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薇薇
自196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起,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文物档案就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所辖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档案涉及大遗址保护档案、古建筑档案、戏曲文物档案和碑刻文物档案等,内容广泛,囊括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方面。
1 商城遗址现存主要文物档案
1.1 大遗址档案。郑州商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达到25平方公里,距今约3600年,是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之一,是中华文明早期规模最大、类型最完整的古文化遗址,在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1]。商城遗址大遗址档案门类繁多,包含内容丰富,主要有:商城遗址保护档案记录、标识系统规划档案、宣教系统档案、考古发掘资料档案、统一的三维坐标测绘系统档案等,对于郑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1.2 古建筑文化遗产档案。主要包含郑州城隍庙的古建筑档案和郑州文庙的明清古建筑档案,涉及传统中国古建筑的悬山、硬山、歇山、卷棚高台楼阁的建筑形式,几乎涵盖了我国常见古代建筑(攒尖、庑殿顶除外),主体建筑舒朗有致,砖雕、木雕、彩塑、壁画内涵丰富,寓意深长,是研究古城礼制、宗教体系、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档案。
1.3 戏剧文物档案。商城遗址现存的戏剧档案按照其内容和介质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类:戏曲书籍纸质档案、戏服文物档案和戏曲音像文物档案,目前主要通过陈列展览和馆藏文物的方式进行保存。在郑州城隍庙东西厢房,通过部分戏剧文物的展示,详细向公众介绍了戏剧的历史渊源、剧目、传播、影响与戏剧的行当、演员和流派。暂时未进行陈列展览的戏剧文物存放于文物库房中进行保管,并针对符合国家可移动文物标准的二、三级戏曲文物进行建档,建立统一的档案台账,录入国家数据库,便于戏剧文物档案的管理与查阅。
1.4 碑刻文物档案。碑刻是传世文献之外的史书、民间的历史档案馆,它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为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商城遗址的碑刻档案目前主要以碑廊石碑刻为主,拓片为辅,碑刻记载孔庙修建、祭祀等重大活动,科举考试相关活动,学田相关制度,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乾隆年间清军平定新疆准噶尔叛乱、统一祖国的史料)等,书体大部分为楷书,年代涉及元代、明代和清代三朝,是研究古代科举制度、古代官制、古代政治文化活动的重要文字资料。
2 深刻认识文物档案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
2.1 文物档案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文物档案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建设控制地带和保护范围的划分,以及大遗址保护规划统筹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和档案资料,对于探索中心城区大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郑州商城遗址的大遗址保护档案中有历史文化遗产档案库、规划设计档案库、文件纪要档案库、专项拍摄图片和数字录像视频档案库、郑州商城遗址保护规划实施过程和成果档案库、郑州商城文物和遗址保护信息监测档案库等,具体细化为:外城垣遗址档案、内城垣遗址档案、宫殿区遗址档案、青铜器窖藏坑档案、作坊遗址档案、墓葬区档案、祭祀遗址档案、城市基础设施遗存档案、本体的结构加固档案、保存环境治理与控制档案、遺迹实体展示档案、安全消防档案等,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和科学展示提供重要支撑,是郑州商都博物院陈列展览,郑州商城遗址公园的生态保遗工程的重要基础和组成,为研究商代奴隶社会和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研究商代早、中期的历史变革、社会发展、礼仪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2.2 文物档案是文化遗产修复、扩建等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古建筑档案的整理与留存,为整个城市片区的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留下宝贵的参考资料。以郑州文庙和郑州城隍庙所保存的古建筑文化遗产为例,其古建筑档案由大门、仪门、戏楼、大殿、拜厦和后寝宫的实测图纸、细部构造、历史考证资料、传统的河南明清古建筑地方手法等组成,包括古建筑施工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鸟瞰图,日常巡查中古建筑群墙体开裂、部分柱根糟朽等记录。这些原始的古建筑文化遗产档案,成为古建筑维修保护的宝贵资料,同时这些古建筑的维修档案则成为古建筑维修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这些文物档案为郑州城隍庙扩建、郑州文庙修复与扩建、郑州子产祠重建、郑州开元寺塔重建与塔湾文化产业区、郑州东里书院重建与书院街历史街区建设提供了重要档案资料和历史依据。
2.3 文物档案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郑州商城遗址所存的戏剧文物档案见证了河南戏剧的发展进程。其中,豫剧戏曲纸质档案包括清末石印的戏曲唱本,1956年河南首届戏曲观摩大会纪念册,1988年至1996年出版的河南省历届戏曲大赛汇编等,向我们展示了河南戏曲色彩缤纷、迥异不同的风格,展示了那个时代观念更新、题材拓展、剧作创作的发展历程。戏服文物主要有豫剧生行泰斗、豫剧唐派艺术创始人唐喜成演出服白靠(武生专用服装);河南省著名的戏曲演员刘久来的演出黄帔(皇帝专用服装);赵义庭演出戏服“青褶子”(小生专用服装);豫剧五大名旦之一陈素真所穿戏服(花旦所穿);豫剧四小名旦之一吴碧波演出戏衣女黄蟒(老旦所穿)。现存的戏曲音像文物档案主要为20世纪30年代上海百代公司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录制的常香玉、陈素真、赵义庭等豫剧名家的胶木唱片,这些戏剧文物档案的保存,对研究河南戏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6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河南戏曲的发展列入新的高度。商城遗址所保存的戏剧文物档案,对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中的作用。
2.4 文物档案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重要的历史文献。碑刻文物档案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之一,在史学上,作为史料的文献,除了纸质书籍外,最重要的就是碑刻。受印刷条件的限制,中国古代很多罕有的珍贵典籍文献,都是通过传抄的方式保存下来的。经过传抄和传阅,往往会出现内容错漏和残缺不全,作为第一手材料的碑刻铭文就显得相当重要。
在郑州文庙现存的碑刻中,记载科举考试上榜者碑刻档案2块:《郑州学历科题名记》,立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赐进士及第翰林侍讲、承直郎、同修国史程敏政撰文,记录当时郑州人才辈出的情况。《大明郑州历年贡士题名记》立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奉直大夫知郑州事洪宽撰文,记载了从明洪武年间到明成化十三年,郑州考上贡士之人共109人的姓名以及考入贡士的时间。
记载学田制度的碑刻档案3块:《义输学田记》《儒学新增义田记》和《郑州学田记》,分别立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和明嘉靖三年(1524年),记载了明代义士捐赠义田,资助郑州文庙建立学堂的事情。
记载重修文庙的碑刻档案6块:《郑州重修庙学记》,撰文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翰林学士,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胡祗僪撰文。《郑州重修庙学记》,撰文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翰林修撰、奉政大夫,知汴梁路郑州、兼管劝农事、知河防事霍希贤撰文。《郑州兴学记》,撰文于元代,李师圣撰文,记载元代郑州兴学之事迹。《郑州修学记》,明天顺三年(1459年),赐进士及第、奉直大夫、通政司左参议兼翰林院编修刘定之撰文。《重修文庙之记》,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赐进士出身、河道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鄭州同知张大猷撰文,记载当时散官海蕴捐资协助政府重修文庙的事情。《郑州重修庙学记》,明万历辛丑年(1601年),辛丑仲夏吉乡进士,直隶凤阳府凤阳县龙海胡自化撰文,记载了当时重修文庙的背景和人员。[2]
清代碑刻三块:主要为《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文》《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和《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分别记载了清乾隆年间平定叛乱、统一祖国的史料以及清代尊孔祭孔的风尚。
郑州文庙现存碑刻文物档案,不仅记录了郑州以官员、乡绅、生员构成的士绅阶层,而且记载了维系郑州地区儒学的传播与教育,以及他们参与地方文化秩序的建设和管理,更促进郑州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为郑州地区传统文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献资料。
3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是人类过去生活的反映,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循环的特点,一旦消失,就可能永远不能再现。众所周知,我国现存文物种类繁多,相应的文物档案也比较丰富,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也就十分重要。文物档案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也是文化遗产修复、扩建等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文物档案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提供重要的历史文献。
商城遗址现存的丰富的文物档案资料,为文化遗产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相关文物档案的建立与运用,我们将进一步探寻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内具有科学价值的遗迹、遗物,确保文物保护规划与实施的可持续发展 ,[3]对于郑州城市建成区内的文化遗产保护,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阎铁成.郑州市大遗址保护规划汇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8.
[2]马玉鹏.郑州文庙[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52.
[3]孙梅.文物档案的收集和整理[J].黑河学刊,2012(9):178.
(作者单位: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 来稿日期: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