实践效果一般
在高校的教师建设规划中有关于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明确规定和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效果一般,成效不很显著,原因主要体现在:
第一、挂职岗位只是挂职。大多数教师一直重视理论教学,缺乏实际管理经验等,难以融入真正的岗位之中,加之教学任务繁重难以参加培训,加之大多数教师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很难适应企业对于人才综合能力的需要。
第二、监督机制不健全。为了保证教师实践效果,学校的监督机制主要体现在虽然学校与教师本人签订了任务书,但是对于教师在实践岗位的表现很难量化在任务书上,由于高校事务繁多,很难腾出人力进行管理,考核标准不易量化。
(三)激励制度不完善
相比普通的专业教师,“双师双能型”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待遇等方面并没太大的区别,普通本科学校在对教师的职称评聘方面主要以科研成果为评聘条件,职称的高低取决于科研成果的多少,这就造成教师把过多的精力都放在发表论文、申报课题等方面,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方面。地方高校在绩效方面,主要是以教师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作为奖励标准,没有针对“双师双能型”教师专门的奖励制度,教师的价值得不到体现,这使得教师并不重视实践的机会,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申请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激励制度对高校转型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由于教育经费有限,经费投入不足,培训进修成效不明显。“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修炼学习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目前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人才的培养还缺乏较全面的规划,重视程度也不够。虽然在师资结构方面不均衡,但是一直缺乏有效的方法,致使“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效果有待加强。在引进人才方面,存在制度的瓶颈,想从企业直接引进技术专家,较难操作。在经济方面,高校待遇不具有吸引力,对一些专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吸引力不大,很难实现引进。
四、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措施
(一)改革的基本原则
(1)启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办法
(2)引进与培养相互结合,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
(3)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与开展资格认证相结合
(4)坚持校企合作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机制
(二)目标和任务
以提高高校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依托,进一步优化高校教师结构,建设一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为任务,争取早日达到《辽宁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指导性评价指导体系》的要求。
(三)培养途径
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密切沟通,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企业建立密切联系,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创造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往往忽略了第三方,忽视了政府、第三部门、社会以及本校管理者的协同合作。因此取得政府支持,获得良好的政策待遇,是“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重要的经济条件。
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参加技能竞赛。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选派具有一定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到实际工作岗位参加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或者选送教师到相关高校进行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行业专业技能培训,选送教师到相关高校进行专业技能进修,每年选派教师到境外高校(企業)进行培训。学校可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学校与企事业合作的深度也直接影响教师实践挂职的实效和管理。深入校企合作,可以为学校挂职争取更多的名额,也可以取得企业对于学校更多的信任。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前期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和地方经济的问题,建立校企合作项目。其次引进人才,将校内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教授、副教授、讲师组成团队,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在培养培训教师方面,还要加大教师入职后的继续教育,是高校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理念。高校和企业可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保障。一方面企业接受高校教师和学生来到企业学习,可以为企业提供最新的技术培训和廉价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获得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属于双赢,建立校企合作可促进效益最大化。
(四)激励机制
“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最大优势是“应用”,将专业技术知识带给学生,并对学生进行实践知识能力训练,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双师双能型”教师在质和量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质和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一环。
第一、优化“双师双能型”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保证双师双能型教师的队伍的建设,制定相关奖励制度,给予教师一定的奖励。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聘任应遵循按需设岗,择优招聘,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转变人事管理机制,密切贴合岗位需求,按职定责,择优上岗,真正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转型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能使教师的利益得到根本保证,学校也一定要有相应的制度予以保障。
第二、建立系统的考核评价制度,可以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考评,不同层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考核内容和标准应有所区别。学校也可以设立独立的考核机构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考核,可外聘评委,采用专业知识考核方式,省内统考,达到合格标准的教师可以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
地方本科院校正处于转型的发展初期,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而言,利益相关者主要有地方高校、企业、教师、学生等,因此辽宁省政府在2015年11月出台了《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思路,随后辽宁省教育厅面向全省征集各高校,经过学校自愿申报,先后启动两批学校和部分专业,合计21所学校和30所学校的200个专业分别承担整体以及专业试点,承担试点工作学校总计达到51所,达到地方高校总数的85%,为了充实应用型专家队伍,2016年5月,省教育厅组织成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专家指导委员会,为辽宁省本科高校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进行指导。同时,省教育厅组织各专家深入实地进行考察,广泛进行研讨和论证,并面向各高校征求意见,于2016年12月印发了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学校和试点专业2个指导性评价指导体系(运行),进一步而明确了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明确目标、主要任务。辽宁省教育厅和相关部门将逐步建立相关招生计划、经费分配等资源的优化组合。51个试点学校及相关专业结合2个指导性评价体系,着力推进转型发展,全力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把工作做实做好,落实到实处,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做出重要贡献。
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使考核形式多样化,在职称评审以及评优晋升方面降低理论研究成果的比例,侧重教师专业技能的成果,注重教师的各级各类教学成果,注重教师带领学生实践课时以及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的成果,多方面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注重校企合作,还要完善监督机制,保证考评顺利进行。学校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保持联系,形成长效机制,学校也可以派驻工作人员对教师具体的实践工作进行监督考评。
总之,“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能力要求要比“双师型”教师的能力要求要高,要难度大,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有组织的、有制度的、有评价体系的方式开展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逐渐提高其素质,确保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成功,使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最终目标得以实现。困难和问题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断寻找解决办法,改进不足,就可以有效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在国家鼓励高校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各高校要抓住时机,积极探索,提升办学质量,使学生学有所成,确实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5辽宁省教改项目《转型背景下地方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项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6-05-16
[2]官敏华.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武夷学院学报,2016-11-24
[3]许彩霞,路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职业时空,2016-12
[4]朱来斌,周群.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塑的现实困境及其出路.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