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贤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北省2017年产业结构和高校专业设置的数据进行模型设置分析,发现一二产业人才需求大于高校人才供给,而第三产业则因为众多高校纷纷设置新专业而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结构性失业。鉴于此,建议可以通过尝试构建辐射学校、学生、政府和社会多维度多层面的育人平台,来提升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性。
【关键词】产业结构;专业设置;契合性;河北省
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并于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供给侧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使得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高校供给侧改革的现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升级,但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端,仍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人才供需错位,出现了一系列的就业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速放缓、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经济形势下,毕业生总量年年攀升,就业空间受挤压,就业形势严峻。第二,高校盲目扩招,一味求大求全,专业设置与地方行业发展错位,培养方案千篇一律,专业毫无特色,导致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出现用工荒,大量社会发展不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供过于求,就业形势堪忧。第三,各个高校为了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而不断扩大高学历层次教育规模,造成一方面因教育资源不均衡而出现名牌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紧俏,而普通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毕业生一职难求;另一方面,高学历毕业生抢占低学历市场,人才市场呈现学历分割模式,博士、硕士和专科毕业生就业前景向好,而本科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就业形势最差,特别是地方院校的本科生。第四,盲目扩招势必造成大学生生源质量下降,而各个学校的师资队伍又良莠不齐,大学维稳管理模式下形成的严进宽出趋向,导致毕业生综合素质滑坡,就业能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2017年应届毕业生逼近800万新高,而经济速度持续放缓,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对于人才供应方的高校而言,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河北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结构的契合性分析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要靠创新。在人力资源供求关系中,高校处于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招聘单位则处于人才对接的需求端。只有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供与需相匹配,双方才能无缝对接。实现供需匹配相契合是各个高校专业设置与培养的目标。因此,高校教育供给侧改革应以此为切入点,在专业与培养方案的设置上要勇于创新,既要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又要满足高校自身教育质量的要求。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河北省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适配性进行了分析。
数据来源:各行业生产总值、从业人数根据《河北省统计年鉴(2017)》计算整理得到;河北省本科院校招生专业及人数根据相关校园网站手动收集、计算整理得到。
本文根据河北省2017年高校招生情况,对省内34所本科院校的招生计划进行了统计,并搜集了河北省三大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统计数据。根据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偏离度分析法,构建河北省产业结构和高校专业设置的偏离度测算模型,结论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河北省一二产业有关专业招生不足,需扩大招生。这是因为一二产业多为基础行业,生产技术和工作条件艰苦,而且有些单位在偏远郊区,毕业生不愿意选择该行业。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反倒出现供过于求的问题。这是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地方高校纷纷扩大第三产业相关专业招生,出现专业重复交叉、培养方案千篇一律等扎堆现象,人才供应超过市场需求。
三、提升河北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结构契合性的建议
根据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现状,结合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笔者认为应该从整体著眼,构建辐射学校、学生、政府、社会等多维度、多层面的育人平台,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方向与地方产业发展结构的契合性。
第一,立足地方,明确定位,有的放矢,打造兼具地方特色与专业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高校应明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定位,做到有的放矢。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动态跟踪高校当前专业发展现状,并科学分析、合理预测近几年专业发展走势,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打造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有用之才。其次,学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做好长期战略定位,不盲目扩招升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委派第三方机构,对学校进行科学监管与考评。
第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所谓引进来就是要邀请对口企业单位参与到学生培养过程中,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加强实战演练;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一线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学生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所谓走出去,是指学生通过选修企业导师的实践课、参与企业暑期夏令营、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模式进行实战演练,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三,通过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创业俱乐部、就业素质拓展训练营等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等就业软实力,由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培养学术型和技能应用型人才转变。
第四,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政策扶持与资金资助等模式,给予创业者一定的社会保障,解除其后顾之忧,从而鼓励更多人创新创业、减轻就业压力。同时,通过电视专题节目与微博、微课、微信、微直播等各种网络媒体结合,宣传、解读就业政策与资讯,加强舆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
参考文献:
[1]赵国春,梁勇.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
育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4(12):58-64.
[2]李海东.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经
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6):58-62.
[3]曾令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如何适应
社会需求[J].中国高教研,2007(1):66-67.
[4]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经济年鉴2017.
[5]袁文斌等.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
构相关性问题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2012.
[6]段亚敏,林琳.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
对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5):104-106.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