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勇
摘要:2016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为25731亿元,较上年增长22.1%,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采购工作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想要稳定开展政府采购工作,这就需要事业单位进一步健全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预测并及时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本文主要从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现状着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对策
一、政府采购工作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
(一)事业单位中采购部门内控认识不足,依法依规采购意识淡薄
在政府采购中,有些单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对单位内部控制认识不足,意识薄弱,认为建立内控制度是上级部门或财政部门的责任,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有的甚至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自己开展工作的约束,对建立内部控制存在抵触心理。有的单位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盲目照搬其他单位的做法,内部控制度与单位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内部控制制度无法有效实施,只能是流于表面。有的单位未将制度执行和制度的制定结合起来,尽管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只是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看作是应付上级检查的工具,停留于“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并没有真正的把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实际管理中去,内部控制的作用无法得到真正的发挥。
(二)事業单位内部没有合理的预算体制,执行力不够
政府采购工作工程中的预算是单位内部的主要内容,单位内部进行预算的部门在采购相应货物时也需要进行货物价钱的预算。在日常生产活动过程中,政府采购工作过程中需要的预算还是有着一些不足:一是政府在进行采购预算编制时,大多简单粗糙,编制不够认真、严谨,对采购的商品没有做出具体的说明,导致预算编制方案的可操作性不强;二是采购预算编制大多依据财务人员的主观判断,没有科学地认识采购项目,没有从采购预算的实际情况出发,也没有充分调研市场,导致预算金额过高或过低;三是部分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往往随意增加政府采购项目支出,致使政府临时性的采购支出占了较大比重,政府采购存在零散、小额、重复采购多的现象,这也容易导致采购预算编制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四是部分单位没有根据实际发展需要,随意提高采购标准和档次。
(三)事业单位内部招标过程不规范,存在暗箱操作
《政府采购法》规定,公开招标应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但是在实际采购过程中,采购单位通过各种方式规避公开招标。一是采购单位不按程序申报。有些单位存在“先斩后奏”等规避政府采购的行为;有些单位片面强调项目的特殊性、时间的紧迫性、技术的复杂性,不配合政府的采购工作,事发之前并不上报,不遵循政府采购过程中制定的相关的政策规定去进行采购工作;二是招投标程序不规范。部分采购单位存在政府采购信息发布不规范,公开性不高,发布面不广,信息不完整不及时,供应商资质审查不严谨,具体评标、定标程序不规范,逃避公开招标等情况,既降低了政府采购的质量水平以及采购效率,也使企业的竞争公平公正性难以实现,这是就会出现一些腐败行为,严重使政府的采购形象受到损害,使政府采购工作不能稳定良好的发展。
(四)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工作中的合同履行不严格,采购验收不规范
因为现阶段的相关政策在政府采购是否按照规定验收的过程没有严谨的规定,没有起到约束的作用,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就会慢慢的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只注重采购而忽视了验收工作。首先,有一些采购部门并不重视验收环节的工作,收到货物却不进行检验,检验了也不一定真实的情况非常多,甚至有一些采购部门和供货商商量好,任由其将参数和配置等等加以改变。其次,验收部门与政府采购组织实施部门为同一部门,因为没有其他部门的参与,也给采购部门可乘之机,致使采购部门私自与供货商商量,从其中获取一定的私利,在预算时将标准提升,增加本没有的数量,招标多却供货少。另外,采购单位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设备,不能做到有效验收,可能导致验收流于形式或是被供应商所主导。
(五)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管措施不到位
现阶段,政府采购还存在监管缺位现象,在监管过程中出现“重分配、轻管理”的惯性思维,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执行管理、监督考核不能形成连贯有效的运行机制,也导致了监督不到位、效益不突出的现象。例如监管机构只对公开招标和竞争性谈判活动进行现场监督,没有相应开展政府采购活动的绩效考核,对一些不及时申报政府采购实施计划、擅自采购、运行不规范的单位没有执行处罚措施,或者处罚较轻,这在一定方面是不利于政府采购建立严肃形象,也使政府采购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二、健全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落实主体责任
加强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管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对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的改进,达到切实提高政府采购质量与效能的目标,形成一种保障。一方面采购单位应统一思想认识,认真履行主体责任的意识,增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促进政府采购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创建更加公平公正、良好监督、赏罚分明、规范的政府采购工作内部控制管理体制,进一步运用政府采购工作过程中的一些权力来进行监督,这样可以使政府采购更具有信服力。另一方面采购单位要落实主体责任,按照权责分明、分级管理、统一领导的原则设置采购管理机构。
(二)强化预算约束,促进内部良好沟通
政府采购预算在政府采购工作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相当于前提条件,政府采购的预算工作有无科学有效的完成,采购的方案是否详细,健全,这都关系到政府采购工作的质量水平。因此,采购单位应结合实际需求和采购要求,要做到科学合理并节约的进行采购,掌握采购的要求,来进行预算工作。政府采购工作的预算体制一旦形成,就需要很大的执行力去支持,这样可以很好的约束政府采购中的各个环节。各采购业务部门应加强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预算编制的可执行性。
(三)健全内控制度,规范政府采购程序
采购单位应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明确采购活动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并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提前防范政府采购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后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这样可以促进政府采购工作更加高效的执行下去。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应随着单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业务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改完善。
(四)规范验收程序,落实履约责任
验收是政府采购活动的最后一道关口,严格的把关是促进采购工作顺利完成的关键。同时,随着政府采购范围的不断扩大,其不仅需要采购通用类货物还需要采购其他专业型货物,验收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采购单位应规范验收程序,制定验收办法,成立验收小组,配备专业技能较高的工作人员,根据采购合同、供货单等文件,对所采购的货物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技术要求及其他内容进行验收。对于大型或复杂的采购项目,采购单位可以聘请第三方专家、机构来辅助自己进行验收。
(五)建立考核机制,强化内控监督
有效的内控监督机制是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保证。采购单位需要创建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奖罚激励制度,把单位各个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以及执行情况加入到员工业绩考核系统中去,同时强化单位内部监督,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机制,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寻找出政府采购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弱项,逐渐改革并促進政府采购工作中内部控制管理的加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中的政府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存在,政府采购问题能否得到有效的解决离不开有效的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并加以完善与改进,使政府采购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与有效地进行。同时,做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也可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提高对政府采购信息的披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使采购活动更加透明,沟通更加流畅,切实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进而实现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荣.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探讨[J].中国政府采购,2016(05).
[2]宗文龙,魏紫,于长春.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改革建议[J].审计研究,2016(3).
[3]卢传峰.完善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的思考[J].财政监督,2016(2).
(作者单位:深圳市坪山区人才公共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