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国,赵建中
(1.皖西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大别山发展研究院,安徽 六安 237012)
皖西为安徽省西部俗称,位于江淮之间,大别山北麓,具有大别山明珠美誉。皖西自辛亥革命以来,就有进步知识分子从事马列主义宣传和反帝反封建活动,因此,该地区被认为是传播马克思思想,组建中共地方组织最早的地区之一。自1929年以来,该地区相继爆发了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创建了革命根据地,诞生了红四军、红二十五、二十八军,从此,皖西成为鄂豫皖革命重要根据地和红军主要发源地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与皖西地方武装和群众配合,建立了解放战争重要根据地,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全国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梳理历史发现,皖西在经历长期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过程中,留下了众多革命旧址、革命故事及革命文艺作品。正是革命先辈们留下的红色遗址、红色精神、红色文化为后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宝贵的红色资源[1]。
皖西不但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而且也拥有珍贵的生态绿色资源。这里拥有号称“江北小黄山”——铜锣寨;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国家森林公园——天堂寨;大别山第一主峰、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园区——白马尖,其他小规模数量众多的生态景区零散分布在山区各地,此外,皖西还拥有人工水库群——佛子岭、梅山、龙河口、响洪甸和磨子潭五大水库;拥有全国最大的人工灌溉区——淠史杭。丰富的水资源和伟大的淠史杭工程,造就了皖西广袤的肥沃土地,形成了众多的美丽乡村。另外,据统计资料显示,皖西境内树种丰富、种类繁多,整个区域森林覆盖率为44.71%,林木绿化率为48.51%,天然的生态绿色资源为皖西乡村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当前,随着中央提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皖西作为大别山区重要组成部分,其红色及绿色资源开发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不难预测,皖西两种优势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必将能够得到明显提高。为了能够科学地分析皖西红色和绿色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本文将选择皖西红色和绿色资源丰富的核心区——金寨县作为研究案例,利用实证方法测度皖西红色与绿色资源融合开发的经济效益,最后,基于实证结论探索皖西红色与绿色资源融合开发的路径。
皖西覆盖四县三区,各地均具有自身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优越的绿色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水、土地和林业等资源,为了能够测度皖西红色与绿色资源融合开发经济效益,本文在论证过程中,选择金寨县为案例,因为金寨地处大别山区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此县不仅具有“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美誉,而且也拥有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资源,因此选择金寨县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另外,在测度过程中,原始数据选择《金寨年鉴》(2011—2016)年度数据,测度数据是以2011年数据为基数进行整理计算的结果。
为了能够宏观测度经济效益,文中主要选取It-红色旅游和休闲农业投资总和,Yt-投资收益,Yt-1-前期投资收益,Ct-游客消费。一般情况下,区域投资会影响投资收益,同时,投资收益同样也可以影响投资,依据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单立方程不能解决变量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因此,在模型建构的过程中考虑选择运用联立方程模型,模型构建如下:
其中(1)为行为方程式,(2)为定义方程式,Yt,It为内生变量,Yt-1,Ct为预定变量,此联立方程模型属结构方程模型。
1、联立方程模型的识别
联立方程模型参数估计前要涉及模型的识别问题,一般情况下,模型的识别主要有恰好识别、过度识别和不可识别,通常是通过结合结构参数矩阵秩条件和阶条件进行识别。利用阶条件和秩条件,首先应写出结构模型的一般形式,为了不略去常数项,参数方程中引入虚拟变量Xt=1变形后得到:
则结构参数矩阵为:
矩阵中自左向右列元素分别表示It,Ct,Yt,Yt-1,Xt变量的系数,列数为结构模型的变量总数,记为K,Mi记为第i个结构方程的变量总数,G记为结构方程的个数。方程(1)属于行为方程,参数估计前需要对其进行识别。按照秩条件,将结构参数矩阵第一行和第一行非零系数对应的列删去,不难发现,余下的矩阵的秩为1,而G-1=2-1=1,依据秩条件可以判断,结构方程(1)为可识别方程。再由K-Mi=5-4=1,G-1 =2-1=1,可知K-Mi=G-1,依据阶条件可以判断,此结构方程为恰好识别方程。
2、联立方程模型参数估计
由上述分析可知,方程(1)为恰好识别,恰好识别结构参数可以通过其简化模型的简化参数关系式来唯一确定,即利用间接最小二乘法(ILS)估计,当然,也可以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估计。但是,在小样本情况下,对于有内生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的恰好识别结构方程,采用最小二乘法(LS)还是ILS或2SLS,回归系数估计量统计性质不仅无实质差异,而且最小二乘法(LS)计算量小,回归的拟合优度相对最高。由于文中采取的是2011—2016年度数据,属于小样本数据,因此,考虑运用最小二乘法(LS)对结构方程参数进行估计,使用Eviews8.0计算结果如下:
It=203.65+0.21Yt+0.35Yt-1
(3.241)(4.653 )(-5.212)
DW=3.052,T=6(2011-2016)
在过去较长的时期内,皖西红色和绿色资源开发主要是以各自优势独自利用为主,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发展了红色旅游和休闲农业相关项目,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随着社会进入新时代,该地区目前的红色旅游和休闲农业产业结构已经不能够满足新的社会需求,而且低效的、单一的产业供给也阻碍了红色和绿色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如何在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将两种资源深度融合,高效开发利用,形成一定规模的特色旅游产业,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提高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对此,给出以下几点思考。
皖西作为红四方面军发源地及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的重要战略根据地,随着我国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该地区的红色景区在全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每年都会吸引全国各地众多游客来此参观旅游。此外,皖西革命老区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也会接纳众多学员前来参观学习。通过分析发现,皖西红色旅游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但是,当前由于皖西主要红色景区之间距离遥远,行程过长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客人在未参观完主要景点的情况下,便匆匆离开,因此,皖西红色旅游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地限制。针对上述情况,如果皖西各县区能够制定两种资源融合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自身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在距离较远的主要红色景区之间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打造能留住人的休闲空间,开发能消费的休闲项目,通过各种营销策略引导红色旅游的游客和接受教育的学员,去观光田园风光和体验乡村农俗,甚至去休闲度假,让他们能够得到逗留休息,恢复精力再去感受更多的景区的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这样不但能够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而且对当地的休闲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农民致富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
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越来越多城市居民希望能够回归自然,体验乡村田园生活。当前城镇居民休闲方式的转变为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目前,皖西大别山区应该迎合当前的新时代休闲农业市场需求,利用自身独特的绿色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休闲农业,吸引更多省内外游客前来体验当地的农耕用具与农耕文化、田园风光、民俗风情,感受大自然的良田美景。如果皖西大别山区休闲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那么更多的红色旅游项目肯定会得到促进带动,从而能够促使两种资源融合开发的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地提高[4]。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田园综合体这个国字号命题,自此,田园综合体正式得到中央首肯。田园综合体是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新载体,主要是充分利用农村自身资源,依托休闲农业基础,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让农民充分能够参与和受益,并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业经营模式[5]。田园综合体的提出,为振兴乡村经济提供了政策导向,尤其对具有条件建设田园综合体地区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文中通过前言分析发现,皖西大别山区具有得天独厚红色和绿色资源。因此,该地区可以依据大别山区田园和自然风光、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乡村风水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优势,探索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开发创意农业、农事体验项目,投资建设乡村养生养老基地、红色民俗村、宜居宜业农业特色小镇等,通过把红色文化基因融合到乡村休闲旅游中的方式,促使皖西红色和绿色资源得到充分融合开发,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提高红色和绿色资源开发经济效益,推动皖西大别山区乡村经济加快振兴[6]。
皖西深处大别山核心区域,与湖北、河南大别山区域紧密连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湖北、河南大别山区的红色和绿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红色和绿色景区,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当前,皖西应该联动大别山周边区域,秉承“规划带动,投入拉动,区域联动,”的原则,积极推进皖西旅游资源与大别山区域旅游资源协同发展,将红色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联动发展,开拓区域、跨省的旅游资源协作、整合的新模式,通过市场互动,路线对接,客源互送,资源共享等方面合作,使得皖西与大别山区域互联互动,促进皖西两种资源更好更快地融合发展[7](P181-192)。
本文运用定性及定量的研究方法,对皖西红色和绿色资源融合开发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发现,皖西两种资源融合发展,对当地红色和绿色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均有促进作用,对此,文中最后提出了两种资源融合开发的几种路径。本文的研究对于皖西发展旅游产业,促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树萍.六安市红色旅游业的SWOT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199-201.
[2]六安市林业概况[EB/OL].http://www.laslyj.gov.cn,2017-12-18.
[3]来璐,李世峰,谭建欣,等.大城市边缘区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以昆明市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报,2010(2):73-76.
[4]张小芬,熊健.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5):118-120.
[5]杨礼宪.合作社:田园综合体建设主要载体[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7(3):31-34.
[6]张军红,徐义萍.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田园综合体模式探讨[J].农技服务,2017(8):85-89.
[7]王哲.大别山区生态产业开发及生态经济区建设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