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菁菁,谭永宜
(铜仁学院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微波吸收材料指的是能够吸收微波的材料[1]。在日常生活中,微波吸收材料一直作为高新材料应用于军事等领域。电磁污染会造成生物体的危害,还会对电子设备造成干扰,有关统计,由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亿美元[2]。所以微波吸收在解决电磁环境污染,应用高新军事技术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3]。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手段,在Web of Science对微波吸收材料进行关键字的检索,并利用TDA(Thomson Data Analyzer)软件对检索结果进行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
本文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发表的纳米载药主题论文进行了检索,检索式为主题=“microwave absorption*” or “electromagnetic wave shielding *” or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共检索到3177篇文献。
图1 微波吸收材料论文引用频次与年份的关系
如图1所示,在1986至2009年之间,微波吸收材料的论文引用频率逐年提高,并在2009年,论文引用频次达到峰值,表明在该时间段内,该领域研究很火热,并且在这段时间内,微波吸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性、突破性的研究进步与成果。
对微波吸收材料领域发表论文前10名进行了统计,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韩国,法国,伊朗,台湾。其中中国以49%的论文比重居世界第一,印度以11%紧随其后,居世界第二。美国和日本分别以10%和9%居第三和第四。我国在微波吸收领域发表了许多文章,在该领域涉猎颇深,并且在世界都名列前茅。
图2 专业论文发表国家TOP10
表1列出了发表论文TOP8的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河北大学,波兰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东北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研究所,喜马偕尔邦大学。在这些研究机构中,数中国的研究机构最多,其中数据记录数最多的为中国科学院,很容易看出中国在微波吸收材料领域的研究实力。
表1 发表论文机构TOP8
在发表论文的专业里,以物理学科(Physics)发表论文最多,有1764篇,其次是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1518篇,第三是化学(Chemistry)。这些是论文发表前三甲的学科领域。其他的学科领域还有工程类(Engineering),冶金与冶金工程(Metallurgy &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科学与技术-其它主题(Science & Technology - Other Topics),高分子科学(Polymer Science),光谱(Spectroscopy),能源和燃料(Energy & Fuels),仪器仪表(Instruments & Instrumentation)。
通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丁香网上检索微波吸收材料1995~2015的中标情况,如图3所示,国内中标金额前三甲的学府分别是兰州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图3 单位中标金额TOP10
在我国,涉及到微波吸收材料的学科中,中标数最高的是
无机非金属材料,在1995~2015年这20年内,总共中标8次,占总学科中标数前十的33.33%,但是学科中中标金额最多的是物理学Ⅰ,总共中标金额为227万元,占总中标金额的25.36%,同时,物理学Ⅰ也是学科中标次数的第二位,总共中标了4次,占总学科中标数前十的16.67%。学科中标次数第三位是金属材料,中标3次,占学科中标数前十的12.50%。在学科中标金额中,第二位的是无机非金属材料,总共中标223万元,占学科中标金额前十的24.92%。第三位的是有机高分子材料,总共中标金额是111万元,占中学科标金额前十的12.4%。
微波吸收材料领域是一个蓬勃发展的领域,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起步虽然稍晚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但发展迅速,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力。从目前我国微波吸收材料研究整体部署和具体实施状况看,在一些研究方向存在分散重复现象,有些研究方向工作较为薄弱。今后,我国应该合理布局技术方向、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才能在这一新兴领域取得更大的优势。
[1]李斌鹏,王成国,王 雯.碳基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2012,26(7):9-14.
[2]林剑芳.浅谈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超短波通信抗干扰措施[J]. 科技视界,2015(36):109,163.
[3]朱绪宝,戴全辉.隐身技术的发展状况与趋势[J].中国航天,1993(4):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