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性现实背景对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2018-07-06 02:37王轿成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红与黑隐性

王轿成

摘要:艺术源于生活,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它的解构离不开文中潜在的社会现实背景。《红与黑》作为西方文学史上一部经典的心灵史作品,隐性现实背景的重要性在其解读过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关键词:隐性;现实背景;《红与黑》

在西方文化史上,黑色的根源是血。《红与黑》则代表了一个宗教学的隐喻,即是撒旦的堕落,撒旦作为六翼天使党的堕落,不是坏的本性,是由于过于正义,神圣的东西极端化了黑,这是我们解读这个作品的契入点。

有人把于连定义为野心家,这还需要进一步思考。野心家是谁说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当说于连是野心家时,实际上是指于连是一个进取的资产阶级,当我们在讨论于连是不是一个成功的野心家时,我们已经把他放在了一个狭隘而庸俗的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观察,这种批判本身就已经把这部作品矮化成了一个资产阶级青年的斗争史,和一本阶级斗争报告一样,失去了其文学性。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人的性格是无法具体定义的。当讨论一个人的性格本该如此的时候,归纳出一个性格典征来,立即就会发现他身上有另一个性格相对的。于连有不择手段的方面,也有真情的方面。当你在问一个人的性格时,要注意到你在提问之前预想的主观答案,超出这些预想,你就说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性格。至于为什么我们读作品时倾向于构建人物的性格?如果透过问题看本质的话,你会发现透过这个预想期待,人物性格的详实性、社会背景的详实性等,根本跟作品没有关系,就像结构主义所阐述的,文本不管情节多么地紧凑、性格塑造的多么地完整,这个文本在根本上是一盘散沙,因为完成的时候已经注定了这个作品本身能够被解构出来。如果说于连贪欲强,但在其它方面克制的地方也很多,所以说从性格上去解读于连以及大多数作品本身是失败的。性格具有主观性,怎样才能客观地解读呢?前面说的宗教文化的观念就有客观性,我们可以客观地说这个作品考察了于连作为一个自然人的欲望和欲望发挥的问题。

从性格来考察文本往往会陷入一个泥潭,文本解读要真正地尊重文本,一切解读以客观现实为依据和参照,不宜过多掺入自己的主观臆想。比如红楼梦,可以说林黛玉是尖刻的聪明的、薛宝钗是事故的圆滑的,但这一定不是文本自身想要表达的。

回到文本,作品中的每个人物似乎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那么是幸福?其实幸福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架构的东西。理想国中说,人理想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哲学的终极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人如何活得幸福的问题。在这点上,文本剖析还是需要借助现实背景去理解,不然很容易偏离文本中心思想。

德莱纳夫人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形象,她的那种优雅和精神性癖好,如果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将是她的资本,但在拿破侖之后,一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对于贵族来说什么是幸福。在贵族时代,物质与此是不相关的,不是说贵族们不追求金钱,而是在封建专制的贵族时代,所有贵族的经济来源是分配制和年薪制的,皇帝给多少只与你的人格魅力相关,一个女性的幸福的来源来自精神的高度,和物质没有关系。但等到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幸福的定义发生了矛盾,这时候的幸福多了一个物质的标准。在法国大革命之前,一个人博闻多识、志趣高远就可以很幸福了。但在物质的时代矛盾出现了:到底是有钱更幸福呢,还是精神优越更幸福。那么市长的夫人幸不幸福呢?她幸福,因为她凭借自己的嫁妆被自己的夫婿看中了,但是自己所珍视的精神的东西却在市长那里不值一钱,那么在这个环境之下,那种精神的优越就必定被她压下去,甚至作为一种羞耻,不能提及,因为这个东西换不来钱,因此这直接造成了她要找幸福,而于连特别赏识她,这就成了于连勾引她的契机。而这个勾引的情节在之前并没有任何铺垫,只说市长夫人跟这个年轻人很谈得来,于连征服市长夫人的方式很粗暴,很专制,看似很冒犯、很无理,但是市长夫人却主动投欢送抱,于连用这种粗鲁,使得市长夫人内心的幸福找到了一个契合点,也就是被欣赏的快乐。相同的道理,在拉莫尔小姐的身上,这一点也十分明显。于连在这两次爱情中都把握到了女人的心病:你要的不是物质,而是我对你的赏识和爱情。这与十七世纪时的“狂热病”有关

人反对自己的肉体的倾向,也就是自毁。没有精神的动物不会自杀,只有有灵魂的优越性的人类才会有自杀性,正好这些女人身上都体现出了这种狂热病。

“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这可能就是一种幸福的状态吧,这诗是荷尔德林的。就《红与黑》中的幸福是法国大革命之后资本主义时代的一种幸福,实际上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德国浪漫主义对于世间幸福给出了另一个答案:幸福是顺从于人生在世的命运去接受随波逐流,在这个随波逐流里体会自己卑微的存在,就是与神人大地共存的一个状态,类似于先秦的庄子所说的附庸于万物的那种方式。荷尔德林就属于浪漫主义。

《红与黑》这本书一直在引用西方文化传统要素,有唐璜、康德、伏尔泰,哲学的、宗教的、文学的、戏剧的、都有涉及到。作品中间出现典故在文学史中是一个很悠久的话题,很多人在研究古代文学传统里面的用典,作用就是取消文学作品的主观性,一旦碰到用典,解读的很大一个任务就是去探寻关于这个典的现实根源。

综上,把握作品背后的隐性现实背景,是解读《红与黑》的关键,也可以说是解读每部文学作品的关键。

猜你喜欢
红与黑隐性
情人礼赞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红与黑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拿什么喂饱隐性饥饿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红与黑》的主题意义与爱情观
红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