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词语中的隐喻

2018-07-07 07:29王耿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股民术语隐喻

一.什么是股市隐喻性专门词语

刘叔新先生在《汉语描写词汇学》一书中把汉语词汇划分为许多类集,其中有一种类集为专门词语,专门词语又包含術语和职业词语。术语是各个学科和技术部门表示专业内的科学概念的词语;职业词语的意义所体现的不属于科学概念,但是也反映着某种职业范围内特有的事物。中国股市用语中不仅仅有概念科学严格的术语,如:K线图、大盘、熊市、牛市、填权、盘整、成交量、配股、支撑线、绩优股等等;还有一些概念、范围不那么科学、严密,有的甚至有些粗俗、随意,方言色彩很浓的词语,比如:挂进、挂出、抢帽子、帽客、断头、死多头、多杀多、空杀空、僵牢(上海)、打水漂(武汉)、裂口(香港),等等,它们与股市密切相关,为广大股民熟悉运用,可称之为职业词语。然而,还有一些词语比如割肉、抬拉、打压等等,专业性较强,在股民心中认同度也很高,但是这些词是否能称得上股市术语还需斟酌。因为近年来中国股市发展迅速,这一领域新词新语剧增,显得比较混杂,而且目前尚无一本专门的股市术语辞典加以规范,因此笔者采用上位概念“专门词语”来统称这些与股市相关的词语。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莱考夫,约翰逊 1980)一书贯穿着这么一个观点——隐喻无处不在。的确,现实生活中许多概念离开了隐喻将无法得体的表达。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隐喻可分为两个大类,一是创新隐喻,即人们出于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需要,利用“相似性”临时将旧词语的语义进行隐喻引申。比如股市中“割肉”隐喻“很心痛的减持股票的行为”。

还有一类是常规隐喻(conventional or dead metaphors),即有些隐喻由于人们使用得太过平常而成为了词汇的部分含义,成为了约定俗成的字面意义。比如股市的“上涨”和“下跌”中的“上”、“下”本身就是通过“方位隐喻”而来,但人们已经感觉不到它们是隐喻了,由于这样的“死隐喻”数量有限且难以察觉,所以本文着重分析股市中带有新鲜隐喻特征的专门词语。

二.中国股市隐喻性词语的来源

1.直译英文隐喻性词语

股市源起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近四百年的历史,它是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的,因此中国股市大多数术语直接翻译英文而来,其中隐喻性词语在翻译时保留了英语词汇本身的隐喻性特征,比如熊市(bear market)、牛市(bull market)、黑马(dark horse)等等。在表现股市涨跌时,18世纪西方人选择了“牛”和“熊”这两个物种,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牛血可食、牛皮可衣、牛骨可作为武器,因此牛象征着力量、财富和希望。“熊”也是古代西方人崇拜的对象,每逢冬季熊虽然要冬眠5个月,但终将苏醒,人们用“熊”来表示跌市,在惨淡的大盘中也孕育着希望,需要耐心思考和等待。“黑马”是指那些在重大的活动中以出人意料的成功而一鸣惊人的获胜者。1831年,英国前首相本杰明·迪斯累利出版了一本名叫《年轻的公爵》的小说,小说中描述了一匹黑马,原被认为夺魁的可能性极小,谁知在比赛中它竟一举获胜,从而“黑马”一词问世。它在股市领域喻指开始并不看好但是后来突破重围强势上涨的股票。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熊”、“牛”、“黑马”是始源域(source domain),而股市的涨跌以及强势上涨的股票是目标域(target domain),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从而使人们对于目标域得到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股市中,为了研判股票供需态势,预测股市走势,常常需要形象的描述大盘中的各种线图,因此产生了许多隐喻性的图形和型态分析专门用语。比如人行道式区间波动(sideway movement)、颈线(neck line)、碟形头部(saucer top)、头肩整理形态(head and shoulder consolidations)、岛形转向(island reversal)、旗形走势(flag)、墓碑(指低开收同价,中间一度造高形成上影,状似墓碑)(tombstone)、钻石图形(diamond pattern)、上升楔形(rising wedge)等等。这些隐喻性的术语形象生动的概括了图形的形态特点,让人易于识记,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于是在翻译时也保留了这些隐喻性特征。

2.意译+隐喻

陈建宪先生在《文化学教程》中谈到,文化传播具有选择性,只有适应当地民众需要,与当地文化传统相容的事物,才能被广泛接受。反映到股市专门词语上就是以隐喻的方式意译英文专门用语,即本来英文用语没有隐喻性特征,翻译时添加上了中国特有的隐喻性特征。这种方式在近代中国股市刚兴起时比较常见。典型的有“盘”和“仓”两个隐喻性语素。这两个语素没有对应的英文翻译,因此不是直接翻译英文术语而来。比如买盘(buying)、看盘(reading the tape)、开盘(the opening quotation)、大盘(stock index),等等。这里的“盘”字,其根源出自我国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盘。我国各地商业流动中,很早就以算盘作为计算的工具,更有许多商号,每天开市、打烊,就是以拨拉算盘,发出那响亮的“嘀嗒”一声为号。早晨,只要掌柜的站到账桌前,“噼哩啪啦”把算盘珠子拨响,各位店员、伙计、学徒就要立马各就各位,开门迎客,叫做“开盘”或“开市”;晚上,掌柜的把算盘上下一晃,“噼落”一声脆响,放下算盘,就是“打烊”的信号,是谓“收盘”。后来票号、钱庄、银行乃至股票、期货、黄金、债市等金融行业兴起,便普遍沿袭,并在“盘”字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产生了其他许多相关的词语,比如大盘、操盘、红盘、看盘、盘整、内盘、外盘、崩盘等,以上这些词语中“盘”字的本义已经淡化,引申为“大局”的意思。

“仓”字的本意是贮存谷物的地方,而在中国股市中加以引申,虚指股民贮存所购股票的地方,于是就有了形象的清仓(liquidation)、建仓(opening transaction)、平仓(close position)等诸多含隐喻性特征的意译词语。

类似的还有“阴”和“阳”这两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语素,股市的涨跌仿佛太极,虚实相生,此消彼长,于是K线图里的negative line译为阴线,positive line译为阳线。以“阴”“阳”为语素的还有阴十字星、阳十字星、阴跌、阳涨、大阳烛、大阴烛等。

3.借词

中国股市中有一些专门词语直接从其它专业领域借用而来,两个领域中的概念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或关联性,于是从一个领域投射到另一个领域,这为隐喻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比如:“高台跳水”借用体育领域术语,指股价以很大的幅度迅速下滑,如同高台跳水一样;“火箭发射”借用航天领域术语,指股价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简谐运动”借用物理术语,指某个股票在一段时间内有规律的上涨下跌。类似的词语还有踏地雷(军事领域)、强阻力区(物理领域)、头部(生物领域)、抢跑道(体育领域)、鹤顶红(中医领域)等等。这种现象的产生其实也是其它领域术语泛化的结果。仔细分析这些通过“借词”方式形成的隐喻,可以发现它们主要有三大始源域,即军事领域、体育领域、气象领域。

3.1军事领域

莱考夫和约翰逊曾论证过一个著名的战争隐喻“ARGUMENT IS WAR”,其实军事战争用语向其它领域泛化是一个普遍现象,股票市场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隐喻——“股市是战场”,于是,一些常见的股市用语就有了军事语别称,比如称“多头”为“陆军”,意为“步步为营,稳步推进”;称“震荡市”为“战略相持”;称“触底反弹”为“反攻”;称“大盘”为“预警中心”;称“K线图”为“作战地图”等等。股票市场之所以会借用军事用语,这与股市的惨烈、残酷和竞争等特征分不开。再看几个例子:

(1)2000点再度脆弱失守。(兰州晨报 2008-10-16)

(2)中国股市护盘战役进入关键时刻。(搜狐财经网 2008 -5-23)

(3)股市万亿打新资金谋求突围。(南京日报 2008-10-9)

(4)利空密集轰炸,大盘继续探底。(华西都市报2007-11-12)

(5)增持者不容乐观 增援部队陆续陷入泥潭。(深圳商报2008-10-09)

其中加点的词语都是从军事领域中借用而来,几个简洁的军事用语把股市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描绘得非常形象和生动。更有甚者,单凭这些军事色彩浓厚的词语,即使不了解股市的人,也会被其激烈程度所感染。

3.2气象领域

人们常说天气“瞬息万变”、“天有不测风云”,其实股市也是如此,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致使气象领域的许多用语向股市投射,形成了许多具有气象特征的股市专门词语。上百度网搜索,会发现有许多股票网站、论坛都利用了“股市有气象变化”这一隐喻来命名,比如“股市气象指南天天报”,“股市气象站”、“中国证券股市气象站”,“今日股市天气”等等。再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6)明年股市多云转晴。(新商报2005-12-30)

(7)股市暴雨过后有晴天。(新华网2003-09-22)

(8)警惕北岩银行挤兑“蝴蝶效应”拖累A股。(华西都市报 2007-09-18)

(9)实物黄金投资意欲突围股市“暴风雪”。(上海证券报2008-01-31)

(10)跌声一片惊现股灾 贵金属狂泻引发亚太股市雪崩。 (现代快报 2006-05-23)

以上几个例子中的加点词语本来是描述气候气象的,借用到股市领域来描述股市行情,使人能直观的感受到股市的风云变幻,重要的是能够准确而简洁的传递信息。比如例(6)中“多云转晴”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股市行情本来不好,二是股市有了转机。如果不用这个词语,则要用一个句子才能涵盖这两层意思,不如一个词语来得简洁。由于股市的不成熟,投机现象层出不穷使得动荡不已的股市击打着股民脆弱的神经,影响了股民对股市的心理认知,从而使股民更多的借用了气象灾害用语来描述股市,比如雪崩、泥石流、滑坡、厄尔尼诺、拉尼娜、冰雹等等。

3.3体育领域

体育竞赛中的竞争性、残酷性及结局的未知性等特征与股市相仿,于是股市也借用了许多体育领域中的词语,比如:

(11)今年上市股票七成“潜水”(联合早报 2002-12-31)

(12)股市是场马拉松 (中金在线www.cnfol.com 2008-08 -22)

(13)印花税“跳高”,股市要“跳水”?(羊城晚报2007-05-31)

(14)股市暴跌之下 割肉出局還是等待“集结”?(金融时报 2008-06-12)

(15)ST板块“帽子戏法”有新意 (中金在线www.cnfol.com 2004-04-05)

这些体育领域的词语进入股市以后,以“相似性”为基础,临时附加了新的含义,使得股市和竞赛一样紧张激烈。一支支“冠军股”就像是赛场上的明星,受到股民追捧而不断刷新价格“记录”,而冷门股、垃圾股则背负了太大的压力而在低谷徘徊。然而就如赛场没有永恒的胜者,股市也没有永恒的“明星股”,有些“黑马”往往能“触底反弹”,上演一出出“惊天逆转”的好戏。总之,体育的娱乐性和观赏性也通过体育用语进入股市,使股市成为人们茶前饭后的谈资。

4.普通词语“职业化”

普通词语“职业化”其实也是借词的一种表现,只不过始源域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便加以分类,所以单列为一类。中国股市中以这种方式形成的词语十分丰富,集中体现了广大股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股民们在认识股市这一新鲜事物时利用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词语,以已知喻未知,以具体喻抽象,以通俗喻科学,以熟悉喻陌生。比如:

坐轿子:预测股价将涨,抢在众人前以低价先行买进,待众多散户跟进、股价节节升高后,卖出获利。

抬轿子:在别人早已买进后才醒悟,也跟着买进,结果是把股价抬高让他人获利,而自己买进的股价已非低价,无利可图。

下轿子:坐轿客逢高获利了结算为下轿子。

类似的专门词语还有抢帽子、坐车、满堂红、全盘飘绿、白手拿鱼、鹿、抛、断头、牛皮市、骗线、线仙、抢搭车、白马、肉刀、屠刀、割肉、陷阱、领头羊、老八股、跷跷板、屠杀、蛰伏、亮剑等等。

5.图形描摹

这里的图形指股市中的K线图和移动平均线图,它们是股民在炒股时的主要参考。用隐喻的方式对股市中各种图形进行描摹,是股市专门词语创生的重要来源。这种称名方法在西方早已普遍应用,中国股市就有许多此类型的专门词语从西方直译过来,比如人行道式区间波动(sideway movement)、碟形头部(saucer top)、旗形走势(flag)等。这种称名方法的好处在于直观形象,而且似乎再也找不到一种比隐喻更好的方法来描述错综复杂的股市大盘图形。所以中国股民把这种方式继续发扬光大,创造了许多形象的“新鲜隐喻”。我们来看一则关于股民研判股市图形的打油诗:

颈部升起螺旋桨,落地就要把你绑。双飞乌鸦空中叫,顶部转势不祥兆。

三只乌鸦天上飞,高开低走个个黑。淡友反攻疲惫样,又能适宜来做空。

诗中“颈部”、“螺旋桨”、“双飞乌鸦”、“三只乌鸦”、“反攻”等意象都隐喻着K线图或移动平均线中的各种形态。看盘的技巧、心得通过隐喻性的意象来承载,易记易诵,便于股民学习和掌握。

类似的词语还有曙光初现、旭日东升、红小兵、乌云盖顶、倾盆大雨、身怀六甲、金山谷、银山谷、死亡谷、钳子顶、镊子线、上山爬坡形、下山滑坡形、烘云托月形、蛟龙出海、断头铡刀,等等。

三.中国股市隐喻性专门词语的成因

如此大量的利用隐喻手段来称名,是符合人们思维认知结构的。隐喻是全人类共有的一种心理机制,因此在各种语言中均有普遍反映,认知语言学始终坚持一个观点——隐喻无处不在。人们在认识新事物,表达新概念时会不自觉的运用隐喻思维,通过熟悉的事物来认识新事物,所以当股市这一新鲜事物传入中国时,人们除了直译西方股市术语外,还借用了中国已有的金融领域语言,比如“盘”、“仓”、“头寸”等。随着股市在中国的大众化,股市的神秘感消失,股民们也掀起了“造词”的热潮,许多新词新语不断被创生,“新鲜隐喻”也大量涌现。然而这些新词新语不是凭空捏造的,大量日常生活的影子夹杂在股市用语中,因为人们总是习惯于用已知易懂的熟悉事物来描述新鲜事物,在人类认知投射中,许多隐喻产生。这也是人类所有隐喻性词语产生的一个共同原因。

另外,隐喻思维的形成与人类的联想、想像、类推、形象性思维等心理活动息息相关,而汉语作为一种以象形文字为体现,以意合为特征的语言,为隐喻的大量创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比如围绕“盘”和“仓”两个语素形成的大量隐喻性词语;要么就干脆利用已有的词语给新事物命名,比如“割肉”、“断头”、“亮剑”等等。

自股市传入中国以来,由于历史、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诸多条件的制约,股市的各种规则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从而助长了股民投机的心理,田永秀的《近代中国第一代股民心态剖析》一文明确指出了近代中国股民的两大心理特征,即严重的从众心理和过度的投机心理。直到现在,这种状况依然没有很大改观,许多股民就是抱着投机、从众的心态入市的,短线投资客很多,对股市内在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特征不了解,不熟悉。在这种情况下,股民和一些专家采用隐喻性词语来谈论股市,比较含蓄,不把话说死,留条后路,甚至产生了以诗词来隐喻股市的中国特有现象。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使得中国股市产生出了众多富有张力的隐喻性专门词语。

参考文献

[1]陈建宪.文化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冯志伟.术语命名中的隐喻[J].科技术语研究,2006,(3).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刘英凯,钟尚离.股市语中军事语泛化的语言学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6]刘志英.近代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7]Lakoff and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and London:Chicago University Perss,1980.3.

[8]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9]任宝贵.股市常用英语技术指标术语简介[J].商场现代化,2008,(4).

[10]田永秀.中国近代第一代股民心态剖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4).

[11]吴丽坤.术语的意义[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7,(2).

[12]王益平.股市行情英文术语汉译[J].中国科技翻译,1999,(3).

[13]赵燕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介绍:王耿,青年学者,文学博士,现执教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股民术语隐喻
《活的隐喻》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悲催的股民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