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克金 董玉磊 尚勇健
(作者系淄博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淄博市编办事业科科长;主任科员)
淄博市统筹现有编制资源,优化机构布局,强化公益属性,在整合建立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基础上,又在市辖7个区县设立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分中心,构建了全市统一的“1+X”交易平台模式,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改革向区县延伸,逐步建立起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体系。
为着力破解公共资源交易规则不统一、不透明、服务效率低、监管难等问题,山东省淄博市统筹现有编制资源,优化机构布局,强化公益属性,在整合建立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基础上,又在市辖7个区县设立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分中心,构建了全市统一的“1+X”交易平台模式,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改革向区县延伸,逐步建立起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体系。
以服务市场主体为工作基调,按照“平台布局属地化、场所设施信息化、交易服务人性化”的思路,前瞻性设置机构。
一是契合城市特点科学布局。根据组群式城市特点和“四位一体、组群统筹、全域融合”的城市工作思路,构建了“1+X”交易平台模式,将市本级和张店区、高新区、经开区、文昌湖区公共资源交易统一纳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施为“1”,在主城区周边淄川、博山、周村、临淄、桓台、高青、沂源7个区县设立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分中心为“X”,负责所在区县范围内公共资源交易的组织实施和服务工作。分中心选址兼顾城市功能布局和交通便利情况,在区县行政服务中心和主要经济园区周边就近分布,压减办事距离,方便市场主体。2017年累计交易各类项目2865个,总交易额234.38亿元;工程建设招投标、政府采购交易额171.98亿元,节支率8%;产权交易额3198.42万元,增值率26.86%;PPP项目6个,投资额62.08亿元。2018年一季度,累计交易各类项目425个,总交易额124.33亿元;工程建设招投标、政府采购交易额26.31亿元,节支率5%;产权交易额216.79万元,增值率82.49%;PPP项目3个,投资额98亿元。
二是遵循发展规律前瞻配置。场所装修改造和设施设备配置坚持“一步到位”,标书运送规划单独通道,专家抽取采取密函打印,对公共区域和评标区域实行物理隔离,提升专业化保障水平。遵循“互联网+”招标采购发展趋势,在业务区域安装全时全域监控设备,配备硬件防火墙和桌面云系统,为评标工位安装远程评标设备,打造信息化服务平台。市场发育成熟、交易规模较大的区县还规划了大型评拍场地和专家就餐、休息区域,拓展综合性承载能力。
三是秉承便民理念优化环境。按流程分段设置内设机构,划分为综合受理、交易业务、监督保障等股室,理顺互相协同、互相监督的内部运行机制。依托OA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末端到股室的业务连接,依托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实现交易信息的自动同步推送,简化流转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在交易区域规划业务待办等候区,设计信息滚动播放屏,设置流程自助取阅、资料自助打印、信息自助查询等设备,营造规范、专业、便捷、舒心的交易服务环境。
将建设市区县一体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作为系统工程,写入改革清单、列入分工台账、纳入考核体系,协调稳步推进。
一是列入改革任务台账。相继出台《关于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统一规范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整合建设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体系架构,提供了改革遵循。2017年以来,相继写入淄博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市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在20余项改革台账和5个市级规范性文件中作了强调,厘清部门职责,分解工作任务,明确标准时限,实行清单式、台账化管理。
二是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发挥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发改部门牵头负责各部门、单位的协调联动;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梳理明确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有关部门的职责任务、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监督管理等,合理确定各部门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职能定位,统筹全市现有编制资源,重点用于各区县分中心的人员配置;组织、人社部门负责区县分中心人员档案审查及调配划转;财政部门负责区县分中心建设运行的经费保障;各主管部门负责本系统区县级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的协调进场。在各区县政府成立分中心筹建办公室,负责区县分中心建设的联络协调,做好场所选址改造、人员划转调配、设施设备配置、业务对接交割等工作。
三是纳入考核督察体系。连续两年由机构编制部门牵头,将平台体系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对7个承担分中心建设和2个承担业务整合任务的区县实行每月考核排名,并由被考核区县进行“双向测评”,激发和调动市级和区县两个层面的积极性。政府督查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全省市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建设工作专项督查,将平台体系建设列入全市“六个一”督查体系,每月实行督察调度,有力推动了区县分中心的事项落地。
把握统一整合的改革要求,力促全市公共资源“一个平台交易、一张网络覆盖、一套流程规范”,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效益。
一是统一协调领导机制。在7个区县统一成立由区县政府领导召集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整体调度和具体协调,保证工作均衡、稳步推进。把握统分结合的原则,由各区县结合实际建立和理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和监管机制,加强区县交易主管部门的配合协调,从源头上杜绝新的管办不分、监管缺失等问题。
二是统一规则流程体系。出台《淄博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运行实施细则(试行)》,分类制定交易服务流程和标准,严密组织全市公共资源交易规则清理工作,将区县相关规范性文件列入第二轮清理重点,实行主动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依托全市统一的电子交易公共服务系统,对交易规则流程进行信息化固化,减少人为操作,完善制度支撑。
三是统一平台管理制度。制定完善全市统一的交易平台管理运行标准化制度体系,程序流转实行“群众一口提交、大厅综合受理、后台分别流转、全程可溯可查”,交易见证实行“登记查验一站办结、项目见证专人负责、考核评价一表归档”,保证金收退实行“统一账户、统一收退、统一划转”,统一管理口径,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统一系统网络架构。依据《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系统数据规范》完善交易平台的数据格式和接口系统,依托市电子政务外网搭建市区县一体化网络架构,对公共资源交易数据信息实行市域内统一交互共享。开发建设公共资源交易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完善交易系统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交互对接,提升平台信息化建设水平。
秉承开放共享的建设理念,逐步完善平台体系架构,提升整体服务效能,不断增强交易平台的影响力、软实力。
一是探索完善体系架构。与山东产权交易中心开展合作,取得交易资质,共享交易平台,为企业国有产权和金融资产处置属地交易探索了路径,实现与山东省交易平台的全面对接。以运作相对成熟的临淄分中心为先导,探索对区县、镇办、村居三级各类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源交易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将改革成效见诸末端,让改革红利惠及基层。通过平台体系的前延后扩,对公共资源配置实行全区域、全口径、全流程跟踪服务,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效能。
二是探索拓展交易范围。紧跟放管服改革进程,探索将审批权限下放到区县的户外广告经营权、县际客运班线经营权、林权交易等项目依托分中心实施;将委托交易推广到区县,为区县级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开通“绿色通道”,实行容缺受理、手续后置,压减流转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发挥平台资源优势,积极吸纳农村产权和各类资源交易,积极对接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交易进场,逐步推进交易业务从“应进必进”到“能进必进”转换。
三是探索丰富服务手段。发挥电子交易公共服务系统的信息枢纽功能,针对区县市场特点,探索平台延伸服务。在区县之间开展联合远程辅助评标,提高专家资源利用率和评标评审公信力;探索建设区域化政府采购网上商城,节约行政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协调开展“工程贷”等金融延伸服务,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降低行业金融风险;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在有条件的区县推广临淄分中心“小额工程抽选库”、标后“飞检”、履约保证金监督管理等经验,不断提高平台影响力。