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创新创业精神就越来越引起各界重视,创新创业活动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的重要动力,而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之一。2015年5月,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再次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普及性”要求,并确定了总体目标:2015年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政策引导之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通过改革示范、大赛与培育孵化、产学研合作等逐步推动。教育部自2016年开始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高校大学生搭建了双创实践平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并对接产学研资源;2016年,教育部评选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高职高专院校在内的50所全国双创典型经验高校;在产学研创新体系构建方面,清华大学于2015年6月成立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汇集137所高校和英特尔、微软、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创新企业及其它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双创教育与实践体系。
随着政府、高校、企业的多方参与和共同努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创新创业体系及其平台日益完善,创新创业理念与创新创业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领域,面临着技术和经济高速变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契合社会经济需求,与现实接轨并服务于实际活动[1]。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足[2][3],如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中“实践”环节的力度不足,过于重视“教育”环节的理论学习;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中,学科专业学习的结合度并不高[4]。
因此,中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理论的支撑下,将教育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教育的全过程来构建适合中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鉴于此,本研究在综述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百森商学院“基于创业思想和行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法,结合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构建了以特色学科为平台、以满足学生创新创业诉求为目标的全过程创新创业体系。同时,本研究以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50强高校——北京交通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为案例进行分析,展示北京交通大学在“创业教育—创业训练—创业实践”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工作模式和“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为未来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实践提供重要借鉴。
许多研究都基于创新的相关理论而提出了“创新是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观点[5],并指出企业要想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而现代经济学家已将创新纳入了经济增长模型,创新成为解释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它被认为是一种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6]。
关于创业,一般的学术观点认为创业是发现和探索有利于创造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商业机会[7];百森商学院的观点则是明确机会、获取资源,并通过有效的领导力实现价值创造[8];国内学者吴泽俊将创业定义为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整合资源,从而创办新的企业或开辟新的事业[9]。因此可以说,创业是超越如今人们所了解的传统学科界限的一种思想和行为方式,是通过对机会、资源、组织能力的把握,创造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活动。
一般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培养有关创新和创业的意识、思维、能力、实践的综合素质,最终使教育者拥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10]。而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被赋予了更具时代精神的称号——“双创教育”,旨在响应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还要提升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实践成果转化。国内外创新创业相关文献都提到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而对于不同的高校而言,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践在不同情境中具有不同的倾向和比重[11]。
因此,本研究认为创新创业的一个基本理念在于:在创新中创业,在创业中创新——这也解释了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在于“教育”,还在于“实践”。也就是说,在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当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这一概念,以此强调“教育”与“实践”的相辅相成。“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旨在帮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形成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做好创业的思想和行动准备。“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意义在于,帮助受教育者充分了解和挖掘其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并通过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为受教育者提供一种可以应用于实际工作、学习、生活的行动指南,以适应不确定性高、选择多元化的未知环境;此外,帮助学员创造机会、发现机会并采取行动。
创业思想与行动理论(Entrepreneurial Thought & Action,ET&A)是促进学生进行创造、发现和挖掘机会的方法[12]。该方法以诺贝尔获奖者——Timmons的创业模型[13]等理论为基础,强调全过程的“干中学”(Learn-by-doing)的实践理念,构建学习(Learn)、行动(Act)、塑造(Build)三位一体的创业教学实践。通过激发内在的想法,将所思所想付诸于实践,然后在行动的基础上重塑,激发新的思维模式的产生,形成良性循环。这一过程还涉及自我检视、团队建构、创意分享、资源配置等,贯穿于“学习—行动—塑造”逻辑之中。
对这套理论的应用,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将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并从系统的角度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反馈,使理论与实践形成互动,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的价值。
在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本研究基于ET&A的基本理念,结合中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业活动和实践特点,构建了中国高校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覆盖了激发创业思想的培育、行动准备、创业行动、学习与反思等创新创业的全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和一个循环。
图1 中国高校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
(1)基于学科特色的学习(Learning)阶段
本阶段以专业知识夯实、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第二课堂实践为主要内容,形成创新创业的思想与行动准备。本阶段通过“学科专业培养体系”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学科基础,通过“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热情,配合各类学科竞赛、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强化专业知识体系和创新创业思维,在专业学习、通识教育、课内外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业思想与行动准备。
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开设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促进学生明确自身的优势与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构建创业的思想和行动准备;同时,学校将创新教育、创业指导作为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在创业帮扶方面的服务保障作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支持。
(2)基于特长优势的行动(Acting)阶段
本阶段以个人特长优势发挥、团队建构与资源配置、名师校友专业指导为主要方式,促进创新创业思想向行动转化。本阶段以“创业竞赛→创业实践”为主线,鼓励学生将创业思想转为创业行动,形成创业计划,参与创业大赛,最终参与创业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一方面给予学生进行个体能力评估的机会,鼓励其发挥个人的特长优势,并跨专业建构团队和配置资源;另一方面,学校提供配套的导师进行指导,并邀请成功企业家和知名校友互动交流,扩大信息交流平台,为将创业想法转变为创业实践献计献策。
(3)基于资源重组的塑造(Building)阶段
本阶段以创业扶持、平台交流、校企合作为平台,促进在交流、合作、实践中的学习与反思。在本阶段,从已有的企业运营或团队运作中吸取教训成为主要任务。本阶段包括创业思想与行动准备、创业行动两个阶段,许多优秀的创业点子变成了现实,但在创办企业、运营企业和发展企业的过程中,仍将面临许多阻碍。学校通过更为高端的平台交流、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及其团队带来更加丰富优质的人脉、资金、业务等各类资源,帮助团队或企业快速发展;同时,学校为优异的团队和企业提供各类配套资金、创业导师、创业服务等创业扶持,并推荐优秀团队入驻园区进一步孵化。创业团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享受到了资源的进一步获取和资源重组的机会,而且在创业导师、外部交流合作等的帮助下进行学习与反思,重塑更具竞争力和创新实力的团队或企业。
(4)“学习—行动—塑造”的循环
本循环推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及时反思的创新创业精神,促进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对于那些创业失败或受阻的学生来说,这一循环提供了很高的容错机制,鼓励其学习反思、吸取经验和教训,进行“学习—行动—塑造”的再次实践。总之,本循环是为了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坚持到底大不了从头再来”的创新创业精神深入人心,为任何学生都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平台的支持下,学校充分开展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通过激发创业思想的培育、行动准备、创业行动、学习与反思等创新创业全过程系列实践活动,塑造新的思维方式,激发创业热情与活力,促进创业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以“中国高校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为依据,北京交通大学以在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业活动和实践特点为基础,充分结合高校学科优势与资源特点,遵从“学习—行动—塑造”的逻辑,形成了以创新创业特色课程结合专业学科知识为核心的学习阶段,以双创论坛、双创基金、双创大赛、双创学位教育、双创国际化交流等为主要实践资源的行动阶段,以创新创业成果和典型案例为主的学习与反思阶段,从而构成了具有北京交通大学特色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值得关注、借鉴的实践案例与创新模式。
针对学习阶段的特点,北京交通大学形成了覆盖经济管理通识教育、创新创业管理课程、创新创业管理学位培养等多个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体系。一方面,学校向全校学生开放经济管理通识教育,培养经济管理领域的基本常识;另一方面,学校开发了“创新与创业管理”等优质课程。目前,学校已开设各类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50多门课程,共开课190多次,覆盖本科生、研究生、MBA学生等各个层面。2015年,北京交通大学与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合作办学,推出了全国首个企业管理(创业与创新)硕士学位教育项目。此外,北京交通大学还针对产业经济、创新管理等领域,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进行本科教育合作办学。
针对行动阶段的诉求,北京交通大学提供丰富多样、层次分明的创新创业实践内容,覆盖知识分享交流、实践基地、学科竞赛、基金与企业孵化、高端办学等多个方面,主要包括——
①创新创业论坛:学校通过校友交流与庆典、企业家校友论坛、创新创业创投论坛等形式,为学生开辟与知名校友的交流平台,开阔视野。如学校在120周年校庆之际,开办了北京交通大学创新创业创投论坛,旨在为学生提供创业交流、创业导师等方面的帮助,特别是建立了“神州高铁创新创业基金”,既结合学科特色,又紧跟时代潮流。
②实践平台与校企合作:学校为学生建立了1000平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心、5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设立于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内),还设立了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国家及市级校外实习基地等。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如建立了“北京交通大学—美国德州仪器大学生创新联合实验室”,与神州众创空间签订合作协议,并与神州高铁、交大思诺、北京九方等公司共同建立 5家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计划每年输送优秀大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共同提升校企合作的高度和广度。
③创业扶持与基金资助:学校提供包括创新创业基金、校友基金、学科发展基金等多种基金,同时各个学院也分别设立了具有学院和学科特色的各类基金。目前,学校教育基金会筹集创新创业基金已达340万元,针对大学生的创业资金扶持则达200万元;同时,学校还设有超过400万元的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并给予每个入驻大学生创业园的大学生企业提供1~5万元扶持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2年免费使用的场地等。
北京交通大学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提供了学习、行动、塑造的最佳土壤,形成了诸多典型的实践案例,涌现出了一批成功的创业项目与团队:
①“盲人电子书”项目:依靠学科优势与特长的“干中学”。项目团队成功研制了一种更加成本低廉、实用性更高的盲文点显器,并荣获2015年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总决赛全球第二名。项目团队依托学校在电气机械相关专业领域的学科优势,借助实验室和平台、专业师资等,将所学所想应用到创业项目中去。通过贯彻“干中学”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项目团队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②“耳朵树”听力医疗项目:从公益出发的创业行动。“耳朵树”这一创业项目的服务宗旨是给听障群体带去一双“耳朵”,让他们可以通过声音感知世界、聆听世界的美妙。该项目正式成立于2014年1月8日,项目团队通过学校给予的“第二课堂”平台,识别听力医疗领域的市场机遇,并通过“干中学”理念展开创业行动;同时,在创业初期,团队在全国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从而借助校企合作打开了融资渠道。不仅如此,整个项目从最初的想法、到边学习边实践、再到初成规模后的再学习再反思,形成了“学习—行动—塑造”的逻辑体系和反馈机制,并为团队后续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学习和决策支持。
③星火映画项目:“专业所长—工作室—创业公司”。星火映画(北京)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一直致力于新兴拍摄制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和多家大型影视企业、高校、政府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影视文化产业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星火映画极具创意地制作精良的作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一项目也是基于专业所长,运用学校社团活动、专业竞赛等机会进行应用与尝试;然后逐步依托学校的创新创业资源建立工作室,并不断反思、接受再学习;之后进一步成立创业公司,与学校、企业、政府建立长期合作。
这些案例表明,北京交通大学基于思想和行动理论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布局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全过程,并运用到每个创业团队中,充分体现出“学习—行动—塑造”这一全过程逻辑、“在创新中创业,在创业中创业”这一理念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以创业思想与行动理论为指导,探索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并以北京交通大学为案例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认为,创业思想与行动理论使得高校能够注重“理论+实践”的合成式教学法,并贯彻“在创新中创业,在创业中创新”这一理念。借鉴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法,本研究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创新中充分依托学科特色和优势资源,并遵循“学习—行动—塑造”这一基本逻辑,开展了覆盖基于学科特色的学习阶段、基于特长优势的行动阶段、基于资源重组的塑造阶段这三个方面的全过程教育与实践,从而形成了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逻辑性的“中国高校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基于这一体系,本研究对北京交通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活动进行了探讨,由此提出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建议:
①本研究以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为理论指导和借鉴,提出寓创业思想于实践活动之中是重要的教育理念,能够体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的科学性。
②本研究定位于创新创业全过程分析,提出了行动、学习、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强调“实践”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的实践性。
③本研究以“创业思想与行动准备”为基础,强调让学生认清自身能力、掌握自身优势、形成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为真正的创业活动和实践打下基础。同时,本研究以学习和反思为最终环节,塑造形成更加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为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体系提供了系统反馈机制,使得整个体系更具逻辑性,促进了整个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创业思想与行动理论在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创新中的应用,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科学性、实践性和逻辑性。其中,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代表,其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借鉴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思想,运用了学校自身的学科特长与优势、创新创业资源与平台,形成了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对中国高校创新创业的实践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余潇潇,刘源浩.基于三螺旋的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5):111-115.
[2]黄兆信,曲小远,施永川,等.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以温州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4,(8): 87-91.
[3]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99-103.
[4][11][12]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5]Fritsch M.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 inquiry into profits, capital, credit, interest, and the business cycle[J]. Regional Studies, 2017,(4):654-655.
[6]王志强,刘晓宁,韩永.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34):71-72.
[7]Venkataraman S. The distinctive domain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 Advances In Entrepreneurship, Firm Emergence And Growth, 1997,(3):119-138.
[8][美]Neck H M., Greene P G., Brush C G著. 薛红志, 李华晶, 张慧玉等译.如何教创业:基于实践的百森教学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3.
[9]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5):18-22.
[10]张涛.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4):47-49.
[13]Timmons J A. The entrepreneurial mind. brick[M]. Andover: House Publishing Co., 198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