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梦琦 李芳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提出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旨在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共商、共享、共建”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兼顾矛盾的利益共同体。但由于种种因素,这一进程中面临着较多的经济外交风险。因此厘清风险、分析原因、规划对策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进程中面临的经济外交风险
(一)让沿线国家持怀疑态度
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与综合国力处于快速上升期,“一带一路”沿線国家大多愿意共同投身“一带一路”,但同时又对这一倡议的经济外交态度充满矛盾。这些国家一方面渴望得到中国在资金、技术方面的帮扶,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又担心在与中国的经济外交中形成对中国的惯性依赖,不利于本国经济的长期向好发展。加之西方发达国家有意将“一带一路”倡议曲解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让沿线国家产生对中国的怀疑情绪,加深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矛盾对立。
(二)易与世界原有大国产生摩擦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美国作为现有国际秩序的创设国和主导国,担心贸易优势在全球贸易份额中下降,霸主地位受到冲击,必然会从挑战的角度看待,并从多方面对中国实施遏制行动。其次,俄罗斯也一直将中亚地区视为重要的势力范围,不愿接纳其他国家在此扩张影响力,因此必然会采取谨慎的态度。最后,地理位置极佳的新加坡,手握马六甲海峡。但“一带一路”开通的亚欧高速铁路,对其航运事业产生了较大冲击,引起了新加坡的不满。在各大国博弈之下,“一带一路”中经济外交的推进充满了障碍与不确定性。
(三)经济收益及风险难以预估
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经济外交风险还体现在经济收益的不明朗。沿线国家投资环境并非十分优越,大多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例如:机场、港口、高铁、管道设施、高速公路等,都需要较长的收益回报时间。“2015年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对全球185个国家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估,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处于百名开外,这意味着这些国家的投资风险较高。”对中国的投资收益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二、应对策略
(一)妥善处理同各国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淡化“一带一路”的政治性
首先,在观念层面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在“共商、共享、共建”的基础上,推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建设,对“中国威胁论”作出强有力回应,为“一带一路”的经济外交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其次,通过对话形式深化各国互信互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 最后,淡化“一带一路”的政治性,警惕西方国家提出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这个有不良意图的概念。
(二)以地缘经济为主导,形成利益共同体,推动双赢
首先,应充分考虑同沿线各国的利益共同点,促进经济要素自由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的合作,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其次,应着力打造经济利益共同体,聚焦沿线国家共同发展,让沿线国家共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在政策策略上加强与各国的沟通交流,切实推进我国战略与沿线国家战略的对接。最后,在经济外交中应兼顾其他地缘效应,以整体视角为指导,争取赢得沿线各国的信任与理解,减少沿线各国的猜忌与怀疑,最大可能地塑造和谐周边、繁荣周边、安全周边的大国风范。
(三)抓住主要矛盾,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提高投资质量
首先,在具体合作项目中学好用好国际法,切实保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完善相关规则,通过对话谈判的形式对双边国家进行约束,合理公正地同沿线国家制定规则、监督实施。其次,在经济外交中加强地缘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建设,为中国的“走出去”战略提供正确的义利观,减少投资的风险,提高投资的质量。最后,优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环境,在经济外交中强调建设责任共同体,管控、弥合、化解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寻找有效途径构建规范的责任制度与机制。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