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伟
摘要:笔墨是中国书画创作中的重要文化元素,是中国画学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由古至今,画国画和写书法的人无不对“笔墨”二字非常重视。所谓“笔墨”,有以下几层含义:其一,指国画创作时使用的工具材料,如笔、墨、宣纸等;其二,指国画在造型上所表现的手段和规范;其三,指国画的艺术语言功能,即笔墨的形态美、节律美、韵律等;其四,指国画中笔墨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元素
一、前言
国画在漫长的历史中经过发展变化,不断创新,成为不可替代的中国文化,这里面包含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和特定的文化个性。国画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盛宴,也是可贵的精神财富。国画在历史的演变中形成了属于它自己的独特的绘画方式和绘画技巧。在绘画这一过程中,历代大师都在强调用墨之道。一代又一代的大师通过他们的亲身实践对国画里的笔墨元素进行理论阐述,建立了完善独特的中国笔墨文化和中国画系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成為中国画发展的促进力量。
二、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的含义
从古至今的国画名家都高度重视中国画的线条美,唐代张彦远认为线条是“生死刚正之骨”,真乃线条用笔的至理名言。如杨饵吴之于线条,情有独钟而别具创意。在他的绘画创作中,那种浓重的、干涩的线条是基本回避的,而是通过淡而柔的线条变现,营造淡雅、宁静、悠远或者空旷苍茫的境界,给人以置身室内的闲适愉悦、进入集市的风情感染、面对湖泊的惆怅遐思、远眺群山的放飞无限。把他的线条表现定义为“没骨法”是准确的,因为那是一种柔弱无骨的意念游走,围绕主题千回百绕,钩织出工艺美术一样的精美图案,光看线条就是一种享受,更别说基于线条进行的艳丽设色了。在杨饵吴的人物代表作品《周末》中,他以曼妙的、富有梦幻色彩的迂回线条,描摹出一幅美轮美灸的睡美人画面,整体氛围之宁静、人物气质之静雅表现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在这里,作者为了更好表现线条的柔美,他用储石加白色描摹女人皮肤的娇嫩,用睡姿的妩媚表现出人物的如兰气韵,然后用左上方一大片幽暗的黑色反衬肤色的白哲,并以墨色的浓淡变化,体现出飘渺幽远的梦境世界。笔墨作为国画绘画的根本,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笔墨文化,成为国画的核心部分。
三、线条是中国画不可或缺的组成与特色
在中国画中,用毛笔能把线条运用得好,会是一个比较吸引人的地方,艺术上的上升空间也会很大。敦煌壁画、山西永乐宫壁画都是用线条来表达人物造型,颜色只是辅助表现,最本质、最内在的精神均用线条表达。关于用线条表现山水,难度在于面对山川,如何在画面上提炼出表达山形结构的线条。同时又要保持线条质量,生动鲜活。传统绘画中,很多技法都是由线条组成的,例如画树,需要线条勾勒,但是要和表达山石的线条有所区分,中国画里面很多不着色的水墨山水,其实还是用线条来表达,只是把线条扩张转化为干湿浓淡、轻重缓急的不同形态而己。
四、国画创作中的泼墨
所谓泼墨就是用笔蘸墨大片地洒在纸上或绢上,画出物体形象,像把墨泼上去一样。泼彩犹如泼墨,以彩来泼。泼墨、泼彩往往结合应用,泼墨时也可墨中混彩,墨色混泼,也可泼墨后再泼彩。泼墨法有两种泼法,“一种是把墨水直接泼洒在纸上,根据自然渗晕的墨迹,用笔再加适当点画。这种泼墨法是唐代王洽始创,因为难于控制形象,人物画很少应用。另一种是用笔泼墨法。这种泼法,便于控制,在人物画中运用较多。用笔泼墨,先要心存泼意,用羊毫大笔,饱含墨水,随意泼出。泼墨法仍然要求墨水渗晕中略见笔迹,无笔之墨则软弱无意趣。同时要注意墨色浓淡干湿的墨韵。”在一定意义上,或许有人会以为泼墨法从技法角度来看是较为简单的。因为泼似乎是一种无意识的作画过程或动作,即由水墨在纸上任意流淌,然后通过画家对流淌效果进行加工,达到某种生动的意象似乎就成了。
但这种理解并非完全准确,一是即便泼墨是自然且任意的,毕竟这个泼者是人,其意识还是会以某种形式进行干预的;二是把泼墨法当成是在泼水节泼水那样随意,在中国画意在笔先的传统意义上也是十分不妥的。泼墨法的关键是墨最终达到的效果如泼,但并非达到这种效果的过程是类似于泼那样的自由随意,这一过程凝练了画家长年苦练的功力。可以这样说,越是有意识地追求出无意般的生动效果,其技巧方面的难度越大。
五、结语
总之,国画和中国笔墨文化之间又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离开了笔墨来谈中国国画,则缺少了国画里的灵魂,离开了国画而谈中国笔墨,则少了笔墨文化里的神韵。一幅国画的成功与否,就看国画创作里有没有笔墨文化元素。现代著名中国画大师张大干实践并发展了泼墨画,他将传统没骨、泼墨、重彩技法结合起来,并吸取西方抽象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美感因素,开创了化线为面,色墨交融、工写结台,没骨写意的泼墨泼彩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