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有一副穿越千年的地图

2018-07-07 02:24曹瑞
海外星云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文殊五台山莫高窟

曹瑞

行走在莫高窟,每一步,都是洗涤灵魂。

黄沙金黄、蓝天湛蓝,沙漠深处的这一汪绿洲,便是承载了千年的慈悲,便是昭然于苍穹的信仰。

画于莫高窟第61窟西壁上的《五台山图》,第一次和其相遇,便深深为之倾倒了。精准的地形地貌描绘、罕见的古建筑形象勾勒、生动的佛教百姓故事,无一不在世界壁画史、中国地图史上竖起极为罕见的标杆。

于是,先后三次赴莫高窟仔细观瞻,还不过瘾,又到甘肃敦煌研究院反复欣赏,究其涵义、会其深意,越看越令人着迷。

这是一幅长13.45米,高3.42米,面积约46平方米的全景式历史地形图。整幅画以绿色和土黄色为主色调,采取鸟瞰式透视法,详细描绘了从山西太原途径五台山到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县)方圆250公里的地理形势、山川景色和风土人情。城楼、寺庙、草庵一百多处,榜题近两百条,佛教人物和善男信女几百号人。

自左往右看,第一部分是菩萨化现景象,观音、文殊、毗沙门天王、普贤各路菩萨五台赴会,祥云缭绕、瑞兽引路。中间部分以五台山五大主峰和大寺院地理位置分布为主,穿插金五台化现等神灵画面。最下面,则描绘太原到正定沿途道路及自然状况,百姓生活画面,栩栩如生、宛在目前。从朝拜文殊大殿的道路上看去,一路层峦叠嶂,秀色可餐,途中僧侣说法、百姓行走。既有天使送供香客朝拜,又有旅店商铺。信众或拜佛、或牵畜、或舂米,极具有生活气息。

据考证,61窟开凿于五代后期,是敦煌归义军鼎盛时期节度使曹元忠供奉的功德窟。五台山为智慧之神文殊菩萨的道場,其山仙音渺渺、佛光隐隐、云海磅礴、草木葳蕤。盛唐时期,日本、朝鲜、印度、西域等各地僧侣跋山涉水前来拜竭供奉文殊的五台圣地,彼时商贾流动、信众颇多。五台山逐渐成为供奉文殊菩萨的最大的道场,越来越多的信徒想把这山的圣容描绘下来,带到他们的家乡供养。由中原及秦陇、又经丝绸之路至西域。自然而然,位于西域必经之地的佛教圣地敦煌莫高窟,出现五台山图也就是必然的了。

可叹的是,五代后期测绘手段与科学技术并不发达,而这幅图却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山中建筑分布、道路河流状貌和各山头大小比例与空间位置。据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和其他专家考证,此图是根据唐代五台山的真实地理位置和现实生活所绘制。比如,史载《大佛光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毁于会昌灭佛,后于唐大中十年(856年)重建。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遍访唐代建筑时,在某个外国图册中偶然发现此图。于是,寻此图实地探寻到了五台山“大佛光之寺”,并在佛光寺现存大殿中发现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的题记,其位置、其方向、其寺院佛塔,无一不吻合。

全图所采用的这种鸟瞰式透视法,通过不同颜色和曲线,恰当地表现出山峰高程、主副峰高差和空间位置,如同今日卫星影像图一般,这明显就是一幅精准的地形图,又是一幅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挂图。这图将艺术构想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将佛界神灵和世俗百姓结合在一起,将平面铺陈和空间想象结合在一起,将远观的神圣庄严和近看的人间烟火结合,又是一副佛教传教图、山水人物图和历史地形图。

真实记录山川河流、地表形态,是地图制图者与生俱来的本事。一代代地图编制者匍匐大地,一步一顿地还原历史与现实的变迁轨迹、找寻从历史深处发出的声音,他们又附和历史的回响,串联成一个漫长又曲折的链条,世世代代延展开来。而今伫立在《五台山图》前,似是和它的创作者们对话,翻看千年前尘封的地表形态,又似是急急探寻,原来你们那时是这个样子。地图,岂止是拓展视野,这种无穷的力量能够穿越千年时空,永恒于世。

我想,和莫高61窟《五台山图》的相遇,就像撞见大漠深处望眼欲穿的情人,从此便抓住了心,再也不能忘却了。(综合自《山西晚报》及网络)

(编辑/小文)

猜你喜欢
文殊五台山莫高窟
莫高窟的诞生(上)
五台山佛光寺古松
印度帕拉时期的文殊菩萨造像
五台山掠影
五台山佛光寺古松
五台山晓望
探访莫高窟
人间艺术长廊: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里看藻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