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学院:国门大学里,民族团结之花曳动枝头

2018-07-07 01:36王皓
今日民族 2018年6期
关键词:红河民族团结少数民族

文·图 / 王皓

5月间,红河州府所在地蒙自市的大街小巷,弥漫着厚重的民族气息与团结氛围。

俗话说,学校是社会的缩影,正当红河州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之时,作为州内唯一的本科高等院校,边境上有名的“国门大学”,红河学院已经立足区域,辐射南亚东南亚,让民族团结之花曳动枝头、香飘内外。

红河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甘雪春表示,红河学院始终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作为目标,切实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与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各族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

发挥教学优势民族团结进高校

坐落于蒙自市区内的红河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也是红河州唯一的本科高等院校。

步入校园,只见一群身着各式少数民族服装的学生,正在绿荫下快乐地唱着歌谣,眼下的场景瞬间将我们拉回了满是诗歌和文艺的美好青年时代。

各族学生举行课外唱歌活动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一个少数民族小伙子刚唱完歌,人群中便爆发出阵阵掌声。小伙子有些羞涩地进行了自我介绍。他名叫小马,是一名来自昭通的回族,在红河学院学习音乐专业。而此时的唱歌项目,属于学校经常组织的课外活动中的一种。无论族别,只要是热爱音乐的同学,都可以聚到一起,以歌会友。“诸如此类的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形式多样,许多外国留学生也会加入进来,我们许多小伙伴也通过这样的平台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小马说道。

红河学院面向全国26个省、区、市招生,目前在校生人数已达13735人,少数民族学生占总人数的29.88%。

红河学院民族学教授杨六金介绍,近年来该校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开办了少数民族预科班、招收免费师范生、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哈尼语方向)。2013至2017年,累计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416人;定向培养边疆民族地区语言文学专业(哈尼语方向)学生20人。

在对广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过程中,红河学院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选课,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民族知识教育。

老师们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少数民族规划产业发展

据统计,近5年来,红河学院共开设民族类课程146门,覆盖230个教学班,共有8479名学生选修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课程。小马向我们介绍道,他所在的音乐学院,以及美术学院就专门开设了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间艺术类课程。“学校经常邀请民族民间艺人到学校来,教我们民族歌舞,讲述民族歌舞的相关知识。学校也经常组织我们到校外去,深入民族地区进行艺术采风,汲取民族文化精华,开展民族歌舞创作。学校开设的“红河州民族剪纸艺术”“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云南民族音乐欣赏”等选修课早已成为了选修的热门科目,好多同学抢都抢不到呢。”

自2009年开始,学校每年11月都会如期举办“红河学院民族文化节”。全校师生欢聚一堂,展示着各民族手工艺品、美食、服饰等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集中呈现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让各族师生和游客享受到民族文化大餐的同时,促进各民族间的情感文化交流。

经过9年的发展,“红河学院民族文化节”已经成为了红河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活动。

立足区域优势展现民族团结“国际范儿”

不久前,由红河学院、泰国孔敬大学、云南省外语教育学会和云南省非通用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举办的中国高校学生泰语演讲、泰语技能比赛在红河学院举行,来自全省15所高校和省外4所高校的108名选手参加了此次比赛。

跨国竞技、综合交流,把省内外、国内外的学子连在了一起。正如校长甘雪春所言,丰富的竞赛形式,为学子们搭建起学习交流的桥梁,也更好地推动了泰国孔敬大学与红河学院及中方参赛各高校在泰语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走在校园内,我们不时与异国面孔擦肩而过,不得不说,这是一所“国门大学”。目前,有来自泰国、越南等南亚东南亚国家的612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学校以“立足红河、服务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化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为办学定位、以“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为特色发展战略,与12个国家和地区的81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红河学院,民族团结不单单是一个理念,而早已通过科研的方式在留学生心里传扬开来。科研是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生命力所在。红河学院牢牢抓住内涵建设这一核心,从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层面加强民族团结及文化建设,为建设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提供了内涵引领,相关研究在国际上都有相当的影响力。截至目前,红河学院共设置了6个有关民族研究的科研机构。

其中,作为跨境民族,红河州主体民族之一的哈尼族,在境外被称为“阿卡”。学校的6个科研机构之一就是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以来,致力于国际哈尼/阿卡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项目7项,省哲社项目16项,国际合作项目6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实录丛书”第一辑12部360余万字,“红河学院国别研究丛书”一套4部120余万字,“国际哈尼/阿卡社会文化研究丛书”3部90余万字。

杨六金透露,学校即将印刷出版的“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实录丛书”第二辑共有10部300余万字。预计未来5至10年,学校还将陆续推出国际哈尼/阿卡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研究系列丛书60余部。

杨六金教授介绍少数民族研究科研成果

同时,红河学院还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寓于国门大学建设中,使“中华传统文化”“国际多元文化”“红河本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滇越跨境文化”“生态校园文化”等六大文化融为一体,不断充实“国门大学”文化内涵,激发起广大师生爱党爱国爱校热情,既有效支撑了学校“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特色发展战略,又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发挥了智库作用。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陆永耀(中)率队在红河学院调研 孙铭 摄

学以致用当好民族团结的“黏合剂”

红河学院除了在学科及教育方面发挥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的作用外,还依托学校人才和科研技术优势,竭尽全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和群众的精准脱贫工作。

红河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杨华明介绍,学校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有效推进教育扶贫工作,对口帮扶金平县等边疆民族地区开展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校校长培训、班主任培训,选派学生到边疆地区中小学开展顶岗实习,切实缓解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教师资源紧缺的困境。

“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从检查他们的个人卫生开始,到现在上课时规规矩矩,认真听课,觉得自己这个‘孩子王’的辛苦付出有了回报。在我心里,他们已经是我不能割舍的一部分,在山区小学支教的时光将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说起与金平县阿得博乡高兴寨小学的孩子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红河学院学生杨秋红显得有些激动。去年她报名参加了学校的顶岗支教活动,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来到高兴寨小学,担任一年级新生的班主任,同时负责语文、音乐、品德、写字等文科课程的授课任务。

“自教育扶贫工作实施以来,学校累计开展了各类培训8期,培训人数达1018人;选派了顶岗支教学生301人,有效缓解了边疆地区教师缺乏的燃眉之急。”杨华明说。

为了让地处金平县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村寨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党的十九大精神,红河学院在第一时间组织师生进入金平县金水河镇南科村,把十九大精神宣传到地处边境地区的布朗族莽人、拉祜族苦聪人村寨。在莽人聚居的村寨里,杨六金鼓励广大村民用双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与全国人民一道齐心协力奔小康。

在金平县金河镇的闸门、大火地等村小组,常常看到来自红河学院的教授们穿梭于田间地头的身影。他们帮助当地找准贫困症结,发挥学科科研优势,帮助当地贫困群众规划产业发展,把“造血式”扶贫作为帮扶工作的重要突破口,用实际行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在学院的帮助下,当地村寨养殖番鸭,种植板蓝根、砂仁、妃子笑荔枝……逐渐走上了致富路。

了解到当地传统支柱产业香蕉种植业,因长期受到病虫害困扰,发展受到局限时,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师生们便常驻村中,对当地土壤性质、气候特点开展课题研究,对农户如何进行香蕉的病虫害防治进行培训和指导,成为农民的好帮手、好朋友。

此外,红河学院还利用暑期“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爱心助教、贫困帮扶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学校还充分利用驻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加强与驻地部队的联系,开展“走边关学军事,增强国防观念,建设国门大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这个因红河而得名的民族自治州,民族团结教育已经上升到爱国情怀层面,在红旗飞扬的边境线上,红河国门学子的心里,也以民族团结的名义,飞扬着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

猜你喜欢
红河民族团结少数民族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魅力红河 大美梯田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红河书法作品欣赏
少数民族的服装
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ing in L1 and Writing in L2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发现红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