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尧
我国的工业互联网企业不仅了解工艺、流程和管理,最关键是了解对手。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工业互联网成了继物联网和智能制造以后最“火”的热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特别强调要“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这样讲,只充分“互联网化”,工业才能羽翼丰满。
那么工业互联网对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哪些意义?我国在制造业领域虽然门类齐全、设备数量庞大,在消费互联网领域也积累了众多经验,但纵观全球,我国又处于何种位置?我国能否抓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智能制造的“网络基础”
浙商证券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郑丹丹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说,工业互联网可以理解为人、机和物的互联互通,是实现智能化发展的新业态和新模式。要实现互联互通,就要增加更多的传感器采集数据;信息安全上除了常规的民用通信协议,还需针对工业领域特定的工业协议;信息应用上,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新兴的功能也将应用在工业上。这意味着在原先工业市场的规模上直接乘一个系数,增加的投入是智能互联化的成本,并带来效益提升。
而要想搞清楚工业互联网,就必须首先明确其与物联网及智能制造间的关系。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其实都可以为工业互联网提供技术支撑,并最终为“新制造”带来红利。目前,在算法领域和数据领域,通过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已有许多公司正将新技术应用于工业制造领域,并带来了巨大变化。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跨界融合是工业互联网的重要属性,当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融合之后就产生了工业互联网。”
以广东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公司应用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后,每月可以采集数据150万条,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归档、分析和总结。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统筹协调各个制造基地之间的生产,改变生产策略,所产生的结果是电器生产的整体效率可以提高约32%,产品交付周期缩短为之前的五分之四,无形中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库存率同比下降约20%,年销售额增长33%,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软件所有关负责人表示,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都是工业互联网的技术支撑,只有上述技术得到充分发展,工业互联网才能具备技术基础。
就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关系而言,工业互联网和工业技术能力则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智能制造的目标是创造差异化产品、实现增值服务,将工艺和材料的潜能彻底发挥出来,要实现上述目标,工业互联网就是“网络基础”。
“工业互联网的主要作用是,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核心支撑作用,有效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前述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负责人分析认为,一方面,工业互联网能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让各种资源更加优化配置,提升工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能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催生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个性化定制的诸多新产业。
国际制造业的制高点
纵观全球,工业互联网不仅受到中国青睐,德国、美国等也正在加快实施布局,各国纷纷把制造业升级视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新的竞争,而工业互联网则被认为是致胜的关键因素。我国多年前就已认识到互联网的出现将极大改变工业生产原有的面貌。近几年,随着工业机器人和数字化机床的迅速普及,以及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以促进工业、制造业生态向着“互联网化”的方向转变。
美国最先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概念。2012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发布报告《工业互联网:打破智慧与机器的边界》,首提“工业互联网”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实现人、机、物全面互联化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形成智能化发展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
在美国,不仅GE,思科、IBM、AT&T;英特尔等80多家传统制造业厂商携手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准备重新定义制造业的未来。GE和德国的西门子也已开始探索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出了“先進制造伙伴战略”,并推出了Predix、MindSphere平台。
德国一直是制造业大国,其提出了“工业4.0”,并希望用“信息物理系统”使生产设备获得智能化,使工厂成为一个实现自律分散型系统的“智能工厂”,这样就可以建立一座独立的互联工厂体系。而英国则提出了旨在提高制造领域能力的“高价值战略”。
可见,全球主要制造业大国均在积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业互联网已成为主要工业国家抢占国际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寻求经济新增长点的共同选择。
我国也充分认识到,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拓展的核心载体及关键基础设施。郑丹丹说,从宏观上到具体可落地的一系列政策,我国已经出台《中国制造2025》和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荐的通知》等措施。在细分领域,还出台了《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对工业互联网的普及最为关键的安全方面,提出了里程碑式的政策文件。
弯道超车的中国机遇
我国发展工业互联网具有制造业综合实力强、互联网基础和应用范围广,以及相关人才队伍庞大等多重优势,已形成我国在制造领域实现赶超的契机。
首先,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强。早在201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就已达到19.8%,跃居世界第一。其次,我国有一批世界先进的通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这些企业实现了从底层网络协议到上层应用的全面覆盖,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有深入的研究,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最后,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总数高达700多万,这个知识群体未来都可能成为新的“人口质量红利”。
数据积累对于发展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整个工业互联网就是依靠数据积累,并通过对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而创造价值。我国在制造业领域门类齐全、设备数量庞大、工业数据积累量已然颇丰。假设,一个厂家某台机器设备上的一颗螺丝温度出现了异常变化,通过分析其变化规律就能实现节约能源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或者避免安全事故。
通用电气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我国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拥有巨大的发展优势。过去20年,我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非常大,这对我国至关重要。基础设施投资一旦完成,就可通过服务提升各个行业的生产率,给企业带来更多机会,培养更多人才。
在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看来,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实践有别于德国和美国,核心竞争力在于“了解”。他认为,各跨国企业构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都是基于自身特点和工业基础研发出来的,并不统一。而我国的工业互联网企业不仅了解工艺、了解流程、了解管理,最关键的是了解对手。我国互联网企业普遍了解国外巨头的优势,如果再结合自身的后发优势,极可能迅速带来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